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钳工实习教学

2013-04-29 22:41郑丛军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量具钳工技师

郑丛军

人生有许多梦想,正值青春年华的学生更有七彩之梦,如果只有梦想,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没有高水平的技能,人生便没有根基。而钳工实习教学更应该针对培养学生高素质的思想和高水平的技能,才能让教学达到更佳效果。如何教好这门专业技能课,怎样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成熟的思想

技工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的农村,以及城市中考,高考落榜的学生,思想上常有一种自卑感,认为自己比人矮一头,没出息,读技校比不上读本科,常常抱有一种混日子,混等级证,混毕业证的想法。要想使他们学好技术,就必须让他们思想上放下包袱,让他们清楚知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做一名有文化,有技术特长的工人,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为什么同样的手表配件,在我们国内的工厂组装与在瑞士的工厂组装,产品的质量却大不一样?为什么同样的汽车品牌,同样的汽车零部件,设在国内的工厂组装出来的整车,却与国外的原装整车品质相差甚远?为什么我国成熟的技术在生产当中却得不到成熟的应用?是因为我们缺少有文化,高技能的产业工人,以至于我们许多产品不能是“中国制造”。 而我们只要学好了技术,在工作当中争当一名技师,甚至一名高级技师,前途是一片光明的。在现代企业当中,工人技师与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在经济上还优厚于工程师。我门常常听到本科生,研究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高技术人才却是企业的香饽饽,只要我门一心一意学好技术本领,我们在社会上就会得到应有的地位和荣誉。通过这些教育才能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感,让他们的思想慢慢地走向成熟。

二、严格实习教学,不断提高成熟的技能

学生刚实习时,对许多规章制度不太清楚,这时要多向他们宣讲实习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工具,量具和刀具的借用及损坏赔偿制度,以及使用和保管方法,场地的卫生管理等。只有一开始对他们严格管理,自然地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学习上就会按照教学计划,教学课题一个一个地去完成,一个一个地去考核。

在实习当中,每一个课题应遵循从简单到一般,从一般到复杂的程序来培养和锻炼学生,开始时,实习老师对每一个零件的加工过程都要进行认真地分析,讲解工艺过程,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如:应采用什么量具,检验方法。对学生每做一个课题,实习老师都应该认真逐一进行检查,并写出课题总结,给他们着重分析产生废品和质量的原因,及今后应该怎样改进。同学们完成课题后,要进行打分公布,使他们对自己有所了解,差的向好的学习,好的再接再励。

在操作中,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要狠抓不放,每个人都要达到规定的要求,如:钳工的锉削中身体的姿势,锉削的动作要领必须正确到位。锯削时,手锯的握法,锯削的方法必须认真掌握。总之基本功达不到要求,不准进入下一个课题,工件操作加工达不到技术要求,加班加点必须完成,直到符合要求为止,通过这些规范的操作,使他们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能不断地成熟。

三、以苦为乐,成熟更高的品质

钳工是机械行业中一个重要的技术工种,由于大部分是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加之在实训技能练习中,动作单调,内容枯燥,极易疲劳,容易影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甚至厌学性。针对这些情况,实习老师应该把实训项目设计得有趣一些,新鲜一些。例如:在钳工锉配当中穿插一些复杂工件的划线,讲解怎样借料,怎样找基准,怎样划好加工图。让学生亲自动手,达到满意为止。同时在实习不断深入中,让学生从做简单的工件,逐步做一些简单的模具,再从一些简单的模具到复杂的拉升模,型腔模,一步一步施教,让学生感受到学无止境。另外,可在实训当中经常设置一些竞赛项目,让学生亲手感受到自己做出来的成果,这样实习就不会感觉枯燥,而且更会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一种乐于学习,争当能手的风气就会不断升华。

四、加强教师队伍,发挥实习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搞好实习教学,实习技术指导老师是关键,平时要注意实习指导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又要关心实习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这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实习教师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的精神,实习指导老师积极性高,责任感强就会主动施教,处处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爱护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学生就会用心学习,爱护工具,量具,爱护设备,节能降耗,从而在校园里就会洋溢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

总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教学管理来提高思想认识,激发学习意愿,不仅能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目标,还可以把实习教学工作提高到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郴州技师学院机械系)

猜你喜欢
量具钳工技师
钳工机械操作的质量控制策略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空中杂技师
量具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球面检测量具的开发
浅谈提高心盘弹簧座量规精度的措施
探析钳工锉削面凹凸问题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