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若旭
【摘 要】媒介和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均存在刻板成见,这一刻板成见来源于对女性的固有印象和对搏击项目的认识。媒介与受众的刻板成见是相互影响的,二者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态度基本一致。由于媒介报道量有限,受众感兴趣程度低,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形成锁死循环。媒介报道是改善女子搏击项目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的现状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媒介 受众 女子搏击 刻板成见
在我国,女子拳击、柔道、摔跤、跆拳道等女子搏击类项目有着特殊的处境。一方面,从事这些项目的中国选手都曾获得过奥运奖牌,另一方面,这些项目在中国属于比较边缘化的运动,除近年来跆拳道日渐发展起来之外,普通人在生活中很少从事这类运动。此外,一直以来,搏击项目并没有摆脱“男性运动”这一定位,因此当代女子搏击项目和从事女子搏击项目的运动员在媒体中的形象,以及受众对她们的判断依然是体育传播和传播效果领域的重要问题。此类运动的媒体传播是否存在对女性的刻板成见、受众对这类运动的理解程度以及女子搏击类项目存在的意义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女子搏击项目的存在意义
1、丰富女子体育运动形式
在男性体育起步与蓬勃发展初期,女性参与体育不被推崇,而是被限制,因此女子体育的发展也较男子体育迟缓、种类少、参与者少。在这种情况下,女子体育吸收男子体育的形式是加速对女子体育的扩充,丰富女子体育的形式。
2、争取和肯定女性平等权益
体育运动是女性宣扬与男性平等的手段。自由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用参与男子体育运动项目证明女性可以从事男性所从事的一切活动①,从而争取男女平等。尽管后来出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流派否定了这种忽视男女生理差异的观点,但20世纪末到21世纪以来女子搏击项目先后入奥表明,通过证实女性可以胜任男性能胜任的各类事项来争取女性权益的努力还远没有停止,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尝试可以证明自身能力,并为争取平等服务。
3、改变对女性的刻板成见
女子搏击运动涌入人们的视野,在引起人们的质疑的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女性可以以不符合刻板印象的形象出现,从而打破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4、女子搏击运动作为暴力文化的一部分满足现代人心理需求
尽管在当今饱受质疑,但暴力文化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暴力文化是人类原始野性的映射,是人类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本质在现代社会的呈现,因此暴力文化是人类野性的释放,它是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类的心理需求②。这种需求是难以革除的,因此暴力文化作为人类文明中一笔特殊的财富,也是难以被丢弃的。
相对于电影、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内容,体育保护运动员人身安全的规则设置和体育参与精神的推崇使其更多地呈现休闲特性和正面的社会教育作用。尽管搏击运动有一定的暴力因素,但综观关于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的关系的研究,搏击运动没有被认为是导致犯罪的原因,可见搏击运动更多地发挥正向引导功能,淡化暴力文化负面效应。
暴力文化的主导是男性,在刻板成见束缚下的女性往往被定义为非暴力的。女子搏击中呈现出来的暴力是现代文化对传统的男性暴力文化的补充。女性形象中的暴力既已出现,女性就已经加入了暴力文化的行列。正如传统的男性暴力文化是一种难以革除的需求一样,女性形象中的暴力呈现也是暴力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媒介和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的刻板成见
通过对伦敦奥运会期间部分电视台、网络电视运动员访谈节目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在女子搏击项目中存在刻板成见,这种刻板成见在有男运动员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女子项目走入人们视线较晚的拳击项目中体现得比较明显,而在呈现阴盛阳衰状态的柔道、摔跤和跆拳道项目表现不明显或不表现。刻板成见主要体现在对运动员女性身份的强调,认为女性不应该在运动中受伤,应该具有注重外表的特质等。
1、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知、态度与行为
认知方面,受众对从事女子搏击项目的运动员普遍缺乏认识,对优势项目的金牌选手的知晓率相对较高,对优势项目的非金牌选手及非优势项目选手的知晓率低,对比赛规则等其他方面的了解更加有限,受众普遍认为搏击项目易致运动员受伤。拳击被认为是男性运动。态度方面,多数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不感兴趣,但并不反感,很大一部分受众甚至希望看到女子搏击项目的发展。行为方面,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的关注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对中国有夺金可能或已夺金的女子搏击项目关注程度相对较高,对夺金可能性低或者未夺得奖牌的项目关注度很低。奥运会是受众关注女子搏击项目的最主要赛事。
2、受众认识、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与循环锁死
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首先表现为认知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认知和态度的反映。受众对女子搏击运动的认知度普遍较低,认识水平低决定了态度上的缺乏兴趣,继而决定了行为上不关注女子搏击项目。
