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是一个传统的瓜区,种瓜历史悠久。西瓜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有力地加快了农民的致富步伐。但2013年入夏以来,前期西瓜行情还不错,到了7月以后,有关“瓜贱伤农”的新闻报道不断出现在各类媒体上。为了进一步了解真相,7月17日,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西甜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跃研究员、杂志社社长陈新平编审及笔者一行3人赴开封西瓜市场进行了实地考察。
1 开封杏花营西瓜批发市场的交易情况
在开封市农林科学院西瓜专家的陪同下到开封杏花营西瓜批发市场调查今年西瓜卖难的原因,一走进开封西瓜批发市场,眼前是一辆接一辆的机动三轮车,满载的都是大果型黑皮西瓜;再往里走,是大果型花皮西瓜,其他类型极少。现场的交易也显得冷冷清清,每千克价格均在0.40元左右,就这样的价格还不好卖。我们走访了十多位瓜农、经纪人,通过了解、分析,发现今年西瓜卖难的原因有很多。
1.1 供遠大于求
卖瓜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供给远大于需求。因2012年的瓜价高,瓜农获益,种植面积稳定,外省市的西瓜面积却稳中有升,全国产量呈现供远大于求的局面。再者显示果品产销矛盾的焦点之一是果品生产明显的季节性与消费的相对均衡性。
1.2 栽培品种及模式单一
除了这个时间段量大集中上市为主因外,还有作为西瓜栽培历史悠久的老瓜区,栽培品种、模式单一,大多为黑皮、花皮(西农8号)大果型品种;嫁接栽培西瓜,选择砧木只看抗性,不注重其对西瓜的品质的影响,品质下降自然外销受阻。
1.3 品牌意识淡薄
部分经纪人和瓜农为了一时的高价格在前期出售生瓜,不顾客商、消费者的利益的现象屡屡发生;不爱惜自己的信誉,缺乏打造自主品牌的上进心等诸多弊端,都在外地尤其是湖北、山东等省西瓜大量上市的挤压下,开封西瓜价低难卖的局面更加惨烈。
1.4 建议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启动器,建议当地政府以政策激励、市场带动、品牌打造、服务跟进等多项措施推动开封西瓜产业,联合专业科研机构为当地的瓜农及经纪人提供科学的服务、疏导和监督,以及帮助西瓜种植模式的合理多样化(分批成熟上市)等。虽然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不易管理,但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合作社”的经营方式,选拔、推荐有能力、有公心、有服务意思的合作社带头人,实现瓜农之间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大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 与开封市农林科学院领导专家座谈
市场考察后,专程到开封市农林科学院与该院的领导专家进行了座谈,与会的领导专家有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牛本永研究员、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安水新研究员、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西瓜研究所吴占清研究员、副所长霍治邦副研究员、副所长程志强副研究员以及河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李国申教授。牛院长介绍了该单位的优势育种学科有花生、西瓜,小麦、石榴近年也得到长足发展,逐步在全省占有一席之地。并强调发展思路:保住优势为前提,抓住机遇多样化发展。吴占清所长、霍治邦副所长也介绍了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西瓜研究所是科研实力雄厚的专业科研单位:从事西瓜育种30多年,现有科研人员20余人,培育出国家及省级审定的西瓜品种20多个,获省科技成果10余项,西瓜良种推广应用面积在6.67万hm2左右。目前有安水新研究员参与承担的国家西甜瓜产业体系河南试验站的工作。会上马跃秘书长介绍了今年全国西、甜瓜生产和市场情况,赞赏和肯定了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西瓜研究所扎实深厚的科研育种实力,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陈新平社长及笔者介绍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杂志社的期刊发展情况,就组稿、广告宣传等事宜与专家们进行了交流。我们明确表明主要是向开封农林科学院学习的,并希望通过这次座谈传达《中国瓜菜》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 的办刊宗旨,可以更多的吸引地方科研单位的优秀稿件。
通过这次开封之行,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杂志社的编辑人员认识到应多到相关行业的第一线,了解当下的瓜菜生产、销售、科研情况,对专业素质的提高、组稿灵敏度的增强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对开门办刊的最好探索。
本刊记者 张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