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
摘要:语文是我们上学时最先接触的学科之一,也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要技能。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理解与记录,同样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怎样更好地与人沟通与交流。学习语文的作用是巨大的,当然,若要让学生真正热爱语文、学好语文,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与教授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生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95-02
语文课堂呈现出来的应该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不应该被字、词、句、篇等固定的模式所束缚,更不能用老师的唱独角戏,来代替学生的主动参与。我们应该根据当时的课堂情况来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计划,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多花些时间来探讨,适时引导,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教师对语文的热爱并且拥有渊博的学识是打造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的首要条件。
“亲其师,信其道”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一个学生对课堂的喜爱程度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亲切和蔼的教师在授课时,他的亲切力会在授课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接受知识时也会更积极、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精彩、生动。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历程总结出了很多教学经验,其中他的这一个教学比喻使我们受益匪浅:对我来说,教课就像有些人愿意打麻将一样,纯粹是为了自己快乐才教这个课。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热爱自己所授学科的老师讲课时才会如鱼得水,学生学习知识时会更积极、主动。当然,要打造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师和蔼可亲,积极活跃课堂氛围必不可少。一堂高效的语文课与教师渊博的学识与文化功底也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及时给自己“充电”,扩展知识。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才能思路开阔,丰富课堂内容,课堂才会更加精彩、生动。
其次,不完全拘泥于教学目标,让课堂精彩、生动起来。
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拘泥于教学目标,并不是说能脱离教学目标。相反,是要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但是千万不能根据预定目标来生搬硬套。可是大多数时候,教师上课都是按照预定目标来上的,上课前会有一个明确的进度,这节课我要完成哪些任务,特别是做好课件后,更是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基本不太顾及学生的感受。这样,学生只会去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地探索知识。例如教学《生命?摇生命》一课,在设计这一课时,本以为学生对生命会有自己的很多看法,可在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对于生命真的是理解太少了,不太理解生命的真正价值,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年龄的局限性,毕竟是十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只知道书中的例子,飞蛾求生、瓜苗生长等,却不知这只是生命呈现出来的极其小的一个方面。本来就此我应该和他们多谈谈生命还有哪些,多放一些关于生命的视频或图片,让孩子们充分了解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可是由于提前预设一些教学任务,怕完不成,有些问题就只有忽略了,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和板书,没有过多去顾及学生的感受,就蜻蜓点水地带过去了。回过头想,这是很失败的,一节课下来,学生缺乏激情,老师也是如此,结果该调动学生情绪时,学生就不太配合了。回答问题时,也不太积极。
原因可能是,孩子们根本不太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更不可能去珍爱生命了。深究起来,我对文本理解得还不够深入,准备得不够充分,没有准确把握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搜集的资料还不够全面。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做个有心人,努力钻研教材,课前做足工作,争取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效率。
再次,要投其所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也同样如此,一堂课下来,如果没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他们是不会买账的。这样的课堂不是死气沉沉,就是使学生烦躁、不安。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不时用一些画面或是言语去打动他们,让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完全调动起来,而不是被动地去配合老师。例如在上《小夜莺的歌声》时,同学们对德国军官与小夜莺的对话就很感兴趣,于是课堂上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分角色反复诵读,在读中,同学们仿佛真的身临其境了,对于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体会得淋漓尽致;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苏联保卫战的情景,孩子们对文章的背景有了深入地理解。不用我过多解释,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课堂不仅生动,而且有效。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充分地理解文本,并适时采取各种学生喜欢的形式,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当主角。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只是引导者,而真正的主角是学生,要让他们主动去表演,我们来提供一些资料和场景,去努力创造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例如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开始让学生读课文时,有的学生居然面带微笑,开始我很生气,这本来是一篇基调很悲的课文,怎么会这样?我想可能是孩子们没有体会过生离死别,没有体会过战争的残酷吧。百闻不如一见,我说的再多,不一定有用,于是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找一些关于战争的视频给同学们看,结果很多人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再让他们诵读时,很多孩子眼中都含着泪水。见此情景,我让孩子们站起来,端着书读。从他们严肃、认真的朗读中,我感觉到孩子们已经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体会到了这个孩子在失去父亲后的悲痛,也体会到了和平的重要性。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主人公的情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孩子们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角来学习的时候,也正是语文课堂应该达到的最理想的效果。所以,请放手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通过这些成功与失败的例子,我渐渐明白,语文课应如何去上了,绝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机动地去调整课堂节奏。适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真正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当然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