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江苏城镇化尽快向质量提升转变

2013-04-29 03:11储东涛于本瑞
关键词:提升质量对策建议江苏

储东涛 于本瑞

摘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的审议讨论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围绕城镇化问题,指出了我省城镇化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强调要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目前把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三大重点”之一。

关键词:城镇化;提升质量;对策建议;江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5—0059-07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我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四大重点之一,强调要明显提高城镇化质量。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推进城镇化提出了殷切期望一“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可以说,尽快提升城镇化质量,已经非常急迫地摆在江苏面前,需要精心研究和科学决策。

一、最近几年江苏城镇化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城镇化进程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特别是最近几年,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创新城市发展思路,加强城市工作部署,促进城市发展取得了新进展,表现出一些鲜明特点,同时也出现了若干问题。

(一)最近几年江苏城镇化取得的重要进展

1.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省域经济的基础在市(县、区)域经济。最近5年来,江苏全省地区GDP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2012年已达54 058.22亿元,13个省辖市的经济总量均保持在千亿元以上,其中苏州突破了1.2万亿元;2012年,全省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达到10 827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突破2.9万元和1.2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 67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 1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 20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 285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1,差距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

2.城镇化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个城市获得不同殊荣和名誉。经过多年努力,到2012年,江苏城镇化率已达63.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4个百分点;城市综合竞争力也明显提升,苏州、南京、无锡三市进入“2012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前20名,分别排在第7、11、20位。2012年,在全国城镇化质量排名中,苏州位列第4、南京位列第7。南京还荣膺“2012中国幸福宜居城市”大奖,太仓市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无锡、常州、镇江、泰州和南京河西新城等则人选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3.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最近几年,江苏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坚持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得到加强,美好城乡建设持续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进展良好。

(二)最近几年江苏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1.“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最近几年,江苏城市空间明显扩大了,但人口增长相对缓慢。以2007—2011年为例,13个省辖市的市区面积从21 973平方公里增加到28 397平方公里,增加了6 424平方公里,增长了29.2%,年均增长5.9%;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 894平方公里扩大到2 590平方公里,扩大了696平方公里,增长36.8%,年均增长7.3%;城市人口,从4 056.23万人增加到4 889.36万人,增加了833.13万人,增长20.5%,年均只增长4.1%,致使人口密度不升反降,由每平方公里1 846.0人下降到每平方公里1 721.8人。由此可见,江苏“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批评的那种“城市病”——“土地城镇化”蔓延和“摊大饼”式扩张。这可称之为“残缺型城镇化”。

2.“数字城镇化”高于“实际城镇化”。“残缺型城镇化”(或称“不完全城镇化”、“半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残缺”的关键在于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尽管江苏早就实施户籍制度改革,但由于相关政策并没有真正得以落实,致使部分“城里人”并没有城镇户口。即使是已经长期在城市就业且有稳定收入和住房的农民,由于长期形成的与户籍捆绑的行政管理模式没有彻底改变,也难以或不愿改变身份。因此,“数字城镇化”才高于“实际城镇化”。据江苏省住建厅有关领导称,在江苏,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7 866万,聚集在苏南和沿江城市中的省外外来人口940多万、省内外来人口550万,其中相当比重的人口长期稳定在城镇打工、经商,在一座城市务工6年以上的达25%,不少人已经固定在一个城市10年左右。但是,江苏现有城市化率中,有三分之一的进城农民没有享受到市民待遇。这种城市化是不公平的。同时,农民工由于不能融入城市,依然是“农民”而非“市民”,他们既需要在家乡保留承包地,又需要在家乡保留宅基地。在家乡保留的住房大多闲置,而在城里连租房子都很不容易,城里也需要有一份属于他们的建设用地,这种模式的土地代价是双份的!其实,目前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已经基本形成共识,我国城镇化率中的虚高部分大概有16—17个百分点。如此算来,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37%左右,江苏也只有47%左右。

3.城乡空间布局仍然不够合理,生态环境质量亟待继续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苏目前不少地方新型城乡形态清新呈现,都市景观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但是,几年来的“撤县改区”调整,使小城市和建制镇大大减少,不尽合理且造成一些矛盾。尤其是城市规模扩大了,道路、桥梁、广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急于跟进,因而全面开工、尘土飞扬,造成环境污染十分明显。最近几年,江苏大部分城市都没有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有些城市的“蓝天计划”已经破产多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超环境容量,城市居民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满意率在城市所有环境问题中最低。农村秸秆焚烧、道路扬尘、工业废气污水、固体废物污染等相当普遍,其中既有农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又有城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向农村的蔓延。江苏有些地区的村庄布局也很不合理——村庄规模小、布局太分散、占用耕地多。有的农民建新房不拆旧屋,有的地方有新房而无新村,新旧村落交错,生产生活不分,有的村庄多少年村容不改,面貌依旧。以2010年为例,全省15万个村庄中,环境整治达标的仅为1万个,占6.6%。至2012年底,据说已有6.4万个自然村完成了环境整治任务,令人稍感欣慰。

