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能够影响和改变世界的领导者

2013-04-29 00:44秦春华
大学招生指南 2013年5期
关键词:孝顺父母责任感理想

秦春华

北大是一所极具想象力的大学。她是一个巨大的熔炉,任何一个学生经过四年的培养,最后都可能变成一块百炼金刚。目前,我们招收了全国高考分数最高的学生,但是他们是不是都适合北大培养呢?将来是不是都会做出非同一般的成就呢?我觉得不一定。这些学生凭借最高分考入北大,将来毕业以后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获得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一般而言不会有任何问题。因为北大、清华每年招生数量合计为大约六千人,十年不过六万人,但中国所提供的重要岗位何止六万。所以北大、清华的学生最不应该担心的就是就业问题。但是,对于这些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优胜者而言,是否能够被放置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被培养,结果却大不相同。如果是在一个适合他(她)的环境中培养,未来他(她)就有可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做出非同一般的成就;反之,如果这个环境不一定适合他(她),那么,未来他(她)也不会混得太差——因为北大、清华的资源是稀缺的——但却丧失了成为非凡领袖人才的机会,对于社会和个人而言,这都是巨大的浪费。因此,对于北大和清华这样的高校而言,比招收分数最高的学生更为重要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最适合你培养?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北大培养呢?换句话说,北大招收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觉得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北大的学生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整个社会的功利化,也许是现实生存的压力,现在的学生正在日益缺乏理想抱负。他们不再野心勃勃。近几年,我接待了许多优秀学生,也参加了面试,当我问他们未来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毕业以后要挣很多钱。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使我日益感到悲哀和忧虑。因为一个把挣钱作为理想的学生,未来一定挣不到钱,或者挣不到大钱。现在分数最高的学生都愿意去光华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毕业以后希望去华尔街工作。但我告诉他们,除非你真的想去学经济,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否则,将来你一定只能给别人打工——给那些在某一个领域做出巨大成就的同学提供投资融资方案。相反,如果你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未来就有可能成为影响世界甚至是改变世界的人物——当然还要具备其他的条件和要素,自己也会感到更加幸福。比如,当你仰望星空的时候,你想去月球。但你之所以想去,不是因为月球上有广寒宫,有嫦娥,而是你真的想去。否则,当你到了月球以后,发现上面只有环形山,没有嫦娥,你就会非常失落,感到很痛苦。相反,如果你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到了月球以后即使发现没有嫦娥,也没有关系。一个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人类的未来和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是一件幸福的事。这样你的一生就会始终获得一个持续发展的动力。

其次,北大的学生一定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你对于一件事情没有兴趣,没有一种狂热激情的话,你就不可能把它当成一项事业去追求。我觉得现在的学生正在日益丧失兴趣和好奇心。他们不但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去年我见到某省的高考第一名,就是所谓的“状元”。我问他你来过北大吗?这孩子不吱声。我问他你来过北京吗?他也不吱声。这样谈话是无法进行下去的。我只好问他,你喜欢什么呀?他还是不吱声。我没辙了,问他将来想学什么专业?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可以回答。他果真回答了,但答案让我大吃一惊。他说你问我的老师吧。这样的学生北大是没有办法培养的,后来我把他推荐给了另外一所著名高校。

但我们不能责怪学生。学生并非天生没有兴趣和好奇心,关键是我们的制度设计是保护还是损害他们的好奇心。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招生考试制度,对孩子的好奇心起到的不是正向激励而是负向激励。这使得学生在选择时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和困惑,特别是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现在绝大多数省市实行的都是出分填报志愿方式。这一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有其合理性,否则不会有越来越多的省市选择它,但它同时又带来非常大的负面作用。它导致我们今天的高考录取越来越像一个讨价还价的拍卖市场。每一个分数对应一所学校,甚至对应到某一个专业。专业的好坏——社会对其价值的评判——取决于录取分数的高低。这就使学生在做出选择时会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他(她)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是出于社会对其分数的估价。比如,一个分数很高的学生,他(她)可能不想学经济,但他(她)的父母和老师都觉得他(她)应该去,否则他(她)考了这么高的分数不就亏了吗?尤其是当他(她)想去学地质或考古的话,大家一定会认为他(她)有毛病——一个人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吃亏呢?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集中到经济、管理等所谓“热门”专业。这是很不正常的,对于社会和个人来说都可能是巨大的灾难。

