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领袖肖像画家第一人——李琦

2013-04-29 00:44凌晨
名人传记 2013年5期
关键词:李琦孔繁森幅画

李琦,中国当代画家。1950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的筹办并在该院执教,曾任中国画系负责人。他以领袖肖像画见长,被誉为“新中国领袖肖像画家第一人”。他的肖像画融会中国画浑然天成的笔墨气韵和西洋画的立体、色彩技法,特别在减笔写意肖像画的探索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新中国美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代表作有《主席走遍全国》《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周恩来》《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

“延安是革命的摇篮,是我的母校。培养了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教会我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画的众多的肖像画中的人物,他们是伟人、名人,也是同志、公仆。如果人们从我的作品中能获得某种力量,那就是我最大的欣慰。”这是从小喝延河水、吃陕北小米长大的李琦经常说的一段话。

毛泽东的领袖品格给了他启发

1928年9月,李琦出生于北平。1937年,他随父母到了延安。那时,他还不到九岁。在欢迎晚会上,毛主席抚摸着他的头亲切地问:“你几岁?上几年级?”那时,年幼的李琦还不知道“主席”到底是个多大的官,但领袖和蔼可亲毫无威严的伟大形象,深深地烙在他幼小的心中。

1942年初夏的一个上午,毛主席来到“鲁艺”,为师生们作了一场报告,主要讲的是文艺运动中的一些根本方向的问题,要求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李琦当年有幸聆听了主席的这场报告。他看到主席穿着带补丁的裤子,一边讲,一边打手势,还一边走动。他一会儿走到桌子这边拍拍屁股,一会儿又走到桌子那边拍拍屁股。不满十四岁的李琦对主席的湖南话听不太懂,有的话听懂了也不理解。后来,当时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给他解释说:“如果你屁股坐错了,就要把屁股挪到工农兵大众这边来。”毛主席的这次生动而深刻的讲话,让李琦坚定了一生要为“工农兵服务”的信念。

1958年,为了解决北京市的用水问题,政府号召全市人民修建十三陵水库。李琦背着画夹随首都各界人士组成的劳动大军在那里体验生活。一天,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来了,毛主席周围人山人海,群众向他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不时用湖南口音回应“人民万岁”。激动的人群把毛主席的鞋踩掉了,警卫员想帮他提上,他摆摆手,自己弯腰把鞋提好。天热,毛主席穿的衬衣都湿透了,李琦就拿着自己的草帽给主席扇着。一位农民递过来一条毛巾,毛主席拿过来就擦拭额头的汗……

日理万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跟大家一起修水库,哪国哪朝哪代有过?李琦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1959年,李琦根据自己在这次劳动中的观察和感受创作了国画《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这幅画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奖,但李琦却感到没能将主席的风采和自己的感受全部表现出来。

1960年夏天,在中央美院组织师生为建造中国美术馆义务劳动时,李琦灵感迸发,一挥而就画成了《主席走遍全国》。画中,毛主席风尘仆仆地走来,头发被风吹起,被风吹动的草帽拿在手上,左手习惯地叉在腰间,正向远方眺望,人们可以想象主席在看祖国的山川大地,在看工厂、农庄、学校、军营,而且就在看着你。

《主席走遍全国》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人物肖像画之一。它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把人民领袖塑造成一个普通人,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一时间,报刊、电影、舞台、课本、机关礼堂、平民住宅,到处都能看到这幅画。

1988年3月5日,正值周恩来总理诞辰九十周年之际,李琦创作了一幅周总理的肖像画——《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周恩来》,他以中国延安文艺学会的名义将此画赠送给了邓颖超,以表达革命文艺战士对总理的怀念之情。画面上,周总理习惯地用那只曾受过伤的右臂抱着左臂,面带微笑地注视着他面前的每个人。寥寥数笔,形神俱备,韵味无穷,表达了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心声。邓颖超看过之后连声说:“这幅画很逼真,我非常喜欢。”

