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燕
所谓创新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既与智能力有关,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点。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经验。
一、启发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常常质疑会激起思维的不平衡状态,以求新的平衡。从而促使学生敏捷地、主动地、灵活地、独创性地思考,发展创造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依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首先,教给学生发问的途径和方法。其次,教会学生释疑。一般的问题可组织学生查工具书解决;关键重点、难点的问题,可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最后教师适当地讲解和点评。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有了疑问,才会有发现、有创造成。在不断生疑、不断发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便会产新颖、独到的见解。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创新学习的过程得以优化。
二、引导学生想象,诱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众所周知,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缺乏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创新教育中显得由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类比想象、对比想象、辐射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新颖性、深刻性,发散性。
例如教学《雨点》时,为了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我借助录音、投影等创设课文情景,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说:“春雨还会给大自然带来那些变化?”欢快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以及教师充满鼓励性的语言,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春雨飘在果园,点红了桃花”;有的说“春雨洒在树梢,染绿了柳芽”;有的说:“春雨落在田野,滋润了庄稼”;还有的说:“春雨降在池塘,唤醒了青蛙”……一切如开闸洪水奔涌而出:一系列美好的想法翩然而至。在美妙的想象中,学生不仅感受到春光的无限美好,还开通了创新思维的渠道,他们每一个回答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三、吸引学生参与,赋予创新的机会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主动性地充分发挥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教师应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那套求同思维、知识传授型关系和“转转模式”(备课围着教参转,教学围着考试转,老师围着教案转,学生围着老师转。)变讲课为导课,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讲教师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有限的时间交给学生,把着力点转到为“学”服务。营造有巨大吸引力的情感场,引导学生全方位、全员、全程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去读、思、练、讲、写,促其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多感官参与。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讲读活动、参与板书设计、参与课堂教学的总结等形式,赋予学生创新的机会。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的能力
实践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坚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源泉。俗话说“耳听十遍不如眼看一遍,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紧扣课文内容,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演讲、讲故事、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例如《小稻秧脱险记》一课,具有极强的戏剧冲突,故事生动有趣,文中角色性格鲜明,极富个性,非常适宜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先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揣摩“小稻秧、杂草、喷雾器”的动作和语言,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改为剧本,当堂进行排练、表演。从理解课文内容到改写剧本再到现场表演,亲身的体验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潜力得到挖掘,创造力得到开发。
五、还给学生权利,提高创新的能力
1.给学生”插嘴“的权力
学生“插嘴”,会令很多教师反感。其实,秩序井然的课堂不一定有利知识的传授,相反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听了于永正等有名教师的课,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原因在于他们的课堂多了一些突发的、有创意的灵感,而这些都来源于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我想,这些插嘴的学生是在对问题积极思考后,发现新问题,产生思想的时候“嘣”出来的。学生的“插嘴”是灵感的体现,它蕴含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大胆的想象,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对待。首先要接受他们的新观点,然后再给予论证的时间,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的感受。课堂气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也跟着”活“起来了。
2.给学生“探索”的权利
心理学家乔治波利亚普认为:“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具有尽可能多的探索兴趣和机会。”而目前仍有许多教师满足于“讲细讲透”,包揽了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学生习惯采取服从的态度,完全跟随教师的指挥棒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健全的学生人格,还扑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使思维缺乏灵活性、创造性。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有计划地让“教”为“学”留出一定的空白,为学生提供探索求知的机会,并指导他们主动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获既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既品尝到探索的乐趣,又发展了创造思维。
总而言之,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需要教育有效地培养。而学校的课堂教学又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渠道。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