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芳
每一年高考试题的“亮相”都是考试内容改革成果展示的一个微型窗口,试题是当年大学甄别和选拔学生的测量标尺。本文通过对2012年全国及各省高考典型试题的分析,从三个方面对新课程改革中政治高考试题的基本特点进行概括。
一、试题贴近生活,题材丰富,强调“学以致用”。
情境化的命题方式成为新课程政治高考试题的主流,2012年生活情境化的试题占到总数的90%以上,而且经过几年命题实践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试题在“生活化”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试题能够在教育本质的层面上理解“生活化”、“情境化”的涵义。在进入新课程的初期阶段,一些试题对生活化素材的使用存在形式化的理解,将引入生活情境的目标定位于使试卷更加生动活泼,激发考生回答的兴趣和热情,于是常常看到一些试题在用冗长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活现象或者事件之后简洁地发问,而问题的回答无需阅读事例,直接作答即可。在这种用生活“包装”的试题中,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仍然是割裂的、疏离的。纵观2012年的各套试卷,这样试题的数量已经大为减少,相当一部分题目能够在教育与生活本体契合的意义上实现贴近生活的命题理念。教育内容与生活具有本体契合性。教育是基于人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化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内容生成的源泉和建构的基础。相对于生活而言,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服务于生活,是人们通向美好生活的途径和手段。相应地,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手段,其主旨在于促进学生体验生活,理解生活问题和生活意义,创造完满的、有价值的生活。生活情境化的命题方式能够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理性认识与感性经验真正融合在一起,克服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疏离对人的内在异化,引导学生在教育与生活的双向建构中,实现对生活的反思、生活的创造,形成生活的智慧,做出正确的生活选择,从而复归教育的本质,实现考试的真正价值。
【试题】全国卷大纲卷第27题:小明在某专卖店购买了一台计算机,正常使用一个月后计算机出现黑屏等故障。在与专卖店多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小明决定采用其他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可以选择的维权手段有(答案A)
A.消费者协会调解、行政部门处理、仲裁机关仲裁、法律诉讼
B.行政部门处理、仲裁机关仲裁、媒体曝光、法律诉讼
C.消费者协会调解、行政部门处理、仲裁机关仲裁、媒体曝光
D.行政部门处理、媒体曝光、仲裁机关仲裁、法律诉讼
【分析】本题创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导考生将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鼓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从而在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互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学以致用,活化知识、提高能力。
2.相比于以往,2012年试题在生活素材选择上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多维性更加突出。
首先,从地域范围看,世情、国情、市情等不同层面的生活材料得到了全面的展现。试题涉及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世界粮食问题、美国的次贷危机及其影响等全球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培养考生的世界意识与开阔的国际视野。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看,试题涉及我国改革中的“顶层设计”问题、三农问题、收入分配问题、流动人口问题、农民工问题、产能过剩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税制改革问题、以稀土行业为代表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小微企业的发展、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扶贫工作的新举措、对外贸易的发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等。
其次,2012年的很多试题讨论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对新兴网络传播方式“微博”的正确使用、动画片《大闹天宫》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电视剧“穿越”手法的客观认识,“微时代”休闲益智游戏的开发、苹果公司电子产品的创新、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背后的文化分析、年轻人着装的CPW概念等,这些话题切近了高中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生活样式和思维特点。
再次,从学科上看,注重选择综合性的生活题材。试题体现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比如从海底生物化合作用的不同情况深化对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方法论的理解,从认识深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微子研究的深入,从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在防治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贡献强调改造世界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在科学防灾中透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通过诗人杜甫珍视公正、对天下苍生的关怀之情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例题】福建卷第36题:图11、图12蕴涵的哲理有(答案C)
①图1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1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11、图12 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11、图12 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分析】本题作为一道哲学试题,以表现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均收入变化关系的图示为素材,主要考查考生读图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哲学知识理解题意的迁移能力。题目设计巧妙,呈现方式新颖,体现了哲学与生活、哲学与经济学的联系,突出体现了哲学思想的深刻性和哲学思维方法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二、能力立意,鼓励创新,突出综合探究
总体而言,2012年的政治高考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突出了对新课程强调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根据新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的能力的测量。
首先,试题增强了开放性,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比如,全国课标卷第39(3)题“结合材料,就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海南卷第25(3)题“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角度,就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两条建议”,福建卷第39(4)题“根据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等。很多试题在参考答案中都注明“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如北京卷第38题),还有一些试题采用分析评分法,给出几个参考示例,从不同侧面、等级设定评分标准(如上海卷第35、37 题)。
