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陈桥兵变,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进军开封,建立宋朝。武将出身的赵匡胤也在战争中见识了军队统帅在战争中的巨大号召力。即位后的赵匡胤不仅以很快的速度“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对朝廷的威胁,更是将“偃武修文”作为了一项基本国策。
《淳化阁帖》的修成,既有北宋君臣的情愫,也是“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所致。北宋的文化工程包括一千卷的《太平御览》,野史小说五百卷的《太平广记》,诗文一千卷的《文苑英华》,历代群臣事迹一千卷的《册府元龟》等。这些作品工程浩大,耗时费力,一方面磨灭了当朝“遗臣”的忧愤,将他们的精力和才华施展在碑拓的收集整理和描摹当中,另一方面,这些集大成的作品在中华文化传承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皇帝的心思
赵炅(赵匡义,因避兄长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炅),北宋第二个皇帝。赵炅是“陈桥兵变”的参与者,他上台后,一面继续发动战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一面“偃武修文”,文治天下。
“文治”对武将管制的效果十分明显,对文臣却力有不逮。文臣心机很重、情感很丰沛,加上北宋有名望的文臣大多是南唐、后周等国的“遗臣”。思念旧国故土成了一种群体情节。
淳化三年,大臣徐铉(南唐遗臣)向赵炅进献《江南录》。文中写到:南唐被毁灭,绝非南唐皇帝无能昏腐,实在是气数已尽,非人力能挽回。言辞当中,流有无限惆怅与怀念。原本带着欣赏书法的心情阅读《江南录》的赵炅读到最后,犹如武则天读到骆宾王的《讨武檄文》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的情形一般,顿时龙颜大怒,拂袖而去。
好在赵炅不是头脑简单的皇帝,左思右想之后,他决定主动出击,整治局面。次日,他招来了大臣,也是自己的书法老师王著。
王著,成都人,他是一流的书法家,也是一流的帝王师。《宋史》记王著教赵炅书法:“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王)著之规益也。”赵炅师承王著,欲拜王著为相,但王著生性嗜酒,赵炅只好弃而不用,只是跟他学习书法。
赵炅召见翰林院侍书王著,宣布了一项任命,令他从宫廷内府秘阁所藏的历代名家书法中挑选出精品,经双勾描摹后,镌刻在原石上,拓印成册,共十卷。赵炅的做法,旨在让感情充沛的文人们从此专心致志,专研书法打发时间,再无忧愤的心思,但客观上,被誉为“法帖鼻祖”“众帖始祖”“中国法帖之冠”的《淳化阁帖》藉此产生,甚至主宰了中国书法千年的发展方向。
浩大工程
这是一场大规模且旷日持久的文化工程,当时的“遗臣”和较有影响力的臣子、书法家,大多参与其中,整理、编纂、描摹、篆刻,声势颇大。
《淳化阁帖》收录了先秦至隋唐共一千余年历代帝王、臣子和书法名家共105人(可考证已有103人)的420帖书法墨迹,行楷草隶篆俱全,仓颉、大禹、孔子、李斯、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唐太宗、虞世南、储遂良、欧阳洵、柳公叔等古代历史顶级的大名头书法家全部在内。《淳化阁帖》采用当时最为名贵的“轻似蝉翼白如雪”的澄心堂纸和李延圭墨,《淳化阁帖》是一本拓精墨本,也是中国第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宋太宗只赐给部分亲王大臣,即便在当时也极为难得。
在历代累累的书法墨迹中,“二王”书法因“和谐中庸”“柔媚顺和”“不激不厉”得到赵炅的推崇,在十卷《淳化阁帖》中,第六、七、八为王羲之作品,第九、十卷为王献之作品,占去整部法帖的一半篇幅。在当时几个主要善书者中,徐铉主要以篆书闻名,李建中取法唐书,只有王著研习“二王”,深得其精髓,被赵炅重用。
王著虽为主持者,但他圄于自身鉴定知识和法帖的选用标准,《淳化阁帖》“采择未精”,甚至选了一些他自己无法分辨的伪作。历代不少研究者已经做了此类鉴别,下过定论。但它对我国书法流传,尤其是宋代行书的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实在功不可没。
《淳化阁帖》出现以后,广为翻刻,宋代已经有30种以上的翻刻本,有直接翻刻《淳化阁帖》者,如《二王府帖》、南宋《绍兴国子监帖》、《淳熙修内司帖》、《贾似道刻本》、《泉州本》、《肃府本》、与清内府重刻《淳化阁帖》等。除直接按照《淳化》摹刻外,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以淳化为本,加以增减重编者,如《庆历长沙帖》、《大观帖》;一种是《淳化》的续编者,如《元祐秘阁续法帖》、《淳熙秘阁续法帖》《绛帖》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宋代翻刻《泉州本淳化阁帖》,明代上海人潘氏(潘祖纯),顾氏本及肃王府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