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的国际背景分析

2013-04-29 22:41谢静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中苏关系尼克松中美关系

谢静

摘 要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标志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中美关系在70年代初的缓和是在一定的国际关系背景下发生的。本文分析了中美关系缓和的背景,通过对背景的分析,作者认为70年代初两国关系的缓和是符合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

关键词 缓和 中美关系 中苏关系 尼克松 战略

中美关系在70年代初的缓和,是基于两国的国家利益的考虑,是在一定的国际关系背景下发生的。本文分析了中美关系缓和的特殊的国际背景。

一、中苏关系的恶化

60年代,中苏关系从战略盟友到战略敌手,经历了一个充满争论、斗争和不断协调,最终走向破裂的过程。中苏两国防务合作的破裂可以认定始于1959年苏联单方面终止两国业已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即1957年10月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的包括苏联向中国提供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在内的国防新技术协定。1959年6月,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苏联决定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协定中规定的多项国防新技术,实际上是单方面撕毁了这一协定。之后,苏又撤回了所有的在华专家,终止了援建项目并带走了所有图纸和资料。自那以后,中苏两党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论战愈演愈烈,曾经是平静的中苏边境也随之开始摩擦不断。

二、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中苏珍宝岛事件

1968年8月20日,苏联突然出兵,攻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全境。这无疑加深了中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疑惧,中国在当时对苏联的入侵也进行了谴责。

1969年3月2日,苏联从下米海洛夫卡和库列比亚克依内出动全副武装的军人和4辆装甲车和汽车从南北两个方面侵入珍宝岛, 珍宝岛位于中苏界河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中国一侧珍宝岛位于中苏界河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中国一侧对正在这里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军实施突然袭击,中国边防军进行反击。1969年3月2日和随后的15日和17日,中苏两国边防军在珍宝岛和该岛两侧冰冻的河道进行了小规模的交战。在15日最激烈的战斗中,苏联边防军出动装甲车和坦克50余辆,步兵100余人,飞机36架次,发射炮弹1万余发,炮火袭击正面约10公里,纵深达7公里。同年8月13日,苏联边防军进入中苏边界西段的新疆铁列克提地区纵深达2公里,突然袭击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军,双方再次发生激烈战斗。最终以苏联入侵的失败告终,使中国感到了更为现实而紧迫的苏联军事威胁,这就是中苏珍宝岛事件。

三、苏联对待中印边界问题的立场

中苏关系的恶化也表现在苏联对中印边界争端的态度上。1959年,中印边境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苏联便加紧了同印度的联系,并提供援助,双方高层多次互访,1962年9月,中印之间的边界问题再起冲突,苏联直接。印度提供军事援助,苏分批向印度提供米格-21型飞机并建造米格飞机工厂。

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使中国对美政策的改变成为可能。双方关系的恶化促使中国对美政策作出战略性调整,中国希望以此抗击苏联。如毛泽东强调中美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苏联。他对基辛格说:“(我们是)以前的仇人,现在我们的关系说是叫什么FRENDSHIP……。”

四、苏联的扩张对美国的威胁加大

1969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美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相对下降,政治影响力也大大缩小,美国以往的榜样作用得到的怀疑。美国世界战略赖以运行的国际、国内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70年代初,苏联出现了强劲的全球扩张势头,在外交上采取强烈的进攻态势。美苏之间的军事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新的态势。60年代末美苏战略武器相对均衡。1969 年,美国共有陆基洲际导弹1054 枚,苏联达到了1060枚。1970年,美国继续保持原来的数字,而苏联的洲际导弹已经增加到1300 枚。到1972年,美苏战略武器包括洲际导弹,潜艇发射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的数量,苏联为2167件,美国为2165 件。

五、越战的失败让美国重新评估中国

尼克松时期,越南战争进入了第三阶段,即美越和谈和战争越南化。美国坚持北越军队与美军同时撤军,谈判陷入僵局。越南战争使美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在1961 年初到 1973年初的12年间,美军在越南阵亡4. 6万余人,非战斗死亡1万余人, 30多万人受伤,损失了飞机8600余架次,总计耗资约4000 多亿美元。

通过越南战争,美国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新中国倍受孤立和封锁(并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两度成为美国敌手),不但没有因此被削弱,反而在复杂的国际斗争和纷乱交错的国内环境中战胜了种种困难,并发展了自己的核武器,中国在美苏抗衡之间是具有重要角色的。尼克松也认识到: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是对付苏联的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苏联都是共产主义国家,但美国没有看到两个国家之间的一个深刻差别:苏联对我们构成了威胁,而中国没有。

六、“尼克松主义”的提出

1969年7月25 日, 尼克松在认清了当时的国际局势后,在关岛向世界宣布了他的新外交政策——“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 “实力”,“谈判”三原则作为其三根支柱。以谈判代替对抗,主张从实力地位出发,明智地进行谈判,通过谈判制约苏联;同时,主动打开同中国的关系,推行三角战略,使中苏竞相与美国搞好关系,美国在双方都有大量选择的余地,而它们之间的回旋余地则更小。

最近解密的关于中美关系缓和的文件也表明:从尼克松在1969年担任总统之初,他就热衷于改变同中国的关系,因为中国是潜在的核威胁国家,另外也可以利用交恶的中苏关系在冷战中打击苏联的一个战略。

另外,尼克松也表示:“即使苏联的威胁不存在,如果我们要使世界变得更加安全,更加美好,美国这个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和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有必要携起手来。”

因此,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并非偶然,而是在一系列两国深处的国际背景下发生的,通过对这些背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这段中美关系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韩怀智主编.当代中国的军事工作[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36-645.

[2]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47.

[3]钟伟云译.尼克松文集[M].世界知识出版社,85.

[4]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No. 66 Edited by William Burr, February 27, 2002.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猜你喜欢
中苏关系尼克松中美关系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25美分欠款
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演变原因分析
20世纪以来苏联西北援华物资通道研究综述
尼克松曾担心来华要磕头
25美分欠款
抗日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的历史走向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25美分欠款
驳“经济问题政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