综上可见,江苏推进城镇化既有成就,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推进城镇化,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今年全国“两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央要求、切合省情实际、顺应人民意愿的城乡协调发展之路。

二、提升城镇化质量必须首先理顺关系、提升理念

尽快提升江苏城镇化的质量,当前首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讲话,把握精神实质和内涵要义,转变思想观念,真正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一)提升城镇化质量首先要理顺“四对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言不烦、深入浅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既从大处着眼,又从实处着手,始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要把这种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贯穿于城镇化的实践,首先理顺四对关系:

一是在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上,过快过慢都不行,重要的是质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江苏在这方面走得更快一些,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但也要看到,江苏现在的城镇化质量还不高,人民群众在这方面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二是在城镇化与其他“三化”的关系上,要协同作战而不能单兵突进。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做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既不能浮躁,也不能急功近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患上“城市病”,才能遏制“土地城镇化”蔓延和“摊大饼”式扩张。三是在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的关系上,要进一步提高规划水平。欧美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但我们也得佩服欧美城镇建设的质量好,从建筑到水利基础设施老底子结实。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规划上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一定要注意进一步提高规划水平,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四是在追求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上,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损害。我们一定要思考发展到底追求什么。假如我们用发展所获得的效益不能弥补破坏后需要的补偿,那么,这种发展就是无用功。江苏在“率先”、“排头兵”、“先行军”的内涵中,应当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标准,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建设美丽江苏。既要做到城市美丽,又要做到农村美丽,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二)提升城镇化质量同时应确立“五大理念”

理顺关系是为了提升理念,提升理念是为了更好践行。以上“四对关系”,实际上反映了城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提升城镇化质量关键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确立“五大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理念——强调“人”是城市的灵魂,要“为人建城”而不是“人为造城”。城乡居民是城镇化的主体,民生幸福是城镇化的目标,基础设施为人而建设,生态环境为人而美化,人在城镇中才可以找到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城镇才能成为关怀人、包容人与陶冶人的幸福家园。二是“四化同步”理念——强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智慧城市引领发展,以人才聚集推动发展,从“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使发展动力更加多元强劲。三是“城乡一体”理念——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有序转移农业人口,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四是“管理至上”理念——强调要把城镇作为作品和景观来设计,优化提升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管理水平,从“千城一面”向“各具特色”转变,从“全能型政府”一手包揽向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善治模式转变;五是“永续发展”理念——强调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之路,推进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突出城镇内涵提升和功能完善,将城市文明延伸到农村,让农村既有乡土风情又有现代文明,让城镇既有鲜明个性又有田园风光。

三、提升城镇化质量必须坚持四化同步、城乡一体

尽快提升江苏城镇化的质量,必须协同作战、协调发展,而不能就城镇化而城镇化,单兵突进、单打独斗。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规律探索,是党中央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战略部署,反映了我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追求,预示着我国现代化的美好前景。

(一)“产城结合”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牢固基石

“四化同步”当首推“产城结合”。“产城结合”是指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互结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使产业和城镇互动并进,产业功能、城镇功能融为一体,构筑宜居宜业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产业兴则城镇兴,产业强则城镇强。因此,提升城镇化质量,必须处理好产业与城镇的关系,它们是城镇化进程中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城镇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和空间载体。产城结合得好,城镇化有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就能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就能推动城镇化平稳扎实健康发展。

“产城结合”的核心是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国际产业演进和城镇发展的历程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三次产业与城镇发展密不可分,工业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农业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服务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当今中国,发展工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农业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服务业要实现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全面发展。具体到产业选择,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可以是先进制造业,也可以是现代服务业;可以是高新技术产业,也可以是现代农业;可以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以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但是,如果没有三次产业的互动并进和优化升级,就会出现城镇的“空心化”,就不可能创造就业机会,不可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就没有城镇化的永续发展。

“产城结合”的要务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目标推进城镇建设,全面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以着眼农民、涵盖城乡、产业兴旺、节约集约、生态宜居为基本要求,实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一体化。因此,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进步和创新,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总之,“产城结合”要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来引领城镇化质量提升,以城镇化健康发展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从而真正形成共生共融、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二)“四化同步”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必由之路

