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霞
一、当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安排松散累赘。
新课程倡导淡化学科,强化自然生成,强调知识的应用。因此,在新课程模块教材中不再出现原人教版教材中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等化学学习逻辑知识体系,而是通过知识的不断“呈现”让学生慢慢地体会。这样的安排虽有其合理性,但势必造成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偏见。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产生“化学知识只要记住即可,没有规律可循”等错误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知识点的处理常常只能点到为止,轻轻带过,模块教材内容偏重“广度”,既无法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又构不成科学体系。这样的安排显然不利于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理解和掌握,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2.实验教学明显弱化。
新课标教材中各化学学科模块的知识内容相当丰富,而教学时间却只有短短的36课时。这样的现状往往使学校和教师“理所当然”地缩减相对不够刚性的学生实验时间和空间。而对于一个以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学习模块——“实验化学”,学校和教师只能“望洋兴叹”,因为既难以很好地保证相关课题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药品,更无法满足一个学期内组织所有平行班同时进实验室的要求。这样就造成了师生对实验教学“过犹不及、敬而远之”的心态。
3.教学资源浪费严重。
虽然高中新课程各化学学科模块是平行设置、互相独立的,但事实上却存在较多的不合理设置及资源浪费现象。由于教学要求和课时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内容的教学活动最多只能停留在初步了解阶段,而学生再次深入接触相关教学内容是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中。经过近一年的时间间隔,学生对相关概念及原理的认识只能从头开始,且不同模块对一些概念的阐述的不一致常常令师生无所适从。因此,每一次学习都似乎不够透彻,同时又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
二、化学教學的改进和优化建议
1.增强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情感因素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化学学习的动机在不断增强。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化学知识量的不断积累,趣味性因素对于学生学习化学动机产生的作用逐渐减小,而情感的作用逐渐占优势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情感因素的培养和运用,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地增强化学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合作与交往的社会意识与能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挖掘。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调动情感因素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情感认知和谐地发展。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越喜欢老师,就越喜欢学习。教师应主动亲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平等相待,沟通师生感情,运用情感因素打动学生,以情感人,以情促人,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行小组合作学习。
(1)完善合作小组的分工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强调合作学习中的要素组成,指导好每次合作学习中各小组内的分工,强调每个学生的职责,使得每一个合作成员都有事可做。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了。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2)在合作过程中加强教师指导
虽然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已经明确指出了合作学习的任务及操作程序,但在具体实施时可能有的小组仍然不够清楚,在操作程序上会有些偏差,落实到个体上也可能不明确。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各小组的合作学习都能及时启动并且正常进行。教师可引导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先独立想方法,然后轮流发言,记录员分别作记录,最后小组设计总体方案。教师对学生组与组之间的讨论要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法,保障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3)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倡导“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建立一种以鼓励性、赏识性为主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更加有效地投入到小组学习之中。化学教师在运用评价手段时,一定要注意把对个体的成绩评价改为对团体的积分评价。当然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时,也不能将评价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而忽略个体的发展。因此,要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表现”进行评价,即对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合作态度与参与度等进行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协作和交流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
3.加强习题训练,避免题海战术。
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习题训练,但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少而精”的习题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精选知识覆盖面广、典型的习题组织练习与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触类旁通之功效。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学生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有时只知道错了,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错,因此,利用评析,处理好读题、审题、析题,往往可以收到极佳的效果。讲评时应该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思路和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作出小结论,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积少成多,开阔视野,提高解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