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萍
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课堂一度呈现出多元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和众多的教学方法,这让语文教学变得不堪重负。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面对繁杂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披沙拣金,删繁就简,使语文教学的目标更明确、集中,课堂教学环节更简洁、流畅,追求语文教学的简约与高效。因此,教师要设计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我们可用一个字高度概括──“简”。如何让高中语文教学之“简”更亮丽?它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单的教学媒介、简洁的教学评价。
一、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科学、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难忘的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法要有效得多。如果目标太多,那么每个目标所分配的时间就较少,一节课什么都想抓,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没抓牢,什么都抓不好。相反,如果目标简明,课堂上学生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揣摩文本,获得丰富的感知。教学目标要分别从认知能力、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整体目标在让学生读好书、作好文上下功夫,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上下功夫。要紧扣文本,简明而又实用,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从而有效落实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简约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注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发现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必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抓住诗眼、文眼或题眼,主要是题旨型的线索或抓住关键字、词、句作导引型线索而贯穿整个课堂,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简明扼要,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如教学曹操《短歌行》,可以以“忧”为线索,去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揣摩诗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设计紧扣“忧”字设置这样几个环节:一、诵读感知,读出“忧” 情;二、知人论世,为何而“忧”;三、品味鉴赏,何以写“忧”;四、拓展延伸,古今同“忧”。“忧”是本诗的诗眼所在,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题旨。这样以“忧”字为主线,贯穿起诵读感知、内容分析、技巧鉴赏和拓展延伸这四个基本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三、简化的教学环节
大家都听过这样的课:教师提问不断,学生应答不断。设计的活动也是多样纷呈,一节课下来,教师满头大汗,学生也忙忙碌碌。但是,教学效果不高,为何如此问,为何这样做,听课者茫然,学习者亦茫然。现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呈现的是一个思路明晰、重点突出、环节简单的读书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触摸语言、探究文本铺路架桥、指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应该始终处在一种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对话分享的课堂情境中 。 设计简洁的教学环节,学生会学得轻松愉快,正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曾经发表过的教育感言,“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 而我们过去的教学设计,过程繁琐复杂,教师设置重重障碍,零敲碎打地进行提问,学生疲于应对,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受到强烈冲击,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被挤占了,积累运用的实践更是被挤进了角落。这应该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过程简约化。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整合的问题覆盖面一定要大,要有思考的价值,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主动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感受。问题整合了,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积累、运用的时间就会得到保证,教学效率就会提高。
如《琵琶行》的教学,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三个主问题:
1、谁解琵琶声?——理解诗中精彩的音乐描写。
2、谁解青衫泪?——了解琵琶女的遭遇,理解诗人在诗中表露的情愫。
3、谁解风物意?——理解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由这三个主要问题,教师将本诗的教学分别演绎成三个课时。每个课时围绕一个主要问题展开,直击本诗的教学重点。
又如《边城》这节课的教学,教材编排为自读课文,虽然是节选但篇幅仍然很长。于是,教师要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来进行一课时的教学:
作者谈到自己的写作动机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节选部分,表现了人类的哪些“爱”?
教师以这一主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撷取最能打动人的细节,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批注,讨论交流,体会作者从祖孙情、爱情、军民情、邻里情、朋友情、摆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表现湘西的风土人情,从而走进作者用心良苦所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简化的教学环节会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使他们明白自己在学什么。同样,也会给教师更多的自主调控、自检反思的空间,使他们明白自己在教什么。在教学设计上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找到最简捷的教学途径,按情景激趣——探索生趣——总结固趣的基本程序进行,使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简便的教学方法
简便意味着学习过程的轻松,学生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被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教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途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有法”,是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直接与文本对话,其间教师要启发、点拨甚至讲解,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无定法”,是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一节课如果四十五分钟走的都是“直线”,学生当然会感到枯燥、乏味。成功的语文课堂,既避免把课堂上胖,追求“主线简明”;又决不把课堂上瘦,力求“细节饱满”,而对“饱满细节”的感知与体悟则取决于教学方法即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
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一定要具有“主动设疑”的意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角度来看,问题要有挑战性 。以《雷雨》为例,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分析人物性格”。我们如果按照传统的问法直接说:“请分析周朴园、鲁侍萍各自的人物性格”,学生定然会觉得索然无味,激趣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而如果以“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否真实的”这个问题来切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问题,要分析好这个问题,必然涉及到对《雷雨》剧中基本情节、人物性格的分析,而对于情节、人物的解读,又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能敏锐地抓住一些细节。比如一个学生在分析鲁侍萍回忆当年被周朴园抛弃时,就注意到了鲁侍萍用了一个“你”字:“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这个学生由此认为,当年抛弃侍萍时,周朴园是同意的,他对鲁侍萍如此残忍,那样的爱怎么会是真实的呢?这个发现很敏锐,曹禺先生当年就曾经提醒过读者注意鲁侍萍回忆中“你”和“你们”称呼中的潜台词,而这位同学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不就是达到了我们分析、理解戏剧中人物性格的学习目的?这样的答问,不正是对课堂的深度参与,不正是学生主体的凸显?不正是达到了“问简功倍”的效果?
五、简单的教学媒介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有些公开课,过多地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而放弃了语文“原生态”的最本质的教学方式。其实,语文是实打实的,就是要多读,多写。这话是朴素的真理。学习语文,就应当充分遵循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阅读能力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受表达形式的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多媒体、表演等手段为辅。如果把握不好尺度,现代教育技术反而会阻碍学生学习语文,过度使用,甚至会封杀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不再灵动,想像的翅膀被无情地折断。现代教育技术,要“用在当用时”,“止于当止时”。语文,就是要以语文独有的方式去学习。只有这样,语文才能闪亮“因朴素而优雅”的面孔,语文课也因此而显得更加简约。
六、简洁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诊断、指导的功能。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师优美的评价语言带来的效果。在老师美妙的课堂语言和赞美声中,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一位老师在赞美学生读书读得好的时候,不是用千篇一律的“读得好!”“你真棒!”而是用充满诗意的语言给学生评价:“你体会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有感觉,把我们带到了画前!”、“你读出了诗一样的韵律美!” ,老师通过简单明了、富有诗意的激励性语言使学生越学越有信心,越学越能够体会到课文的深刻意蕴。学生体味到了教师赞赏的愉悦,有了成就感,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效果。评价无需冗长,言简意赅,目标明确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评价需要机智,需要内功,需要教师在课前做足了预设的功课。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简约,简约是一种美,简约是今天语文教学的一股东风,一缕春光。追求语文课堂的简约之美,就是要变繁复低效的语文教学为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在无数次删繁就简的过程中,通过传承、创新、发展的扬弃过程,在不断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将语文教学逐步回归到其本质——简约,让高中语文教学之简更亮丽,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美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