199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这片火热的古老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国力日强,人民生活不断提高。要反映这一重大主题,画出人民的心声,是李琦蕴藏已久的愿望。于是,邓小平的肖像画——《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问世了。在这幅画作上,邓小平深邃的眼神,坚毅的嘴角,微微侧扭的颈项,朝阳迎面的设色,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高大形象,让所有参观者拍案称绝,赞不绝口。这幅画是李琦艺术生命中的璀璨一页,达到了新的高度。1994年春天,国务院原副总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薄一波接见在京的山西籍艺术家时对李琦说:“你画的毛主席、邓小平像,具有国际意义。”

从马克思到列宁、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鲁迅、冼星海、陈嘉庚、白求恩、斯特朗、史沫特莱、雷锋、孔繁森、张海迪……李琦的画如历史的画廊,展示了历史的大潮,表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给人以无穷的力量。

李琦蜚声中外,却清贫寡淡。有知情的人说李琦画领袖是为了名利,却不知他从不喜欢抛头露面,为了专业创作,他谢绝不少媒体的采访,就连每年一次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联谊会,他也很少参加。他甚至从未想过自己办画展,直到晚年,一件小事触动了他。

在创作《彭总》时,一位朋友带着孩子来访。李琦问:“毛主席称赞过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那个彭德怀总司令,你知道吗?”学生直摇头,答:“不知道。”李琦后来把这件事告诉了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王茂林,王茂林说:“这不奇怪。我们省还有人不知道刘少奇、任弼时呢!”这让李琦感到很心痛,也触动了他办画展的愿望: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回忆、铭记、思考近百年来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这次画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李鹏总理专门为画展题词:时代的缩影,形象的丰碑。

他画每一幅作品,都要亲自感受被画者的内心和灵魂

李琦经常建议美术工作者多到生活这所大学校中去学习、创作。他认为“画家生活感越强越深,就会画得越好”,“只要你的心沉下去了,人物的神态也就出来了”,此所谓“心至神情出,功到自然成”。

1949年,为创作《农民和拖拉机》,李琦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农民朋友当家做主的喜悦兴奋,对农业科技的热切期盼和浓厚兴趣,无时不在撞击着李琦激情澎湃的心。他创作的这幅年画获得了全国第一届年画评奖甲等奖第一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年画第一次评奖,影响非常大。至今这幅画还珍藏在中国美术馆。这幅画让李琦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引起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的重视。他给李琦的爱人冯真写信说:“李琦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

20世纪60年代初,李琦在全国劳模大会上采访了全国劳动模范、淘粪工人时传祥,被这位普通工人的情操与奉献精神所感动,于是到北京崇文区清洁队体验生活。李琦的女儿回忆:“放暑假时,父亲把我也带去了。父亲素来体弱多病,还跟着淘粪工人一起干活。淘粪工人看我年龄小不忍给我多舀粪,结果装不满的粪尿在我背着的大木桶里直晃荡,溅出来弄了我一脖子……”李琦就是这样创作出了《同志——刘少奇和时传祥》。

20世纪90年代,已近七旬的李琦被北京市女售票员李素丽的事迹深深感动,决定为她创作一幅画像。一天清早,他拉着老伴一同出门,要亲自去观察李素丽。由于和李素丽早就相识,为了不被认出来,李琦戴上口罩和墨镜,“乔装打扮”了一番。经过观察和反复斟酌,李琦创作出画像《洒遍人间都是爱——李素丽》。这幅画首次呈现在李素丽面前的时候,这位在人们印象中从来都是笑口常开的售票员竟然感动得双手遮面,热泪横流。

1996年,报上登载了孔繁森的先进事迹。李琦读后十分敬仰这位勤政爱民的好干部,产生了画孔繁森的想法。不久,中央组织部的同志也向他转达了时任部长张全景希望李琦能够画一幅孔繁森肖像的口信。为了能刻画出孔繁森同志的灵魂,年近七旬的李琦和老伴坚持到西藏体验生活。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李琦头痛、心跳,脚像踩了棉花似的,但他仍然不肯离开西藏,坚持向和孔繁森接触过的自治区干部、人民群众一一了解情况。回到北京后,李琦夜以继日地画孔繁森,每天都画到深夜,因体力不支,常常要服用一些补药。几个月后,他终于完成了《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这一画作。当他把画送到中组部后,中组部对这幅画非常满意,坚持付给他数万元的稿费,被他谢绝了。他说:“孔繁森同志把生命都献给了藏区人民,他去世后,口袋里只有八块钱。这个稿费,我坚决不能收!”后来中组部又派人送来三千元,李琦推托不过,收下后随即把它捐给了藏区某小学作为修桥费用。

