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04-29 20:50:21罗庆丰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罗庆丰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现实要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和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要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各方面的工作来实现。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也就是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心声和愿望,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

在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我们党自成立起,就为了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而不懈奋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理念深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

在公民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对个人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党的十八大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坚实基础。

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集中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体现了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能够发挥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三个倡导”顺应国情民意,最大限度地代表了社会共同理想和追求。“三个倡导”如同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三个倡导”犹如号角,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通俗化、大众化,能够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大学作为思想的策源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守望者、担当者,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和创造中华文明,是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当前,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培养目标,是形成良好的校风、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永葆我们民族和国家前进的生机与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体现和传承,对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

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保障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担负起兴国强国的重任。这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原因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政治取向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对党的领导充满信心和信任,相信社会主义事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们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在国家大事、难事、急事面前,能够自觉担当、奋勇向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奉献精神。但由于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受到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负面作用和影响,加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冲击大学校园,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和道德判断。湖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大学生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此观念也对也不对的占56.7%,认为完全对的占12.4%;认为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自我满足的程度的占38.1%,为亲朋好友多办事而得到他们赞赏的占12.9%;对自己人生前途的态度是:命运难测的占14.8%,过一天是一天的占11.0%;认为自己经常处于哪种情绪当中:无聊的占16.8%,郁闷的占11.5%,烦躁的占4.3%;如果一个同学家境贫寒,你会不与他接触的占10.6%,有些看不起他的占11.5%;认为道德对公民的制约作用在逐渐弱化的占57.6%,认为没有任何作用的占14.8%;对考试时的作弊行为的看法,认为为了考高分、可以理解的占24.3%,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占20.0%。

总体来看,大学生价值观存在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出现偏差、社会责任感缺失、缺乏高度的审美品位等主要问题,存在态度浮躁、生活迷茫、目标功利等突出问题。

大学校园内暴力刑事案件、非法传销、沉溺网络等现象,暴露出大学生价值观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大学生价值观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1、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核心价值观,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国进行渗透和传播。西方某些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策略和“全盘西化”图谋,在国内少部分大学生中产生了消极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追求产生较强烈的冲击,使一些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人生信仰多元化、人生目的庸俗化,信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部分大学生由于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和信息传媒的影响下,迷失了自我,以至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出现了问题。

2、市场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等社会丑恶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腐蚀。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如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的淡漠,见利忘义行为的增长,人际交往中利用性和实惠性的盛行等等。另外,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配不公的加剧,加之社会上对高消费生活的有意无意渲染,使得人们心理产生不平衡现象,这都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膨胀。不少大学生把拥有财富的多少当作衡量人的价值大小的主要尺度,形成片面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3、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滞后。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手段、教育形式、教育力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手段落后等等。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学校对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的有效机制。这都不利于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导致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重知识学习,轻品行培养,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

4、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使人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也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上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很容易破坏青年学生已树立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从而毒害青年学生,使其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使原来所培育的观念与原则毁于一旦。由于大量灰色、黑色、黄色的甚至反动的信息充斥网络,使有的大学生沉湎于网络中的色情、暴力不能自拔而精神萎靡,学业倒退。最后,大学生长期沉溺于“人—机—人”的交往模式中,必然减少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导致大学生感情冷漠,既而形成消极的处世态度。一些学生甚至会因此产生焦虑、苦闷、压抑、自卑、孤独等思想情绪,出现明显的网络病症。这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都是极为不利的。

5、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大学生自身特点是价值观形成的主观因素。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导致感性的认识多,理性思考较少,因而易出现价值认同上的被动性、易变性。长期的安宁生活和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大学生产生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距离,对于社会的理解趋于表面、趋于幻想或停留于理论,对社会的实质内涵理解不够。加上大学生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在接触社会生活时,看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了解人们各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的价值观,就感到社会和生活无法理解,在光怪陆离的现实面前茫然失措,不知道究竟哪些是真善美的,哪些是假恶丑的。这样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

6、家庭德育的缺乏。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家庭德育非常缺乏,不少家长要么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忽视德育和做人的启迪;要么因受经济浪潮的冲击而被社会边缘化,成天牢骚满腹、情绪低落,没有心情与孩子交流甚至只是给孩子灌输负面的东西;还有一些家庭关系恶劣的家庭对孩子带来心灵创伤,使他们在价值观上发生偏差。此外,现代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很多学生家庭环境优越,没有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被家长娇宠,从而形成自私自大心理。这些都使他们不少人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问题。

针对上述大学生中出现的价值观问题和产生的原因,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如何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其构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教育思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学校教师开展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演讲比赛、开展讨论等活动。教师既是理论教授的师长,更是行为示范的榜样。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内化以及践行,树立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与榜样形象。

(二)形成人文学科通识教育,让学生了解认同五千年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学生学会判断和抵制不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落后文化和极端思潮。

(三)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形成特色高职文化。如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学生讲坛、校园志愿者日、张贴宣传画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树立教育典型,延续核心动力。要大力宣传各种先进典型事迹,通过时代英雄和道德楷模,为大学生树立精神偶像,创造勤奋、务实、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学校各社团、各系部、宣传部门可通过广播、校园电视、校刊、橱窗等媒介,宣传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和优秀团体典型,对其先进事迹进行正面报道。开展丰富的企业实习、创业实践、专业大赛,以企业能手、技术标兵的事迹感染在校学生。

(五)搞好校园网络建设和网络监管。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运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观念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建立学生喜欢的覆盖面较大的可读性、服务性较强的教育网站,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在学生触及的网站、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扩大网络教育的积极影响。

(六)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体系,用丰富的实践活动鼓舞人、感染人。

家庭是个人成长、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家长对核心价值观的态度与行为,与大学生个体的感情培养、权威形象建立等因素,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以及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和渗透到家庭教育中,通过家长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式,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形成共识,是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

政府作为国家管理的独立实体,具有积极、能动地对社会实施引导与管理的能力。在大学生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政府发挥其政治引导职能,提供正确的理论保证与政策支持;需要政府发挥其道德引导职能,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反对经济交往中的假冒伪劣、欺诈行为,打击社会的丑恶现象,纯洁影视、书刊等大众传媒,扫除黄赌毒。政府要建设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参观纪念地,建设各种健康的文化、科技、体育展览场馆,使大学生有接受传统和正确价值观的校外场所。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专业实习、创业实践、社会调查、生产劳动、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锻炼思维敏锐性,在社会生活实践的磨砺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