第二,三者之间形成循环关系,但行为上的不关注导致认知上的停滞,认知的停滞使态度和行为难以改变,使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循环被锁死。
认知但三者并没有形成完全的循环锁死,这表现在三者的第三层关系——态度与认识、行为的矛盾。尽管认识上缺乏对女子搏击运动的了解,行为上没有采取进一步了解的行动,但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一半被试支持女子搏击运动的发展。结合对电视、网络电视访谈节目的文本分析,这与媒介议程设置相关。
3、媒介报道与受众的认知、态度、行为的关系
在大多数受众的实际生活中,搏击项目尤其是女子搏击类项目是一个缺口。就目前来看,除了跆拳道运动在青少年当中有一定的发展外,其他几类搏击项目都是受众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接触不到的。因此受众对搏击项目的认知绝大多数来源于媒体。
根据对媒介话语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1)媒介本身对女子搏击运动存在刻板成见,这种成见尤其体现在女子拳击运动上;(2)媒体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知水平并不高;(3)媒介对奥运会女子搏击项目的报道遵循“成绩优先”的原则,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会得到媒体更多的关注,没有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则不被媒体关注。
媒介从受众需求出发报道奥运赛事,因此媒介报道受到受众关注点的影响。媒体关注跆拳道、柔道和拳击的原因之一是中国运动员可能取得优异成绩,能够让受众获得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满足感,会引起受众的关注。媒介对非顶尖运动员缺乏关注,也与受众对相关信息需求较低有关。
媒介报道不仅受到受众影响,也会反过来影响受众。媒介本身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知水平低,关注少,报道存在刻板成见,报道总量较少,因此观众行为上接收相关信息、观看相关赛事、接触搏击运动的机会少,提高认知的可能性小,从而导致循环锁死。
受众愿意看到女子搏击运动发展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循环锁死,这一态度的来源也是媒体。尽管整体来看媒介对女子搏击运动关注度不高,但对2012年新入奥的女子拳击多有强调和肯定。媒介提供的观点影响了接触媒介的受众,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受众对女子拳击的态度。
在刻板成见和打破成见方面,媒介与受众相互影响,但二者的因果关系不是绝对的。从根本上说,二者态度的形成是基于长期文化建构而形成的刻板成见,以及当代社会人们对女性形象和对搏击项目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人们传统印象中的中国女性是以静为美、非暴力的。搏击项目起源于人类祖先的狩猎、防卫、争夺配偶和领地行为等③,这是男性的职责,因此搏击运动被认为是男性运动,搏击运动中的暴力打斗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并不适合女性。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人们对女性形象的认识有所改变;女性从不能参与体育活动,到能够参与竞技体育,再到打入所有男性参加的项目,使人们、尤其是女性自身认识到女性在体育及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对女性形象认识的改观,使更多人可以接受女性在体育参与中的形象突破。
三、结论及建议
从伦敦奥运会女子拳击项目的报道和受众对女拳入奥的态度来看,刻板成见并不影响媒介和受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女子拳击,因此改变刻板成见并非没有可能。
综观各类女子搏击运动,女子跆拳道项目的发展相对较好,表现为媒体、受众对专业跆拳道运动的关注程度相对较高,并有一定的群众参与。但跆拳道作为韩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得以在世界范围推广有赖于媒体的参与④。
其他搏击项目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也要借助媒体的强大推广作用。四类女子搏击项目均在奥运会中取得过奖牌,因此可以借助这些优秀选手的名人效应推广运动项目。知名运动员需要由媒体推出,才能为受众所了解,因此媒介应当了解相关项目的优秀选手,了解项目本身,在认知上先受众一步,才能让受众在认知上有所提高,从而促进认知、态度和行为的良性循环。
出于项目本身的限制,女子搏击项目难以像足球、篮球等全球最流行的项目一样获得大量受众,但这些项目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项目在我国唯一的从事者是专业运动员,似乎是为竞技体育而存在,群众基础和后备人才缺失。但根据调查结果,部分受众喜欢这些项目,并有成为参与者的潜在可能。因此媒介的推广目的可以放在扩大受众群,并将部分爱好者发展为参与者上。因此,可以由知名媒体开设专门的报道栏目,或由媒介推广名运动员,优秀运动员通过新媒体与受众直接互动等方式,达到让女子搏击项目脱离完全专业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李小兰、张宏宇,《女性主义思潮的变迁与奥运女子体育项目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23-25
②Gluckman,M.Ritual[J].InCaven-
dish,R.(ed.)Man,Myth,and Magic.[M].London:Phoebus Publishing,1970:2392
-2398
③王智慧,《搏击运动:人类本性的延承与不同文化符号的表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37-42
④武勇成,《从微观角度解析现代跆拳道运动的推广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7):47-50
(作者: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2010级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