只要条件允许,李琦画每一幅作品,都要把自己置身当时的环境中,亲自感受被画者的内心和灵魂,然后将其融入画作当中,使画作“形神兼备”。

他还有许许多多伟人、功臣的画像没有完成

1995年2月13日,李琦看到当天的一则晚报消息,说的是宣武区环卫工人被打一事。看完之后李琦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第二天一早,他便通过北京电视台和《北京晚报》向社会呼吁“要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

在“文革”那段颠倒黑白的日子里,李琦因创作《同志》被指责为“御用黑画家”,关进了“牛棚”。那时他每月只有十五元生活费,连自己的饭费都不够。“文革”结束后,国家一次性补发他几千元工资,他全部交了党费。20世纪80年代初,左邻右舍都有了电视机,李琦家却买不起,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到邻居家去看新闻。

“文革”初期,中央美院的钱绍武遭到批判、关押,妻子也患病生活无法自理,年幼的孩子被人指为“黑”后代,幼儿园也拒绝接收。别人不是指指点点,就是敬而远之。李琦和夫人商量后,在别人不理解的眼光中,把钱绍武患病的妻子和孩子接到自己家里来照顾。

对于李琦的性格,陪伴他走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夫人冯真最懂得。她说:“李琦性格耿直甚至执拗,但他做事绝不是为了自己,说到底是希望这个党越来越好,希望这个国家越来越好,希望这个社会越来越好,虽然他的表达方式有时让人难以接受。”

李琦经常劝别人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多做些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他一生惜时如金,晚年经常用两句诗勉励自己,一句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是诗人臧克家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他用毛笔抄录后放在画室的显眼位置,以此提醒自己。

2005年,一直身体虚弱的李琦在做完心血管支架手术后,年底又查出患了癌。他自知身患绝症,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那时他时常对人说的一句话就是:“拼了。”

当时正值他创作胡锦涛总书记的肖像,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李琦画了无数草稿,题目从《倾听》到《拉家常》,不停地修改和完善。为了赶在2009年春节前让这幅画同广大人民群众见面,他每天工作四个时段:凌晨五六点就爬起来画,早饭后又立即到画室工作,午休后画,晚饭后还画。有时甚至连吃水果、洗澡的时间都没有,他因此还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每日两次的锻炼。长期的劳累导致癌细胞扩散,他不得不再次住进医院。即便是躺在病床上,他还总是惦念着要完成这幅画,执意要家人把画稿带到医院。

2009年8月21日,病情恶化再度住院的李琦陷入昏迷。8月26日,画家带着无尽的遗憾静静地走了。他的神情有一丝安详,也有一丝遗憾,他那双发肿并有些僵硬的手似乎还放不下伴随了他一辈子的画笔,他还有许许多多伟人、功臣的画像没有完成……

2009年9月4日,在李琦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送的花圈。很多知名和不知名的各界人士赶来默默为他送行。

告别仪式上的一副挽联概括了李琦的创作成就与精神品格,铭刻着人们对李琦深深的追忆与崇敬:

颂人民 唱英雄 画领袖 手握神笔绘时代

存正气 留丹心 甘清贫 一生尽瘁为中华

而在伴随李琦一生的夫人冯真眼里,那个太过执拗的倔强老头实际上并没有离开,他只是累了,到另一个地方休息去了。

“同志笑乘歌音去,那边山丹映日红。”这是冯真写给老伴的挽联。

(责任编辑/陈思)

猜你喜欢
李琦孔繁森幅画
汇聚起弘扬孔繁森精神的力量
——访山东省聊城市社科联副秘书长、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部主任王红霞
A secure image protection algorithm by steganography and encryption using the 2D-TSCC*
An active tunable Fano switch in a plasmafilled superlattice array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你的名字是幅画
遇见大师
高原上的追寻——沿着孔繁森的足迹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大爱是一种圣洁的精神生态
——读柴腾虎《永远的孔繁森》记
Tracking the Moisture Sources of a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in Shandong,China in July 2007:A Computation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