【例题】北京卷第39(2)题: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试举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实例,并用《文化生活》中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相关知识加以简要说明。
【分析】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身不同的生活体验,对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考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的人生经历、实践经验以及感悟角度不同,会形成丰富多彩的答案。本题在阅卷中也不像传统试题那样根据标准答案呆板地踩点给分,而是根据考生的整体回答采意给分。
其次,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应地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成为新课程高考的考查重点。2012年的试题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试题能够选择适当的探究问题。选取一个恰当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以江苏卷的探究题为例,其以如何正确对待和过好传统节日为话题。题目针对现在很多人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休闲假日引导考生分析当前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对策,并围绕端午节设计一个班级主题活动。关于传统节日的话题既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和推动考生积极主动地研究。
2.试题注重还原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生成性。探究性试题试图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对问题的发现、形成、分析、解决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创新实践的能力。
【例题】上海卷第34题:以“曹冲称象”为例,介绍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变换路径→寻找替代物→组合方案→择优方案。
(1)该解决问题的程序体现了什么逻辑思维方法?
(2)从“联系”的角度看,该解决问题的程序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分析】本题以“曹冲称象”为例,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呈现出来:发现问题→变换路径→寻找替代物→组合方案→择优方案。本题对“称象”问题解决程序的完整表达让学生“全程”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注重过程的思想。
再次,试题注重挖掘学科内部和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较好地实现了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江苏卷第31题、32题在一道选择题中出现了不同模块的知识综合,将哲学与文化两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分析实际问题。北京卷第38题围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在知识上,分别从经济生活、经济学常识、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不同模块设问,全面考查了解读图表、比较、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三、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全面实现考试目标。
2012年的一些政治试题抓住了教育改革的这一基本理念,力求通过试题与考生真诚地对话、交流情感,引导考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唤起他们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爱国、正义、诚信、敬业、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的主流价值观。例如,通过《感动中国》十年来100多位先进人物和群体的榜样作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江苏卷第22题)、发挥“信义姐夫”的诚信精神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江苏卷第24题),弘扬雷锋精神(天津卷第14题、山东卷第31题、江苏卷第33题、广东卷第30题),通过牺牲高考复习时间为白血病患者捐献干细胞的最美中学生的事迹呼唤青年学生用青春诠释崇高的精神,用美好的情怀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海南卷第29题),在《黄河大合唱》对民族抗战热情的表达中使学生体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山东第25题),在历史纵深和各国横向比较的视角下,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态度和历史责任感(重庆卷第39题)。
【例题】安徽卷第39题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某网站上开设“思想道德论坛”,引起网友关注。论坛中呈现的以下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热议,请您参与探究。
网友声音: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
近年来,食品药品等一些领域安全事故频发,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对此,政府重拳出击。网友呼唤: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
网友议题:直面道德困惑,引领价值选择。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好人”能不能做?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等道德典范给出了回答。
网友心声 践行道德不止步 追求完美无止境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近年来,安徽好人和道德模范已成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向标,成为道德建设中引起广告关注的“安徽现象”。超越感动,弘扬美德,争做先进人物的“粉丝”是网友们的共同心声。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进行评议。
(2)请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网友议题”对你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启示。
(3)请你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回应“网友心声”。
【分析】本题从市场经济的呼唤、个人生活中的价值选择、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重视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经济领域到思想领域、从个人生活到社会发展,从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到现实的困惑和永无止境的道德追求,试题全方位、历史地引导考生对道德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话题揭示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样态,弘扬了正确的价值观,寓德育教育于试题的考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