“四化同步”是一个系统工程。江苏要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不动摇,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不停顿,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不止步,谋求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互协调不偏废。更加具体地说,要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基点,把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作为推动城镇转型发展的持续动力,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强大支撑。

这里有必要特别指出,传统的城镇化道路总是排斥农业、牺牲农民,因而侵占土地、浪费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但是,按照广义的工业化,它既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又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就是指传统农业在工业化带动下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同时又从供需两个方面对工业化产生重大影响:既为工业化提供原料、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及工业大军的生活资料,又为工业化创造广阔的工业品消费市场,满足农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和农民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农业现代化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到固本强基的作用,能够提供更好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因而对提升城镇化质量能够发挥重大作用。

“四化同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必然要求政府运用“系统论”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科学规划,在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产业选择和人才引进、产业功能和空间布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布局和建设用地、基本农田保护、万顷良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统筹兼顾,从而提升质量,避免患上“城市病”,遏制“土地城镇化”蔓延和“摊大饼”式扩张。

(三)“四化同步”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宽广大道

通过“四化同步”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当前要着力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通道,既实现广大农民的愿望,又造福城乡全体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和土地,进入城镇和非农产业,以廉价成本和超强度劳动促进工业化迅猛发展,因而成为过去3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现在,江苏仍有很多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数量在逐步减少;江苏经济增速正从高速逐步转入中速,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如果说,此前的高速增长阶段主要是“铺摊子”的话,那么,中速增长阶段则主要应当是“上台阶”: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共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着力增强产业的生命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但是,如前述所,目前江苏“数字城镇化”虽然已达63%,但“实际城镇化”只有47%左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传统城镇化使农民工不能融入城市,不能与市民和谐相处,必然引发新的“二元结构”,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因此,提升城镇化质量,必须从“土地城镇化”转变为“人口城镇化”,这是更为重要和艰巨的任务。其实,现代工业和现代城镇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聚集效应,高度聚集人口和人才,聚集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只是此前户籍制度等老体制堵塞了农民转变成为市民的通道;而现代农业用现代生产、经营、流通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然带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带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使农业一线的农民成为农业工人。他们将来与城镇居民的区别,只是职业不同而已。因此,农民不仅有就业机会,而且能自己创业,生活就会安稳,就能有序转变成为市民。

农民转变为市民,绝不能强迫农民进城,而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农民转变为市民,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又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而是需要政府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征地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住房和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坚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真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当前,政府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把已经长期稳定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直接转变为市民,并创造条件鼓励其在城镇安家落户。

四、提升城镇化质量必须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今后推进城镇化,必须进一步提高规划水平,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这是十分正确的。我们认为,未来江苏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可以概括为“三圈两带一极”:“三圈”即三大城市群——宁镇扬“同城化”、苏锡常泰“都市圈”、徐淮宿“都市圈”;“两带”——“沿江城市带”和“沿海城市带”;其中,“沿海城市带”尤其是南通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的“一极”。

(一)南京“大都市区”建设要以加快宁镇扬“同城化”为重点

今年4月2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首次明确提出“打造要素集聚、资源共享、互动发展的宁镇(扬)大都市区”,这是对南京和镇江、扬州未来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宏伟规划。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南京是上海的副中心之一,因此,加快南京“大都市区”建设,不仅要促进皖江城市带发展,使南京成为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和连结泛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而且在江苏省内,南京首先要在加快宁镇扬“同城化”中起龙头带动作用,三市抱团发展,增强向心力、凝聚力、竞争力,使之成为江苏的第一城市群。

宁镇扬之间,目前已有5座大桥相连,交通十分便捷。但是,宁镇扬“同城化”,仍应首推交通一体化。要尽快开通市际公交,以区域BRT的形式实现南京新街口、扬州文昌路、镇江大市口三市市中心半小时通达,建设镇扬到禄口机场的快速通道,加快南京到镇扬的轻轨系统建设;同时,三市要协调个人收入分配,力争市民待遇同城化,并在相邻地区共建供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让市民共享同等公共产品;三市尤其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密切经济、技术、人文联系,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在两岸联动建设产业密集带、滨江城市带、生态风光带——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是江苏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服务外包、装备制造、重化工业等闻名全国,2010年又成为我国首家“中国软件名城”。南京高等院校林立,科研院所集中,宁镇扬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苏锡常等地也不可比拟,因此可以成为创新型经济和服务业发展集聚区,成为一个“组团式”城市,成为长三角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苏锡常“都市圈”可以扩大为苏锡常泰“都市圈”

