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改革无疑是高职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当前,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建设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已在众多高职院校推广。本文着重剖析了在新一轮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走出误区的对策,旨在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
关键词: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过程;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64-02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开发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职的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无疑是热点课题,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一直在探索和实践中,课程开发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一段时期以来,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兴起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热潮,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良好的实施效果。然而,国情不同,体制差异,即使是国内,区域人才需求及教学资源很不平衡。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实际的困难,甚至陷入某些误区,必须引起注意。
一、高职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误区
(一)课程开发程式简单化
2003年教育部等部委启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首次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念,2006年以来,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的建设项目”中,正式和大规模推广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得到了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甚至出现有的学校各专业齐头并进,组成开发团队,迅速得出成果。在新一轮课程体系开发和实施中,由于准备不足,尚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开发人员缺乏必要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技能培训,或凭经验盲目开发,或套用别的专业或同类学校相同专业的成果,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二是课程开发团队不主动联系行业企业,既没有企业参加,又不深入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开展职业岗位及人才需求调研,实行“闭门造车”式的课程开发,由于脱离行业企业,课程的时效性降低,课程设置和内容偏离社会发展,难以将企业的要求转化为具体课程。三是教师们受传统教学依赖文本化教材的影响,将课程改革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误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就是编写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课程地位、课程环境、课程组织、课程评价均被忽略。简单化的开发过程,虽节省了人力、财力和时间,但课程实施缺乏根基。
(二)工作过程导向似乎成为课程开发的万能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无疑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但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开发成“学习领域”课程。但在课程建设中,盲目跟风严重,如在土建工程类的专业中出现了以工作过程导向开发的数学课、工程力学课,这些课程开发勉强套用“工作领域”和“学习领域”之壳,实际上其描述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体系相脱离,课程开发的动机和理念缺失,课程建设迷失方向。不可否认,由于职业教育课程定位于特定的岗位或岗位群,即使是普通文化课也应体现出一定的职业性,但不切实际的课程改革便是一种倒退,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开发与实施脱节
不少学校只重视行动导向课程开发,不重视资源建设,对课程执行必备的师资、实训设备及工作化环境条件等资源研究与考量不足,造成条件建设严重滞后;对课程实施状态落实不力,存在因师资而设课程,因资源而组织教学,因设备条件进行实训的现象,课程体系开发者与实施者脱离,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自给自足”、相互隔离,教师们要变革业已形成的教学技能,完成相同的教学工作量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自己带来额外的负担,在实施过程中便出现不理会课程标准,随意取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普通教室里用粉笔或视频资料讲工作过程,学生听工作过程的状况,这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而实施时没有工作环境的课程,无法形成技能,有悖课程开发初衷,必将影响课程教学质量。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对策
职业教育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课程开发是使课程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要求而持续不断改进课程的活动,是课程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课程开发虽因难重重,但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绝不能放弃改革与创新,新一轮课程开发中存在的误区,我们必需积极面对,寻找对策。
(一)做好整体设计
1.做好顶层设计。事实上,对任何一个专业而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在学院层面,要组织相关部门仔细分析各专业(群)办学状况,包括师资、基地、校企合作基础、课程改革基础,遴选出几个重点专业进行改革,保障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投入,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全面铺开,争取示范带动,循序渐进。即使是纳入课程改革的专业,各课程切忌统一采用“工作过程”一刀切模式,要分析课程特点,坚持“能力本位”课程观,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开发形成项目课程式、任务引领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等多元化的课程模式。
2.开展开发技能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重点分散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等方式。一方面,对课程开发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增强其理论储备,掌握课程开发的策略、方法、技能和手段。因为课程开发是一个非常严谨、复杂的过程,就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而言,需经历:专业调研、岗位群及工作活动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确定行动导向、转化为学习领域等过程,任一环节的失真均会对开发的课程体系结果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对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目的和理念普及,理会其精髓,认可其必要性。因为课程的再开发改造与实施等微观层面,执行的主体是任课教师。否则,课程标准难以落实,再好的课程体系设计就没有落脚点,允其量是“镜中花”、“水中月”。
(二)坚持开放性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符合社会需求,这就决定了课程开发必须是开放性的。形成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主要表现在:在课程开发前期,行业、企业在相应岗位上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管理者,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均是调查访问的对象,他们真正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是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第一手信息材料的来源;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由于企业和学校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组织,企业人员更了解行业发展状况,熟悉职业岗位及其需求;学校人员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规律。因而需要行业、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开发课程,优势互补,共同分析与研讨,以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只有这样才能将行业企业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需要企业有效和持久性地提供课程教学所需的完整性工作岗位平台,需要提供从事工作岗位的实践指导;在课程实施之后,同样需要用人单位、学校教师与学生对课程开发成果进行检验、评价与反馈,以期不断优化课程,形成课程开发闭环系统。
(三)坚持整体性特征
职业教育传统学科型的教育模式往往通过讲解和描述方式组织教学,只有观察和思考而缺乏行动;而企业培训模式则是一种模拟式的学习,往往唯有行动而缺乏对行动的修正,即知识的反馈;随着技术发展和劳动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现代企业运行进入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既增加了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更提出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要求。故现代职业教育更推崇“理实一体化”,体现为课程的规划、实施和评价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总过程,必须进行整体化课程设计,其主要任务是找到学习内容的一个合适载体,让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学习的统一。
故课程体系建设是对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期间的全部教学内容和全部教学活动的规划。不仅包括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宏观层面;以及对每一具体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的中观层面;而且包括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以及进行课程评价微观方面,课程的规划、实施与评价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总过程,具有整体性特征。
(四)重视过程管理
1.对课程开发全过程进行管理。将课程开发纳入科研项目或教学教改项目立项管理,以研究性活动推进课程开发工作。规范项目审批,获得项目研究经费,明确课程开发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路线,严格进行研究成果的评审,保证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2.加强课程实施过程管理。科学、适宜和课程开发项目,最终需要付绪实施方显成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需要将教学与生产、服务或管理紧密结合,需要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及学生多方联动,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对企业而言,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故需要建立共管、共享、共赢体制和机制,使企业在课程的实施中受益,方能提供合适的、足够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对学院教师而言,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需颠覆传统的教学方法,适应角色转变,课程组织和课程内容的动态性,不仅要求教师本身具有很强的职业综合能力,而且要付出较课改前更多的劳动。但是任何“偷工减料”的做法,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学院在加强实施管理的同时,更要建立教师待遇与工作量相配匹的激励机制。
3.建立课程质量评价反馈制度。一方面,课程体系开发是否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有待开展多方位调查,要根据市场评价结果适时进行修正;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带动行业生产方式、劳动力市场及职业岗位的快速变化,课程建设只有顺应这种发展变化,适时变革,故课程开发不能一蹴而就,需建立动态开发机制。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万平.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3]唐湘桃.关于走出高职课程开发误区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3)
[4]陈安生,张丽君,等.发挥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功能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作者简介:陈安生(1963—),男,湖南省祁东县人,副教授,硕士,系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建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