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探讨

2013-04-29 20:50董天菊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农民

董天菊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包括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在城市化这个问题上的政策和战略选择始终是在探索中。潜意识里人们认为农业发展、农村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认为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首先需要在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普遍实行。在大城市问题上,是最明显的。我们多年来在究竟发展还是抑制大城市这个问题上有过很多很多争论。事实上,我们更多地提倡城镇化“而非城市化”,正包含了对现有城乡发展模式的反思。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应是一体的

城镇化是农民进城转为城镇居民的过程。今日中国的城镇化,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想进来,因为就业、保险、医疗、教育等资源,城市远比农村丰沛;想出去,则是因为污染、噪音、拥堵、压力,城里来得比农村更大。我们究竟该到哪里寻找宜居之所?是更加现代化的城市,还是相对宁静平和的乡村?这也正是中国城镇化围城困境”产生的缘由。中国的城镇化,既不应是乡村的边缘化,也不应是在缺少科学战略规划的情况下,众人蜂拥进城,去争取人满为患的平等。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让城乡居民各得其所、共享幸福。

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两个重要方面,其本质都是农村经济社会调整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镇化的支持,城镇化也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的推动。总之,城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动力之源,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城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即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应是一体的。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人口多、农业效益低、农村底子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长期面对的基本问题。稳妥推进城镇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因农村人口基数大,即使未来城镇化率达到60%,也仍有五六亿农村人口。因此,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位一体的战略,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和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城镇化比城市化更符合农村实际

城镇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支点。强调城镇化,是因为农民融入城镇就业与定居门槛要比大城市低得多,更符合我国农村实际。

农村孕育了城镇,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强大动力,城镇化加速发展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强化中心城镇对农村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有利于促进村镇联动发展,也符合农民需求愿望。在山东、湖北、河南等地问卷调查中,80%以上的农民工愿意进大城市打工,但选择回家盖房或城镇买房。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迟滞了30多年,“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这种城乡隔离的观念已经不能够再继续下去了。这不仅仅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而且是缓解日益尖锐的城乡矛盾的要求。中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只能在中国这个经济系统内部去找办法,只能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是人们按照简单、常识性逻辑的想象没地种的农民才叫过剩劳动力,而是如果这个劳动力追加到土地上导致平均生产率降低,这个劳动力就是过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保证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收入增长能够跟上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才能保证城乡之间利益矛盾不致激化。

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土地问题是众多深层矛盾和问题之源。破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和缓解耕地红线保障压力,重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宅基地退出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资本化和增加土地财产性收入,妥善解决进城农民资源双重占用及其土地权益保障问题。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平台,把着力点放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上来,实行城乡同地同价同权,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面向国家新农村建设、保障耕地红线和统筹城乡发展三位一体”的中长期战略,因地制宜、分区推进以空心村”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社区化、土地经营适度规模化和农业现代化,让留村农民也能够以地为生、安居乐业。

三、城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客观上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城镇化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物质基础。推进城镇化,可以将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为留下的农民创造扩大生产规模的条件,由此可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产品科技推广、农业机械销售和维修、农产品流通信息等涉农服务业的发展。另外,城镇化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村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购销业、仓储业的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城镇化带动农民收入增加,缩小城乡差距。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核心目标,生活宽裕前提条件是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居民收入增加,生活宽裕的表现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农村问题不能局限在农村内部解决,农业问题不能局限在农业内部解决,农民问题不能靠农民自己解决,要通过工业、商业来统筹[8],充分发挥城镇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仓储等优势,为农村二、三产业及整个经济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从而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使其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作者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城镇化城乡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