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发
【摘 要】伴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高中的物理课堂上,要发扬不断创新精神,寻求新思路。本文就浅要分析了创新高中物理教育遵循的五个基点: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师生关系。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教学;基点
一、创新教育理念
1.重视课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生发展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根本,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求。在教学的设计上,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精神层面放在首位,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程的热情和求知欲望。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学中的魅力所在,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多关注学生,亲近学生,让学生培养出积极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2.重视学习的深入探究。新课标里,科学的探究和内容是同样重要的。学生在对理论知识得到了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后,对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与学习基本科学知识一样重要。对科学的探究,既是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也是在物理教学中采用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对科学探究思想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学课堂的思路。
3.做好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析。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能力的培养必须在知识的获取和运用中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物理知识当做现成的理论进行简单教授,应当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师生之间多加互动,教师积极引导,与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共同探究。
二、创新教学内容
1.教师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新教材调整了知识的内容选取,呈现知识上也适当的进行了调整。高中物理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学生在必修的课程里,能全面较完善的学习到物理的基础知识,能力强的学生,在选修的课程里也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的差异灵活、科学的运用教材进行指导教学,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2.教师科学利用各种教材。现代教育不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新的知识不断出现,我们的物理教学也应顺应发展,与时代同步,在物理的教学上也要发挥创新机制,灵活、科学的整合各类有利教材,让学生得到最新、最全、最科学的教育知识,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
1.优化物理学习的运用。教师应科学、合理的整合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活力性。既要重视对物理科学知识理论的教授,也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等。并以新课标为指导,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学习物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效率。
2.物理学习的开放式转化。伴随新课标改革的深入,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不断出现,模仿成功的教学方法,借鉴优秀的教育方式,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在模仿借鉴的过程中,不可机械复制,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去粗取精,不断创新,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方法方式。
四、创新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教学,创造生動教学环境。多媒体能具体、浅显的表现原本抽象、复杂的理论,使物理课堂上物理知识的表现更有趣味性,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物理的魅力。结合多媒体表现物理科学的原理,运用各种工具描述物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使用先进设备,采用新型教学。物理教学必须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的基础条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实验仪器也在日益改进和更新,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的设计实验方案,以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需求。
五、创新师生关系
1.教师转换为引导者。随着新课标深入改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关系上,已经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和知识接收的关系,而是转变为引导与自主创新学习的关系。在新的教学方式和环境下,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维创新的意识,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价值取向。
2.教师转换为交流者。信息化不断深入,媒体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而是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构建和谐、平等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统治者,而是和学生处于交流、合作的关系。
3.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里面,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思考的模式进行知识教授,一讲、一听、一问、一答的呆板模式,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新课标要求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提问的能力,让学生了解要学习什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发问意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新课标的深入改革,要求在教育模式上要创新化、人性化,广开思路,大胆创新,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构造良好教学环境,发挥五个基点在物理教学创新中的作用,让高中物理教学走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廖伯琴.普通高中物理选修与学习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谢维和.论辩证的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