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珍
【摘 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据统计,65岁以上的人群心衰的患病率高达4%~6%。心衰患者大多数在家休养,因此,除了对症治疗外,更应做好家庭护理。
【关键词】心力衰竭;家庭护理
1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诱因感染是诱发心衰的常见原因,所以慢性心衰病人无论何种感染,均需早期应用足量的抗生素。有些体弱病人感染时症状不典型,体温不一定很高,仅表现为食欲不佳、倦怠等,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心衰发生。因为诱发因素可导致心力衰竭症状加重或者复发[ 1 ]。
2 合理休息
合理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方法,可使机体耗氧明显减少,使肾供血增加,有利于水肿的减退。除午睡外,下午宜增加数小时卧床休息。急性期和重症心衰时应卧床休息,待心功能好转后应下床做一些散步、气功、太极拳等活动,但要掌握活动量,当出现脉搏大于110次/分,或比休息时加快20次/分,有心慌、气急、心绞痛发作或异搏感时,应停止活动并休息。
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慢性心衰病人常年卧床,易产生“累赘”感,对生活信心不足,同时又惧怕死亡。因此,家属应多关心体贴,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帮助,使病人保持良好的情绪。病人自己也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自寻烦恼。各种活动要量力而行,既不逞强,也不过分依赖别人。对自己的疾病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分关注,因为过分紧张往往更易诱发急性心衰。对于心力衰竭的患者来说,病程较长,患者多经历过多种心脏疾病,且心力衰竭反复发生,所以患者多存在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心理情绪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2]。
4 饮食护理
合理饮食饮食在心功能不全的康复中占重要地位,其原则为低钠、低热量、清淡易消化,足量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无机盐,适量脂肪,禁烟、酒。还应少食多餐,因饱餐可诱发或加重心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原则如下:
(1)少量多餐。心力衰竭患者不宜吃得过多,每日总热能分4~5次摄入,以避免餐后胃肠过度充盈及横膈抬高,降低心脏负荷。晚饭应早些吃,宜清淡,晚饭后不进或少进任何食品和水分。
(2)限制钠盐,这是控制心力衰竭较为适当的方法。心功能I级者每日食盐量约5g,Ⅱ级者约2.5g,Ⅲ级者约1g。若有水肿时,则需无盐饮食和低钾饮食。应用利尿剂后,尿量增加宜多食含钾高的食物。对于食欲差、进食少、使用强利尿剂者,不宜过分忌盐,并适当增加调味品。各种咸食和腌制品均应禁食。(1g盐相当于啤酒盖的1/4)。
(3)适当限制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心力衰竭时,每日蛋白质可控制在25~30g,热能600千卡;2~3日后,蛋白质可加至40~50g,热能1000~1500千卡。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量,但不宜太高,以免增加心脏负荷。
(4)应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开始可用流质、半流质饮食,然后改用软饭。避免生冷坚硬、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浓茶、咖啡或辣椒等),也要避免容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薯类、南瓜等。
(5)应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适量的无机盐,以保护心肌,饮食应多摄取含丰富纤维素及维生素C的食材。供给适量的钙,以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在应用洋地黄治疗时,宜进食含钙低的食物,忌食含钙高的食物。
(6)禁止饮酒吸烟。
5 适当活动
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3],避免形成褥疮和静脉血栓。因此可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在运动时,患者应掌握“度”,以活动时不感到疲乏、心慌、气急为主,活动时最高心率每分钟不超过120次,或每分钟不比休息时加快20次为度。如心功能Ⅰ级患者,可以慢跑,打太极拳,做操,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可以到室外平地散步,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6 合理用药
应严格按医嘱用药,切忌自作主张更改或停用药物,以免发生严重后果。并应熟悉常用药的毒副作用,这样有利于不良反应的早发现、早就医、早处理。
7 皮肤护理
慢性心衰病人常被迫采取右侧卧位,所以应加强右侧骨隆突处皮肤的护理,预防褥疮。可为病人定时按摩、翻身,护理动作应轻柔,防止皮肤擦伤。对水肿严重者的皮肤更应加强保护。
8 定期复查
应定期抽血复查地高辛浓度和血钾、钠、镁及尿素氮、肌酐等。并定期复查心电图,心功能测定可每3个月检查一次。检查体重及水肿情况,并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药物是否需要调整。
9 自我监测
心衰病人应学会自我监测,以便对出现的各种症状和所用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时发现,如出现气短、乏力、夜间憋醒、咳嗽加重、泡沫状痰、倦怠、嗜睡、烦躁等,可能为心衰的不典型表现,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邓小兰.8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2010,3(1):87
[2]王鸿.硝普钠多巴胺联合治疗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12):1145.
[3]李莉,李瑞杰,宋丽芬等.运动康复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4):315-31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