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夏目漱石《路边草》中的中国书法元素

2013-04-29 19:20郑薇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中国元素书法

摘 要:夏目漱石晚年创作的小说《路边草》中多次出现了中国书法元素。中国书法元素的出现不仅与夏目漱石自身的汉学素养、晚年对书画产生的浓厚兴趣相关,更与日本明治时代对中国的文化憧憬和中日间频繁的书法交流有关。在深层意义上,中国书法所蕴含的美学观念和艺术精神也影响了《路边草》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关键词:夏目漱石 《路边草》 中国元素 书法

夏目漱石是20世纪日本文学巨匠,他以丰富的创作实绩和深刻的理论思索成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自幼起开始阅读汉文学典籍的夏目漱石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汉诗,在其诸多小说作品中也出现了对中国文学元素的借鉴和化用。而在文学元素之外,夏目漱石小说中出现的其他“中国元素”却常为人们所忽略。在其晚年创作的《路边草》(一译《道草》)中,中国书法元素多次出现,对其做出探讨无疑是有意义的。

一、《路边草》中的中国书法元素

《路边草》是夏目漱石临终前最后一部完整创作的小说作品,1915年6月至9月连载在《朝日新闻》杂志上。其中讲述了主人公健三留学归来后邂逅养父以及其后逐步涉及的种种人物和事件,最后以付给养父一笔钱而了却彼此的关系而告终。题目“路边草”有“蹉跎岁月”的含义。小说中健三的遭遇与夏目漱石的人生轨迹是基本重合的,因此《路边草》被普遍视为夏目漱石带有自传性质的“实际的文学”,“兼有‘自传和‘小说二者的特点,交织着‘真实与‘诗意”①,对研究和了解夏目漱石很有参考价值。而创作于1915年的《路边草》迟至1985年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不仅中译本非常之少,对其进行研究介绍的文章也不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路边草》中多次出现了中国书法元素,它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目漱石对包括中国书法在内的中国文化的热爱,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中国书法的美学精神也内在地影响了包括《路边草》在内的夏目漱石小说的创作风格。第一处出现“中国书法”元素是在小说开篇之后不久:主人公健三在一个阴雨天忽逢早已断绝关系的养父岛田,在偶遇“那人”之后童年记忆就开始一幕幕浮现于健三眼前。他深知儿时养父养母只想要占有自己,因而对他们并无好感,也不想与他们再有瓜葛,然而童年记忆中养父养母对自己的宠溺还是令健三无法忘怀,更无法在心底彻底斩断与他们的关联。健三回忆起养父曾带他在池端书店买字帖的事,“他一买东西,哪怕是一两分钱,也要讨价还价,当时为了五厘钱,居然坐在店门口死不肯走。他抱着董其昌的折帖站在一旁,瞧着他那副样子,心里实在难受,而且很不痛快”(夏目漱石著,柯毅文译:《路边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页。以下引自此书者均不再注)。

其后不久,岛田果然前来拜访健三试图与之建立联系,第二次来到健三客厅的岛田渐渐由谨慎变得放松起来,“他用眼睛在屋子里来回搜索。可惜室内很煞风景,既无匾额,也无挂轴。‘你喜欢李鸿章的书法吗?他突然这么发问,健三既不说喜欢,也不说不喜欢。‘如果喜欢就送给你。那种东西如果作价的话,如今可是相当值钱啦!”。这里又一次出现了中国书法元素。不久之后,养母阿常也突然造访,本就拮据的健三只能依靠赚取“外块”来满足开支,在意外收到稿酬之后, “一直为自己的客厅显得很煞风景而苦恼的他,连忙跑道团子坡专做硬木家具的木匠那里,定做了一块紫檀挂匾,把朋友从中国内地带回来送给他的北魏二十品的拓本,选了一幅嵌在里面,然后挂在壁龛里,还用细长的斑竹做了一个环围着这匾额。”这里中国书法元素再次出现。

这样一来,有一条线索被勾勒出来:健三自小就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父岛田深知这一点,因而才会“煞费苦心”地帮他购买董其昌的字帖。而成年后的健三依然对中国书法兴趣不减,岛田试图用李鸿章的书法拉近二人的关系就是很好的例证。不但如此,他更加推崇魏碑书法,因此才会精心挑选一幅“北魏二十品”拓本装饰自己的书房。