在江苏省内,无论是从区域竞争力还是辐射带动力来看,苏锡常都具有最好的基础,而且在制造业方面已经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而新世纪以来一直作为“都市圈”强力推进。目前,随着泰州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苏锡常三市“都市圈”可以扩大为苏锡常泰四市“都市圈”,通过苏锡常带动泰州发展。

2012年,苏锡常泰四市合计,常住人口超过2 600万,GDP超过26 000亿元,均大大超过上海。这4个市,不仅江阴长江大桥早已通车,泰州长江大桥也已建成通车,交通更加便捷,地域更加相连,与上海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对照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城市群的形成条件”,完全具备“大都市圈”的发展要求,也可以说是一个“都市连绵区”。因此,江苏应进一步推动泰州跨江联动发展,与苏锡常和上海对接互动。同时,四市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互相接轨靠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促进要素流动的有效衔接和功能整合,从而尽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圈”。

(三)加快建设以南通为增长极的通盐连“沿海城市带”

“两带”即沿江城市带和沿海城市带的联动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必然。在联动发展中,沿江城市带由于产业关联度大、经济带动性强,可以成为沿海城市带发展的引擎;沿海城市带则可以成为沿江城市带转型升级的依托,并借助沿江城市带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真正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把“沿海城市带”建设成为“增长极”,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早就明确,省委、省政府领导也多次强调沿海地区是江苏最大的发展空间,沿海开发是江苏最好的现实机遇,黄金海岸是江苏再创黄金发展期的重要引擎,要举全省之力深入推进沿海开发,加快培育江苏重要经济增长极。2012年11月24日,省委在十二届四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江苏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力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支持沿海地区加快开发开放,在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滩涂开发和发展海洋经济上取得更大突破,尽快成为我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江苏沿海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已经4年,当此时刻,江苏必须更加明确地把沿海开发作为培育江苏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因为沿海开发以来沿海地区确实已经逐步显示出成为江苏新经济“增长极”的各种迹象。要围绕构建沿海城市带的目标,将南通、盐城、连云港这3个中心城市建设成为我省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带和城镇带的“桥头堡”,推动它们朝着构建沿海组团式中心城市方向发展,同时,推动沿海有条件的县升格为市辖区,加快培育沿海中小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错落有致、功能互补的新格局。

南通成为江苏“增长极”的条件日趋成熟。南通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在2003年就实现了“双超”,即GDP超过1 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目前其经济总量已稳居全省第4位,仅次于苏州、无锡、南京。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的相继建成通车,南通已经加快了融入苏南和上海经济圈的步伐,成为沿海城市带的龙头,凸显在沿海开发中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沿海开发的继续推进和沪通铁路的建设和建成,南通必将成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其区位、产业和人文优势无疑将得到进一步发挥,真正成为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我们预计,经过“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南通将能更加突出地发挥靠江靠海靠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统筹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城镇质量,真正打造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重要组合强港,推动港口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创造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典范,到2020年,南通市区有望成为拥有3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

(四)徐州“都市圈”可以扩大为徐淮宿“都市带”

徐州“都市圈”,在新世纪之初也被列入规划加以推进,取得了不小进展。徐州在2004年实现“双超”,只是比南通晚1年,最近几年明显加快了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在苏北率先振兴,在全省的经济地位上升到第6位,2012年又超过常州而上升到第5位;盐城在2005年实现“双超”,在苏北地区脱颖而出,最近几年更成为江苏大地的汽车城和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目前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7位;淮安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苏北的重要中心城市;连云港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宿迁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实现发展更大突破”的景象。因此,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区域规划》,这一“都市圈”作为长三角核心区的广阔腹地,可以充分发挥其在淮海经济区中的辐射作用,更应发挥其在苏北地区的中坚作用,不仅应该涵盖淮安、宿迁市,而且可以以淮安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形成一种“发散状”,东西南北辐射沿东陇海线地区、沿海大部分地区和沿大运河部分地区。

这个“都市带”目前关键在于把淮安建成苏北的重要中心城市。淮安必须在集聚力、辐射力、吸纳力和影响力上争取有突破性进展——紧紧抓住长三角规划和江苏沿海开发均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立足自身实际,解放思想,发愤图强,努力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同时,省委、省政府要继续支持苏北加快振兴步伐,增强“一市一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责任编辑 潘亚莉)

猜你喜欢
提升质量对策建议江苏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促进高中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探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提升网店美工人才培养质量探析
关于如何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探讨
创新职业技能竞赛管理 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