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
不能简单地将游荡于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看作是真正的民意表达,或者被其诱惑,将其当作政治斗争的手段。认清当前民粹主义盛行的社会形势,有助于对症下药
民粹主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时隐时现,随着网络成为我国民众意见的主要出口,它渐渐复活,找到栖居的空间。近几年它像个幽灵一样在我国网络空间游荡。网络空间的高自由度,给民粹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公民的道义感和社会责任感驱使其积极参与网络政治活动。渴望民主、渴望社会公平、公正,渴望社会和谐,是大多数网民参与政治的主要动机和出发点。久而久之,这种社会情绪积蓄了很大的能量,正在向社会思潮、进而向社会运动的方向延伸,因此值得特别关注。盘点2012年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不难看出,与前两年有了很大的不同,民粹主义的特征更加鲜明,行动路线更加清晰。当前网络空间弥漫着的民粹主义思潮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人民”仍然是网络民粹主义的最堂皇旗幟
民粹主义崇尚和信仰“人民”,并把“人民”理想化。需要说明的是,民粹主义者眼中的“人民”是一个统一的抽象概念。民粹主义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很早就抢占了道德制高点,很多时候,他们以“底层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实际上只不过是精英阶层试图代平民阶层立言。然而,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种高度神圣化、理想化的“人民”在现实中很难找到真正的对应群体。有时是欠薪的农民工,有时是“钉子户”,有时是乱设摊点的小市民。在民粹主义者看来,部分草根阶层、底层社会的人就是“人民”,而且在概念逻辑关系的错误转换中,还得出了一个“真理”:“人民”的诉求都是合理,必须满足。任何言论,任何思想,只要用“人民”的名义,就可以大行其道。
改革开放近十年来积压的社会矛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纾解,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使得民粹主义者很容易利用这一点来进行阶级划分。于是在网络空间我们经常看到,官员、城管、警察、富人等就自然地成了人民的对立面——敌人。经历若干风波之后,2012年,人民更清楚地看到了网络民粹主义的嘴脸,“五毛党”常常以造假的方式对某些社会群体进行妖魔化,特别是引导网民对“人民”对立面表达憎恶;“毛左”假借怀旧情绪而大兴造神运动,否定现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群众运动方式实施对个人权利的践踏等,都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民粹主义者擅长用极其浪漫化、诗意化笔法讴歌他们眼中的所谓“人民”。根据需要,将某些人包装成“人民”,借机说事。2012年网络空间最常用的语言是“最美清洁工”、“最美女教师”、“最美的哥”……这些句式暗含了对“人民”对立面的鄙视与痛恨。“劳工神圣”的背后是对体制的极度不满,“维护人民的利益”实质是出于对抗现行政策的需要。例如各地出现的“钉子户”现象,有些是合理维权,有些就是漫天要价,但只要他对政府坚决不退让,他就会成为民粹主义者支持的对象。可以看出,民粹主义并没有是非原则,这一点在“杨佳袭警案”中早已有所体现。
各种行动续写民粹式政治学
民粹主义者鼓励社会大众积极参与政治,平民化表达政治诉求,这些毫无疑问都具有进步意义,同时民粹主义内含着对民主、平等、公正、自由等观念的追求,对社会底层、弱势群体利益表现了高度的关注,这些对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价值。但是我们看到,2012年,民粹主义的话语中充满了愤世嫉俗的政治体验,却没有系统的政治主张。民粹主义擅长冷嘲热讽,对各种政府倡导的活动采取消极抵制策略,面对现状玩世不恭,很少有积极建树。因此,可以说,民粹主义只有破坏而没有建设的政治,对社会徒劳无益。对抗是民粹主义政治得以存在的手段。归纳起来,就是裹挟民意,要挟政府。极端形式是恐怖暴力,革命一旦成功则是走向专制、极权。这些结果在俄罗斯以及拉美国家已获证明。
与以往相同,反体制、反权力垄断、反权力滥用、仇官、仇富依然是2012年网络民粹主义的重要议题。一系列“表哥”、“房叔”事件背后,都有反腐动因,但人肉搜索却是民粹化的舆论暴力形式。“切糕事件”引发的舆论,则将苗头对准政府,质疑政府的权力滥用,网民对警察冷嘲热讽,完全不顾“切糕事件”的处理是政府从民族团结大局出发所作的危机应对策略。仇富主题体现在对各类炫富事件的反感上,网民怀念计划经济时代,反对财富向少数人聚集,简单化理解所谓共同致富即是杀富济贫。至于反话语垄断,仇视精英阶层,则一直未曾中断,相关舆情在网络空间屡见不鲜。
与民族主义合流成新动向
因日本民主党政府为国内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所诱惑,野田政权炒作钓鱼岛议题,提出所谓将钓鱼岛“国有化”,引发了我国民众的抗议浪潮,这很快被民粹主义者所利用。在各级政府维稳初见成效,决策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的情形下,民粹主义已难以找到合适的导火索,而钓鱼岛民族主义议题使他们终于找到新的复活土壤。一些人以爱国为名,大行“人民审判”,以“人民”的名义惩治公民个体,不仅日系产品遭殃,连使用日系产品的国人也受害。更有甚者,有人借此机会打砸抢,伤害无辜。砸车伤人者心里其实很清楚,他的做法是违法的,但是在民粹化浪潮中,“大多数正义”的理念驱使他为所欲为。
披上了爱国主义外衣的民粹主义,更有迷惑性。因为它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为招牌,很容易得到公众的认同,反对者往往顾忌被扣上卖国的大帽子,而不得不无奈地沉默。政府在管控其非理性行为时也必然小心谨慎,甚至不敢作为。
不能简单地将游荡于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看作是真正的民意表达,或者被其诱惑,将其当作政治斗争的手段,因为这样做可能将重蹈“文革”覆辙,引发社会倒退,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认清当前民粹主义盛行的社会形势,有助于对症下药。社会大众有变革图新的热情,这是合理的,应当予以保护。当下,民众求变的愿望和自身利益诉求难以得到政策层面的反映,这导致了他们的心理焦躁。他们对现行制度不信任、不配合,进而有愤怒、暴戾行为,这为民粹主义提供了可趁之机。近些年我国社会在就业、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存在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未能及时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客观上为民粹主义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民粹主义的危害在于其所暗含的非理性、反叛性集体行动逻辑会不断削弱社会发展的理性与自制机制,情绪化的大众自发地操纵政治议程,使得本来合理的利益诉求很容易变成一种破坏性的、非理性的极端政治宣泄,胁迫政府偏离正确的执政轨道,从而使社会退回到人治状态。
网络民粹主义已成当今各国政府管理中的疑难杂症,解决这个疑难杂症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扎实解决民生、民权问题,铲除民粹主义滋生、蔓延的社会土壤。在政治、法律制度与民意的博弈中,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现实,做到信息公开、决策透明,消除社会矛盾,维护公民权益和社会平等,最终推进政治改革。应对民粹主义潜流,需要有大智慧。
(作者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马静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