二、中国书法元素出现的原因

与看重中国书法相对地,健三曾见到岳父住处隔扇上的春木南湖的画、龟田鹏斋的字想起了这位“故人的兴趣”。而后在妻子临近分娩时健三又想到岳父曾购买过的画中有“类似浮世绘的美人”的团扇。健三岳父所推崇的春木南湖为江户时代著名画家,龟田鹏斋更是江户时代著名的儒学家、汉诗人,“其诗豪宕有奇气”②。受李白影响较深,善草、楷。虽然健三没有表明对岳父审美取向的厌恶,但起码他是不赞赏的,不但如此,他还带有一定程度的轻视情绪,认为其仅仅“不是过特别阔气日子的”官吏的附庸风雅,甚至“太俗气”。《路边草》中主人公健三对于艺术的审美取向正与作者夏目漱石一致。作为明治时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夏目漱石对于江户时代书画这样的“雅”艺术并不像传统士大夫那样推崇备至,对于浮世绘这样的“俗”艺术又感到不屑,但他却对中国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

一方面,这与夏目漱石自身具有的深厚的汉学素养以及他晚年对书画产生的浓厚兴趣有关。夏目漱石自幼就接触了众多与汉学有关的书籍,“经常去大儒生家荻生徂徕创办的图书馆”,进入汉学私塾二松学舍后系统地学习了《文字蒙求》《文章轨范》《论语》《孟子》等科目。而明治初年“开私塾的市井先生们,一般教的仍是四书、十八史略之类的古典汉学,书法也随之一起训练”③,虽然在他们内心书法仍只作为一门技艺而非专业,但它与修习学问、磨练人格是相关的。想必夏目漱石在接触汉学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中国书法的训练,《路边草》中健三幼年时想要购买董其昌字帖也许正与之相关。晚年的夏目漱石更是对书法和中国南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0年修善寺大患之后夏目漱石的身体一直无法复原,胃病反复发作,在1912年9月又接受了痔疮手术,“这时起,他爱上书法并开始画南画风格水彩”④。《路边草》创作于1915年,这正是夏目漱石逐渐深入了解书画并试图在其中找到精神慰藉的时候,此时的小说作品中出现的中国书法元素与他的心境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这与明治时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憧憬有关。自甲午中日战争后,推扬西方文明的日本人认为中国业已老朽并无可取之处,“朝野上下对中国大都抱着一种鄙夷不屑的神情”⑤。但长久接受中国古文化熏陶的文人却并非如此,虽然接受了西学的冲击,自江户以来盛行的中国汉学仍对日本文人有着深刻的影响。明治时代有大批书画家赴华求艺,更有中国罗振玉、杨守敬等赴日,中日书法交流频繁。曾在第五高等学校与夏目漱石为同事并且交往甚密的长尾甲于1903年赴华,并于1914年归国以清诗研究带动对中国书画的研究,在日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虽则长尾甲的《中国书画话》是在夏目漱石去世多年后所做演讲的集合,而在夏目漱石生前多次请他修改自己汉诗的过程中二人想必对中国的书画也做过一些探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夏目漱石对中国书法的关注是自然而然的,在其作品中出现中国书法元素也绝非偶然。《路边草》中健三提到的“从中国内地带回来送给他的北魏二十品”的“朋友”想必正是明治时期来到中国求艺的众多日本文人中的一员。

