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技术控制视域下对微博的反思

2013-04-29 19:06韩超
新闻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媒介技术微博

韩超

【摘 要】近几年来,微博的发展十分迅速,并以其独有的传播优势成为传播领域的新生力量。本文从微博作为一种媒介技术、微博对受众的控制以及受众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下的表现为切入点,对微博的流行进行了反思,并从法律的完善、观念的转变以及媒介技术控制的视野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微博 媒介技术 媒介环境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微博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成为自媒体平台的典型代表,因而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微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传播优势、传播特点、写作优势、对传播环境的影响以及微博的盈利模式等方面,更过的学者选择了对其进行追捧。但是笔者认为,其实情况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因而希望从媒介技术控制视野下,对微博显现出的负面效应进行反思。

现结合实际从微博作为一种媒介技术、控制、以及受众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技术视野下的微博

微博归根到底是一种媒介技术,波兹曼这样描述信息与控制机制之间的关系: 技术增加了信息的供应量, 当这种供应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控制机制就会处于紧张状态。为了适应信息的增加就要强化控制机制, 而当控制机制本身成为一种技术时, 它也就放弃了控制的职责,转而增加信息的供应量①。因此,我们看到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只会导致信息量不断增大。

从技术层面来理解,在技术里痛并快乐着的人们相信,技术进步是人类至高无尚的成就,是解决信息与媒介危机的唯一办法②。这是对微博抱着乐观的态度的人对其加以支持和鼓吹的前提假设,然而这样的想法无疑会导致技术垄断的兴起,这种情况是不利于传媒发展的。从信息层面来理解,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扩张使政治、经济、文化和所有社会的东西都“内爆”在一起了, 都被沉浸在媒介信息之中了,丧失了所有的“意义”③。我们在微博中被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包围着,很多信息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我们希望在微博的大量信息中找到我们自己需要的信息,每天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筛选信息,甚至淹没在其中,无法自拔。

因而,微博作为网络传播冲击下产生的一种媒介新技术,给受众带来便捷、新颖的传播模式的同时,更多的是无意义的信息的膨胀,每天用户花大量的时间在微博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受众越希望通过微博来接触和了解周围的世界,也就越容易被包围甚至淹没在大众传播所制造的“拟态环境”中,从而被其无意义的信息所麻醉。

二、自由与控制

微博交互式平台的建立,被很多学者认为会带来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模式。他们认为,微博具有许多新特点,包括其多样化的传播工具、简短的表达方式等等,这些特点使得微博在冲破传统媒介的制度限制的同时,也绕开了传播渠道、传播技术、编码能力的限制,为以往因种种缘由而沉默的大多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降低了他们对各种垄断性信息和影响来源的依赖,从而使受众从媒介和权利的控制中逃离,得到了自由。

而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理论假象,我们可以从媒介技术的发展历史中得到验证,从手抄到印刷,从印刷到电子,传播史上的每一次革命都会引来受众自由的欢呼。然后我们从传播的历史中发现,这些媒介新技术的发明,在增强了受众话语权的同时,更大程度上是增加了受众被管理和被控制的可能性。因而不知不觉间, 我们的感知系统已经受到媒介的塑造, 成了我们挑选感知和“现实”的“过滤器”。虽然微博带给了受众一定的表达个人直接感受的自由,但从根本上仍脱离不开微博这个媒介平台,更脱离不开由大众传播所创造出的拟态环境。因此,受众也只能处于“被控制”的状态。

因此,虽然说微博在绕开种种限制之后,降低了受众对各种垄断性信息和影响来源的依赖,成为受众质疑权力的平台,我们依然可以推测说微博这个平台并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从微观上来说,受众在与传统媒体的博弈之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例如《人民日报》在新浪的官方微博的粉丝数已经达到了350万,而普通用户的粉丝数也不过数百而已,影响力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第二,从宏观上来讲,微博无法与传统媒体完全隔离开来,各大报纸、杂志、电视台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发挥自己强大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从受众的主观因素来讲,他们要想了解周围的新闻,并且希望得到相对准确的讯息的话,还是会自觉地去关注这些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这样一来,受众的思考依然被传统媒体所左右。从微博本身来讲,也具有对受众的控制。例如在个人主页的上方有24小时滚动的新闻,页面的右下方也有热门微博的讨论,这都是设置、制造、引导舆论环境的过程。

