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喜珍
在实践和探索中逐步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深刻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和改变教学方式入手,构建数学课堂的教学操作模式,落实预习、整理问题、深入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粗浅认识与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预习到位,消除“假知”
1、我坚持把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并明确告知学生,让学生在理解中落实。当然,由于初一学生还没有形成独立学习的意识,看书预习也容易停留的表面的“看看而已”,不会深入细致思考,不懂如何融会贯通,不能前后进行对比、类比、归纳、总结,只会生搬硬套。所以,预习需要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引导与训练,要教会学生看懂基本语言(符号、图形、术语)、基本结构(发展线索)、基本思路等要素。只要训练得法,入门就不觉得困难。
2、课本中的习题分为“练习题”、“习题”、“复习题”不同层次三类,其中的“练习题”大多只要运用一次公式、法则、定理即可做出。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把练习题(包括部分习题)当做预习任务主动完成,学生大部分都可以做出来。为防止有些学生预习中不求甚解的“假知”,我的上课时,主要内容均由学生自己在小组内讲解,这也从一个侧面强调了一定要预习,否则根本说不上来。然后进入讨论阶段,或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或由老师口头提问,大家展开讨论,加以引伸,把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而靠机械记忆的东西变成比较透彻的理解。又注意回头来反问学生:你在预习时有没有想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你是否当时就已经能够自己解决了?或者你现在反思一下自己当时为什么解决不了,原因何在,你现在找出来了吗?反复强调学生预习时必须提出问题,避免机械读书。这样的潜移默化,逐渐地就形成一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接着,我就挑选部分习题当堂检测,当堂批改,及时认清“假知”更正错误澄清模糊概念。
3、预习不封顶,作业有弹性。也就是说有能力、有时间可多预习,不强求每个学生“统一进度”。作业的选择更是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要一节一节做可以,一单元学完以后再做也可以。这无形之中每个随时都感到有一种压力,有上进心的学生人人都不服输,担心落于人后。加之我经常把好的预习本示范给全班学生看,激励性的评语和量化加分作为对他们的赞赏。有引导,有榜样,有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进一步调动起来,就能把预习坚持下去,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持续动力。
二、各抒己见,主动求知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在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自学习惯后,有些学生已经进入基本独立的阶段。在很多章节,我大胆采用“学生讲课+老师点拨”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讲的前提下,再走上上台讲课,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特长的平台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要上台讲课的学生肯定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实际上他已经能初步进行独立学习了。而学生上台讲课时学习效仿,促进比试的机会,他们会通过别人看到自己的潜能,特别是我一再鼓励他们,学生讲课并不一定要有很高的水平,只要能把书上的例题和练习这么处理讲得清楚即可,消除了学生对教学的神秘感。这时,每个学生一进入课堂,都有求知欲、归属欲(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班级的认可)、表现欲等一系列良好的欲望。因此,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学习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多次活动,大家就会发现:最大的收获就是讲课的那个学生。
三、改造习题,变式训练
在省去不必面面俱到的讲解后,我用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突出数学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的分析,尤其强调把方程(包括不等式)思想当作基本工具,学会用找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注重对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证的尝试。对一道题目或进行“平行性”改造,或进行“逆命题”的改造,或大胆改变某些条件,看看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例如:“求证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时的高相等。”证明完毕后,要主动把“高”线平行性地改成“角平分线”、“中线”。
这种求异的发散型思维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使书变厚,使知识更加深化。在学了一章以后,又要注意把把课本上的例题、习题依类归在几条线上,这种求同的收敛性的训练能够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规律化,使书变薄。这样对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反复进行变式训练,就能充分挖掘出课本习题的功能。几年来,我从不强求学生完成任何“练习册”,而是坚持以上的变式训练,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同年级18个班前三名。
四、总结反思,自我构建
数学知识最怕是一盘散沙,复习时学习的母亲。在以上训练的基础上,我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要求他们在学完一单元、一章后,要把本单元、本章的知识做一个总结,要他们相信自己有很强的归纳能力,把这部分内容分为几条线索,每条线索上有几个知识点,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或借助图形把他们概括出来。也就是要把头脑中的知识仓库加以排序,整理成一个有序的图书馆。复习课时,让学生先说出他们各自的总结,教师也说出自己的总结,然后让他们比较,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点加以改进。促使学生自觉地把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起多重联系,使得知识结构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解题时自觉地问,这是什么运算,准备用哪个知识点来解决;做完后,又要想想,这样的解题策略或方法是否最好。这样以来,学生就对整个单元、整章的知识结构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结构,解题能力也随之提高。而每次的小测作业、单元试卷,我都要求学生作自评,并写评语: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错误?时哪个概念不清楚?哪种运算不过关?看到题的条件为什么不会产生一系列必要的联想?思路在哪一步受阻?解题方法为什么错了?等等,分析得越透彻越好,然后切实反思改进。中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让他们在反思中自责并改进,既照顾了他的自尊,又避免了他把责任推给别人。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反思才能进步,只有改进才能成长。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效能的形成于提高。
综上所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愈发清醒地意识到,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内在的动力,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地交给学生,增强学生自治、自信、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特别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技能,这是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一旦学生自我效能提高了,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技能,学生就会学得主动,教师也就教得轻松,同时也水到渠成地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