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探讨

2013-04-29 18:43石绪英韩国强
经济视角·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校创新

石绪英 韩国强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管理费用等大幅度增加,经济管理工作更为复杂化,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理念、审计模式、职能作用等与高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以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创新

作者简介:石绪英(1963-)女,天津人,汉族,天津理工大学审计处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内部审计;

韩国强(1985-),男,山东潍坊人,天津理工大学环安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45;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6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159-02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从1985年设立以来,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成倍地增长,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管理费用等都大幅度增加,高校的经济管理工作更为复杂化,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也相应地增加。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不断创新,提升内部审计的工作绩效,使其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必要性

(一)高校内部审计创新是适应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需要

内部审计在促进各组织加强资金管理、避免和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金效益、健全内部控制、保障资产安全完整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和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内部审计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在审计模式上,开始注重管理审计、加强内部控制和防范风险;在审计目的上,越来越注重实现组织目标;在审计手段上,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需求比较迫切。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尤其随着高等学校开始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高校内部审计只有准确定位,不断创新审计模式、审计理念、审计方法等才能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更好的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内部审计创新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经过十几年的扩招,我国高校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由此也引发了教学资源紧缺、教学成本上升、巨额贷款无力偿还等一系列问题,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和管理压力。这些压力所引起的危机也不断显现,近几年高校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就给高校内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实现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最终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高校的必然选择。高校内审应充分发挥管理和参谋助手的作用,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法,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通过内部审计,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向管理层和有关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帮助其改善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一)内部审计观念滞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审计工作还停留在多年前的阶段,主要还是起到监督评价的作用。在多数高校管理人员眼里看来,审计的主要工作就是检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就审计而审计,工作范围狭窄,内部审计的作用不明显。这必然影响内部审计的形象和工作方法,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另外,很多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视,认为审计部门可有可无,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也是能少则少,很多高校的审计部门都隶属于纪检监察或者财务部门,领导的不重视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部门的重要特征。我国现行《审计法》第五条就明确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保持独立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维护审计结果的公正客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往往被学校领导层的意志所左右,人为因素对内部审计的结果影响较大,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使审计难以做到客观公正,也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质量,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了独立性,内部审计就成了无本之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审计人员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高校普遍面临审计人员缺乏的问题,有的高校只有一两名专(兼)职的审计工作人员,工作量大、任务重,而且现有审计人员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等不尽合理。大部分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多数以财务会计、经济等专业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但很多人由于缺乏专业的内审知识,不了解内审工作的内容、程序和工作目标,影响了内审工作的科学发展。而且当前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涉及的专业领域也日益宽泛,审计覆盖面比较广,单一的专业结构与审计工作发展的新形势不适应,高校内部审计急需复合型的审计人才。

(四)以事后监督为主,对事前、事中监督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大多还是以事后监督为主,主要是查找业务差错和违规问题,对事前、事中监督则很少开展。由于事后监督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长期以来,事后监督一直扮演着在“事后”进行监督的次要角色,由此带来的是:即使发现了重大问题,也往往因为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整改时机而面临无法整改的窘境,这就使得审计工作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

三、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与时俱进,更新内部审计理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经济管理工作日益复杂,所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领导层、内部审计人员等应更新观念,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把内部审计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实现由“把关型审计”向“管理型审计”的转变。高校内部审计必须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适应高校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的趋势,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为促进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服务。

(二)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队伍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提高审计工作有效性的基本保证。审计部门自身的职能决定了审计队伍的素质应该更高,纪律应该更严。一方面,审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坚定的信念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内审工作的内容、程序、目标等审计专业知识,还要注重知识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不断学习财务、经济管理、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行业法规和国家政策。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是新形势下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

在现代管理型审计模式下,内审的主要功能是协助本组织完善管理、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审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对单位的资金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三个方面的监督应该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因此,内审机构应适当参与事前决策,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即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向前移,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四)推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网络化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将审计手段由手工操作转变到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手段上来,将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审计工具,运用计算机对学校财务收支及其计算机应用系统实施审计,并实现审计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利用现代化手段来提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多、更及时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赵佩春.浅谈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08).

[2] 仇海红.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分析[J].财会通讯,2009,(01).

[3] 王红敏.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1).

[4] 张治强.高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5] 王玲、景春平、陈璇.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思考[J].财会通讯,2009,(04).

[6] 沈丽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09,(12).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高校创新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