三、中国书法对《路边草》的影响

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曾在著作《禅与日本文化》中提到中国书法对日本的影响时写道:“蕴涵于禅味画和书法之中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日本人,他们很快就以中国的这些绘画、书法为范本而潜心钻研起来。这其中似乎体现出某种男性的、不屈的东西。统治前代的那种女性的、文雅优美的风气,被这时表现在雕刻、书法中的男性气质所取代。”⑥《路边草》的故事情节中出现的中国书法元素只是中国书法对其影响的显在表现,在深层的意义上,中国书法的美学观念和艺术精神也影响了这部小说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一方面,中国书法“无相、无念”的美学观念潜在地影响了《路边草》自然平静的创作风格。来源于《六祖坛经》“无相”一词与“着相”相对,是比起笔墨形态更注重内在精神的中国书法所蕴含的美学观念,而“无念”一词则道出了中国书法创作以“信手自然”达到“动有姿态”的美学追求。夏目漱石也许正是被中国书法所蕴涵的不事雕琢的美学观念而打动,进而越来越倾向于一种“自然、平静”的创作风格。首先,与将浪漫的美感推崇到极致的《草枕》、极尽嬉笑怒骂的《我是猫》相比,小说《路边草》摒弃了华丽绚烂的语言技巧,采用了一种平实舒缓的语言风格。不论是对缠绕于“现在”的复杂人事的描写,还是对颇为令人伤感的“过去”的追忆,不着浓墨的笔触始终给读者以平淡清寂的感觉。其次,《路边草》由一百零二个小章节结构而成,篇幅安排看似整齐均匀,读来实为作者“信笔而至”所成,情节发展由主人公遭遇的人、事交缠和其情绪流动共同推动。夏目漱石在晚年提出了“则天去私”的原则,认为“天就是自然,要顺应自然;去私就是要去掉小主观,小技巧。即文章始终应该自然,要天真地自然流露”⑦,这正与中国书法的美学追求不谋而合。不得不说,他晚年对中国书法的喜爱与小说《路边草》的创作达到了美学上的一致。

另一方面,中国书法“逝”的精神影响了《路边草》“虚空”与“无”的内在精神。中国书法是一种将“书写的方法转化成自身的目的”的艺术,书写的过程即是形体消融的过程,其保存物质的脆弱性与本身的不可复制性更使其内在地蕴涵着一种“逝”的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潜在地影响着夏目漱石小说的思想内涵。首先,小说《路边草》一开篇就描写了风景肃杀的阴雨天,使得整部小说一开始就从色彩感觉上给人以黯淡、陈旧之感,之后的多次景物描写也不外是“水墨色”的秋冬,也即该小说的客观环境均沾染着“消逝”的色彩。不仅如此,童年和往事始终纠缠着主人公健三,其意义渺茫散乱却又失而不可复得,这使得纠缠在复杂人事中的他表现出了厌烦却又无法超脱的“虚无”、“孤寂”的心境。这样一来,“消逝”一词所蕴涵的意义由客观环境的物理性上升到了主人公的心理性。显然,这与日本古典美学观念中“寂”的审美趣味有关,而中国书法对于“逝”的经验的不断描摹是无意识渗透到《路边草》之中的,这一点常为大家所忽略。叶渭渠先生在评价《路边草》时称其“带上几分东方式的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展现了禅宗文化精神的‘虚空与‘无”⑧,这其中想必也包含了禅宗思想下传统的书法文化。

由此看来,夏目漱石小说《路边草》中的中国书法元素绝非偶然出现,其中体现的不仅仅是中日书法交流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文化风尚,更深层地意义上,它体现了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于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内在影响,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夏目漱石的创作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① 何乃英:《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37页。

② 王福祥等编:《日本汉诗撷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第399页。

③ 蔡毅编译:《中国文化在日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38页。

④ [日]夏目漱石:《行人》,罗凤书译,台北万象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436页。

⑤ 陈振濂:《维新:近代日本艺术观念的变迁》,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⑥ [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陶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6页。

⑦ 靳明全:《日本文论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页。

⑧ 叶渭渠:《日本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

参考文献:

[1] 铁晨光. 日本文学作家夏目漱石与中国文化[J].《时代文学(上)》,2010(6).

[2] 李国栋.《夏目漱石文学主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 何乃英.《何乃英自选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4] 聂清. 试从禅宗的角度审视古典书法[J].《世界宗教文化》,2012(1).

[5] 王德威. 国家不幸书家幸——台静农的书法与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4).

[6] 王向远. 论“寂”之美——日本古典文艺美学关键词“寂”的内涵与构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2).

基金项目:黎跃进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夏目漱石与中国”,批准号:IOYJA752013

作 者:郑薇,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中国元素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抓住对方的心
我是猫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书法欣赏
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