因此,微博带来的新的媒介技术革新打破了传统媒介之间的壁垒与边界, 多种传播媒介不仅共存共生,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相互融合。人类接受信息的基本能力: 听觉、视觉, 甚至味觉、嗅觉等将不断被发掘和使用, 并以融合的形式有机地接受信息。④媒介环境正以融合的方式塑造着人类的思考方式和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微博运用了文字、图片、视频以及音频吸引受众对其进行时刻关注,当受众花越多的时间在微博中,越容易被其控制。

三、自媒体环境下的“屏幕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野牧和林雄二郎两位日本学者提出了“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都是建立在对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角度上的。媒介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我们很难看到“电视人”的影子了,但是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性却只增不减。随着微博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其相关的媒介技术也不断占据了受众的生活,包括手机、电脑、ipad等等。人们花越多的时间接触微博,也就越离不开电脑、手机这些电子屏幕,因而成为了自媒体环境下的“屏幕人”。

“屏幕人”是伴随着微博、facebook、人人网等SNS网站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依赖电脑、手机等配备屏幕的电子设备去接触、了解社会的一代人。对于“屏幕人”来说,手机、电脑等各种传播媒介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这些“屏幕”不仅能够给他们提供各种信息,还能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安慰,甚至安全感。具体来说,“屏幕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我意识。“屏幕人”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微博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就提供了这样的作用,用户可以发表心情和照片等等来向自己的粉丝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通过得到大家的回复和转发而进行交流,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这种需求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并且希望自己可以不受限制,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我意识的自由。

第二、视野受到屏幕的限制,相对狭窄。“屏幕人”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屏幕,视野被限制在了有限的屏幕里,尽管他们以为自己通过新闻等各种渠道了解了周围发生的大事,却无法深刻体会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同时,他们的视野也是狭窄的,如果不出去走动,活动范围的狭窄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视野。

第三、缺乏理性的思考,思想容易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进入读图时代,人类已经渐渐开始排斥读大段的文字,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他们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深入了解并且思考,更愿意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接触新闻。这样,“屏幕人”变得更加感性,理性思维蜕化,并且思想会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第四、执行力较差,拖延症严重。“屏幕人”容易沉溺在虚拟的世界中不能自拔,而这种状态他们一般也是不自知的。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微博中,在这种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用户可以有选择的了解与自己固有态度相一致的信息,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久而久之,“屏幕人”会习惯于长时间接触微博,从而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各种学习和工作,导致拖延症越来越严重。

“屏幕人”不过是对当代人媒介依存症的外在的表象的概括,这些人每天沉浸在大众传播所制造的丰富的信息中,其深层的内涵是这些长期接触微博的人容易受到媒介的影响与控制,从而丧志了主动接触、了解外界社会和进行思考的欲望,满足于被动的接受。因此,微博里,传统媒体借助微博来放大自身能量,受众在与传统媒体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微博没有使受众摆脱权力的控制与规训,相反却通过给予受众充分的使用自由、表达自由,来强化权力的控制力。

人们对于构造平等、自由的媒介关系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一直是被大家所忽略的,我们看到无论是报刊、杂志、电视包括微博在内的各种传播媒介都在与受众进行着一定程度的互动,而究其根本原因,报刊、杂志的互动是为了增加自身的发行量,电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收视率,微博是为了提高受众的使用度和使用频率等等。总体说来,这些媒介在试图与受众建立一种互动的传播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所以,我们目前所要做的是需要进行观念的转变,当所有人都能把受众这种自由平等的权利当成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利的时候,当媒介把受众的自由平等权利放在自身利益之前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迎接和拥抱一个自由、平等的媒介环境。当然,这种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①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2):73-74

②王彦红,《关于微博的批判性思考》[J].《东南传播》,2010(12):36-38

③单波、王冰,《媒介即控制及其理论想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2):41-49

④张品良:《网络文化:一种后现代的状况》[M].江西出版集团,2007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大连理工大学传播学硕士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媒介技术微博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电视节目制作
展望泛媒体时代下媒介技术的进化趋势
技术决定论:浅谈对媒介环境学的认识
数据新闻的品格特征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
德里罗早期小说中的媒介技术再现
神回复
在线内容早期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