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信书
【摘 要】目的:探讨血性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的技术要素,以提高检查成功率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25例乳头血性溢液患者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其中,单孔溢血24例,溢血为鲜红色、咖啡色或褐色;双孔溢血1例,溢血为褐色。1例单孔溢血和1例双孔溢血患者行多次导管造影检查。结果:25例中1例插管失败,其余24例插管全部成功,成功率为96%。术后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14例,导管内癌3例,乳腺囊性增生4例,导管扩张症3例。结论:血性乳头溢液乳腺导管造影能否成功,技术是关键,掌握技术要素可提高检查的成功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性溢液;乳腺导管造影;技术要素
血性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在乳头溢液中最为常见,约占乳头溢液的50%以上[1-2],可由乳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癌、乳腺导管扩张症及乳腺增生病等引起。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可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范围,对指导手术治疗、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1月乳头血性溢液的患者25例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5~76岁。其中,单孔溢血24例,双孔溢血1例。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MAMMOMAT 3000 NOVA乳腺X线摄影系统,IP板为8×10英寸柯达乳腺专用板。造影前须行碘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进行;常规摄取双乳头尾位、内外侧斜位片。采用自制四号半直头,末端为钝头的针头并与1ml无菌塑料针筒相连,插管后注入造影剂(碘海醇)约0.5~2.0ml,针头拔除后,立即擦净溢出造影剂,轻压下摄取患乳头尾位、内外侧斜位,必要时加摄侧位片。
2 结果
25例中,24例插管成功;1例因导管严重阻塞而导致插管失败。检查成功率为96%。1例单孔溢血患者初次插管造影显示导管无异常,第2天再次插管造影诊断为导管内癌;1例双孔溢血患者分2次进行导管造影检查。术后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14例,导管内癌3例,乳腺囊性增生4例,导管扩张症3例。
3 讨论
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是明确乳头血性溢液原因的常用检查方法,其操作并不复杂,但要确保检查成功,技术要素至关重要(包括患者的配合程度、插管技术及摄影技术等),并对诊断起决定作用。
3.1 检查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患者该检查的目的、方法及检查中的有关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争取患者最佳的配合状态,从而保证插管的顺利进行。
3.2 保持良好的插管技术
3.2.1 进行插管前,首先应仔细观察,耐心细致地寻找溢血乳孔。本组中1例单孔溢血患者初次插管造影导管无异常,但患者年龄超过50岁且患乳伴有肿块,遂再次观察溢血乳孔并行第二次插管,造影显示为导管内癌。因而,插管前一定要选准正确乳孔,防止针头误插入正常导管以造成假阴性。选准病变乳孔是造影结果符合诊断要求的关键[3]。
3.2.2 插管前,应谨慎操作,排除影响诊断结果的因素:对于血性溢液患者,应轻压患乳,尽可能挤出导管内血性液体或血凝块并完全排出装有造影剂的针筒内的小气泡,以免血凝块影响造影剂的注入及小气泡、血凝块在导管内形成充盈缺损的假象而导致误诊。
3.2.3 插管中,应控制好进针的方向和深度。进针的手法和深度是造影成功与否的又一关键因素。进针时一定要垂直,手感很重要,感觉有落空感后再上下回抽,保证准确无误地将针头插至最佳位置,一般进针深度控制在1cm左右,过浅时造影剂会溢出,过深则针头会刺破导管壁,影响诊断。
3.2.4 插管后,应掌握好造影剂的剂量及注射速度。乳腺导管的发育程度、分布走向、分支情况以及各支导管引流时的范围变化有很大的差异[4],因而,乳腺导管造影中造影剂的剂量不尽相同,因人而异,造影剂的量过大时,造影剂进入腺泡,致导管显示不清;量少时,小分支导管和末叶腺泡未能充盈,显示不够,易误诊。一般应以注射时感觉有阻力或患者乳房有胀痛感时即停止注入,造影剂用量在0.5~2.0ml范围。注射造影剂时,速度不能过快,应缓慢注入,以防止压力过大引起导管破裂,造影剂进入间质内。
3.3 保证正确的摄影技术
3.3.1 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投照角度的选择十分重要。造影剂注入后,应立即摄取患乳头尾位(CC位)、侧斜位(MLO位),必要时加摄侧位(ML位)。根据乳腺摄影质量控制要求,在乳腺摄影中侧斜位(MLO位)是最有效的体位,它能更清晰地显示乳腺外上区的结构,而此区正是乳腺癌的好发部位,一般侧斜位(MLO位)投照角度在45°~60°之间。
3.3.2 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摄影时,加压不宜过大,应轻加压,压力控制在5kg左右。压力过大,易造成造影剂外溢,使分支导管充盈不良,影响诊断。
3.3.3 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摄片条件的选择应大于平片,以便更好地显示导管。最好能根据患者乳房的大小、腺体结构致密程度选择手动曝光,从而获取最好的图像质量。
参考文献
[1] Vargas HI, Vargas Mp, Eldrageely K, et al. Outcomes of clinical and surgical assessment of women with pathological nippledischarge[J]. Am Surg, 2006,72(2):124-128.
[2] Sauter ER, Schlatter L, Lininger J,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bloody nipple discharge with breast pathology[J]. Surgery, 2004, 136(4):780-785.
[3]李征毅,石瑾,段刚等.乳腺导管造影的影像解剖与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20(7):1055-1062.
[4] 彭东红,麦沛成,藏达等.乳腺导管占位病变的造影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2.13(3):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