有人会说,你说的也许很对,但我没有那么远大崇高的理想,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选择热门专业有什么错呢?我想表达的观点是,即使你的目标不是成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即使你只为自己而活,如果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盲目选择当下的热门专业,可能仍然是错误的。时代发展如此迅速,知识蜕化日益加快,今天的热门可能成为明日黄花。前不久我们知道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的美国柯达企业宣布破产,日本最大的电影放映器材厂家也破产了。这些当时最热门最好的企业,今天都走到了尽头。教育的效果从来都不会在当下显现。今天的学生从毕业的那一天起到成为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成功人士,一般要经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但是,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二十年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根本想象不到。你怎么可能用今天的知识去解决未来的问题呢?企图通过学习今天的热门专业去在未来社会取得成就,这是现代版的“刻舟求剑”。因此,北大培养学生,教给学生的一定不是现成的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兴趣和好奇心是最主要的动力。我们要问的是,二十年后,当你面临一个从来没有遇到的难题,也许任何人都没有遇到过,你怎么办?尤其是当所有人都对你充满期待的时候,你怎样用探索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带领一群人为了一个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第三,我们非常看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乔布斯曾经说过一句话:“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创新。”北大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的领导者,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养成尤为关键,这和北大的历史传统和学科特点有关。北大是一所以文理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它的价值和使命是探索未知世界。这一点和以传统工科为主的高校完全不同。传统工科培养的是严谨的工程师。它训练和培养的是学生的执行能力——按照科学原理设计图纸,或者按照设计好的图纸把东西做出来。它不需要甚至也不应当强调创新精神——如果你执意不按照理论和图纸的要求去做,有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但理科培养的是科学家。用一个可能引起歧义的隐喻来说,科学家仿佛是一个先知,擎着一盏明灯去照亮黑暗的世界,照到哪里哪里就亮了,照不到的地方依旧黑暗。没有创新精神,科学家就不可能完成照亮世界的任务。

我们在今年的《招生简章》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北大培养改变世界的人。”我们也的确培养了一些改变世界的人,比如被誉为“当代毕升”的王选先生。王选先生逝世的时候,有人说了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就像你每天用到电灯就要感谢爱迪生一样。” 如果没有王选先生,如果不是他把汉字的基本信息压缩进电脑的话,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可能会被整个世界抛弃——因为西方人发明的电脑语言是英语,而汉字和拼音文字截然不同,而且总体而言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比较低。我们连印度都比不上——人家曾经是殖民地,我们只是半殖民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选先生在信息时代挽救了中国文化。

最后一个但并非不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感。北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特别强。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融入血液的一个重要特点。根据我在北大近二十年的观察,北大学生很少为自己而活,总要超越些什么。即使开始考虑的是自己,要解决生存问题,但是有一天当已经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他(她)一定不会满足,要为社会上更多人的幸福去奋斗。这是北大的历史传统所决定的。如果大家看过《建党伟业》这部电影,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北大画面——这部影片的一半内容取自北大。试想,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将会怎样?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北大校园的,也通过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延续到了今天。

然而,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似乎变成了一个越来越遥远的概念,这让我们有时候会产生困惑。在去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我们曾经提出,不孝顺父母的学生不得被推荐。结果社会舆论就说北大在“举孝廉”。我不想和说这些话的人辩论。我想不出来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如果说不孝顺父母的学生也可以被校长推荐上北大的话,这只能说明社会上某些人的基本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近二十年前,当我在新东方学习的时候,俞敏洪老师曾教给我们一篇讲述家庭的英语短文。那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A home is more than a family dwelling. It is a school in which people are trained for citizenship. A man will not render good services to his country if he can do nothing good for his home; for in proportion as he loves his home, will he love his country. The home is the birthplace of true patriotism. It is the secret of social welfare and national greatness. It is the basis and origin of civilization.”中文的大意就是: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家人,他就不可能去爱周围的人,也就不可能去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真正发源地,也是文明的基础和起源。

有人说,是否孝顺父母很难被观测和评价。说这句话的人不明白,孝顺父母是一种习惯,装也装不出来。当一个人和父母走在一起的时候,他走在前面,他的父母走在后面,这就是不孝顺,至少没礼貌;当有一个空座位的时候,他(她)先坐下,让父母站在一边,这就是不孝顺,至少没心没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指望他(她)将来会对所服务的机构有责任感?他(她)怎么可能去认真对待交给他(她)的每一项工作?当国家有危难的时候他(她)怎么可能挺身而出?一个连父母都不知道孝顺的人是没有底线的。这才是北大之所以提出“不孝顺父母者不得被推荐”的真正意义,也是北大特别看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原因所在。

上面谈到的四条要素——理想和抱负、兴趣和好奇心、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只是北大选拔学生的部分标准。目前,这个标准体系我们正在进行完善。关键的问题是要明确标准的要素,并且要使这些要素可以被观测。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衷心希望,这些要素能够通过招生考试制度的变化影响到目前的基础教育。中学校长和教师能够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悉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发掘保护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毕竟,考上北大、清华只是人生的第一步,比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第二步要迈向何方——它决定你未来成就的高度。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克服目前的困难,培养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能够影响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的灵魂人物。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不会太遥远。

猜你喜欢
孝顺父母责任感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孝顺父母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