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芃
教育工作以德育为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们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教育事业10年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明确提出包含着深刻的意蕴,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应以德行至上,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龙成凤,但起码要做一个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人。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环境之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独立生存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语又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受不同的氛围熏陶,尽管“人之初,性本善”,但受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个性品质必然不同。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作为担负着教书育人的教师尽己所能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是我们義不容辞的义务。
但在现今的教学工作中,有人眼高手低,有人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有人只管唱高调,假大空全,致使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德育目标成为空谈。我认为教学工作中应该优化育人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德育:
一、创建和谐的课堂环境,以物育人
教室内高悬的国旗,端正张贴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不只在于装点美观,而在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思想渗透。教室内外的学习园地,宣传橱窗、板报不只为传经送宝,而在于使其成为激励学生获取成功的人生舞台。墙为人说话,物为人传情应成为校园环境的真实写照,但这些行为习惯的得来也并非一日之功,今天开的花,明天也许就会枝折花落。刚刚露头的小草,也许用不了几天就会奄奄一息。今天换的水龙头,明天也许就会怎么关也关不紧。每当孩子们从小卖部出来大吃特吃后,准会把废弃物随手乱丢。面对这种情况,是采取毫无实效的说教还是开展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有用,我觉得来一个从我做起,全员参与,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什么叫身教重于言教,什么叫以身示范。半年下来,一定立竿见影,我们的校园变得漂亮了,孩子们懂事了,老师们也就更省心了。
二、优化健康人际环境,以人育人
孩子的成长需要高尚、健全的人格形象去影响,他们的周围需要崇高的灵魂。然而校园也好,家庭也罢,总有一些不健全的人格形象,一些不健康的作为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校园作为一方净土,教师作为孩子们的人师,应起到模范作用。比如现在都要求孩子们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而有的教师却时常在课堂上冒出一两句方言土语,板书备课更是繁简字并用,橱窗、板报中也会时而冒出一两个错别字装点门面,这样如何要求学生们规范用语。德育纲要,校规中明确规定要净化校园语言环境,但有的教师却动辄训斥责罚学生,言语粗俗,何谈语言文明;要求孩子们衣着得体,自己却身着奇装异服,穿着拖鞋进出教室有说服力吗?要求孩子讲究卫生,自己却乱扔垃圾;要求孩子学习雷锋,助人为乐,但自己碰到不良行为却唯恐躲闪不及;要求孩子正直,自己却从来不敢把不同意见摆在桌面上。凡此种种小事,人师从何谈起,良好的育人环境从何谈起。德育课程健全了,德育活动开展了,但如果只停留在说一说,写一写,搞搞活动的层面上管用吗?如果为人师者不从小事做起,注重小节,我们的孩子又会好到哪儿去,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必是一句空谈。
三、以史为鉴,以传统文化育人
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做人的理解有独到见解。中国古语有云:“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做人三立:立德放在了做人的第一位,历史上,成就一番大事者无不是以立德为先,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离骚》开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司马迁秉笔直书,撰《史记》成史家之绝唱;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终成人民的好总理。由此可见:做人要恪守自己的原则。做人要有正确的人生信念,执著的人生追求,做人要合乎历史潮流,不可随波逐流。我们学习历史应学习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食美国面粉的傲气,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做事先做人,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涵养。一个人不管多聪明、能干,家庭如何优越,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很差,那么,他的事业将会大受影响。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大事,这是古训,先人早就强调了“做人为先”的重要性。我们的先贤孔子,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沉淀,他告诉我们“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得才兼备,以德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因此的可见,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做人的道理。在历史课堂上,有空可以多和学生谈谈这些古人关于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
我们的课堂是净化孩子们心灵的殿堂,一块纯净圣洁的园地,让我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行为做起,从而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学校,社会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