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内容及其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确立途径:按照国家要求细化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尊重学生意愿;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就业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质量 目标
[作者简介]沈建国(1963- ),男,浙江绍兴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以评价为手段的高职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质量监控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2012C02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47-02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内容
从整体来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服务、面向管理的一线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要求高职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水平。具体来说,可以从人才培养方向、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内容。从培养方向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的一线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要具有更宽的知识面、更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从知识结构来看,高职院校的教学知识结构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其中的专业技术知识是为了适应某类职业岗位而制定的,具有针对性;从能力水平看,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从综合素质来看,高职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定位问题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定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定位过低。有些高职院校对教学理念的理解过于片面,只重视对学生简单实践能力的培养,减少了培养高素质人才课程的课时,甚至减少了专业理论课的时间,在学生还没有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去社会上实习,使高职教育退化成了中职教育,甚至是当成技校来办学。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身就有一定的缺陷,后期再不加以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知识水平就会远远落后于普通高校学生,这样会导致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制约。第二,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定位过高。随着近些年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身水平,也给自己提出较高的定位。另外,一些高职院校为了使自身更具有竞争力,盲目效仿普通高校,按照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忽视了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高职学生专升本的意愿强烈,为了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意愿,高职院校削弱了职业技术专业方面的课程,使课程更加大众化,以实现学生专升本的目的,这使得高职院校向普通高等教育转变,也给高职教学带来了难度。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人才培养方式落后。人才培养方式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职院校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领导作用,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师一节课都在讲,学生只能是枯燥地听,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没有对学生掌握信息的程度进行了解,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教学效率也不高。教师对学生的绝对领导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冷淡,学生不敢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提出异议,有了问题也不敢向教师发问,导致问题越攒越多。高职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就较低,学习方式也不是很科学,教師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错误的学生方式没有得到改变。
第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符合高职院校的特点,突出专业性和实践性,高职院校的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内容,就需要合理地设置课程,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都得到提高。但是在实际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课程的种类不全面,有一些新型的课程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等原因没有开设,使学生专业的选择只局限于某几个热门专业,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专业多样化。有些高职院校盲目地复制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方式,使自身的专业性不突出,学生的学习技能受到影响,有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这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不符,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三,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素质对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对学生素质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才培养方式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水平的制约。高职院校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中专或者中职院校,这些教师对高职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不是很了解,由于高职院校的办校时间不长,他们也没有在长时间的教学中积累经验,使自身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的收入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很多高职教师只是临时工作,或者兼职工作,教师的流通性较强,学生只能不断适应教师的更换,教师不能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来,教学责任感不强,对待工作不够认真,缺乏对课题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四,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学校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整顿校园风气,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学校的学习风气低下,学生厌学的现象普遍,无规矩不成方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使得学校无秩序、无规则,学生的学习环境混乱。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不断扩张,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跟不上高职院校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确立
1.按照国家的要求细化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教育是有目的的活动,国家的意志体现在教育目的之中,是国家选择的结果,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应该体现国家的意志和要求。但是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质量培养目标的确定只是一种意见,并没有具体实施的标准,国家只是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标准,并且高职院校自身也存在差异,应该在结合自己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由于国家地区经济文化存在差异,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职业岗位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以国家的要求标准为指导,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办学条件、职业岗位等综合因素确立具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只看到了国家的要求标准,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办学,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没有合理的检验标准,无法检验学生是否已经成为了高技能人才,使高职学生失去了专业优势,和普通中职生没有明显的区别,不利于高职生未来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以国家要求标准为指导的前提下,不但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还要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检验标准,保证高职学生达到合格的标准。
2.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确立应该尊重学生意愿。学生是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对象,因此,学校在确立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情感需求,学校办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职院校无论是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还是选择教学模式都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职院校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在学生入学之前,学生往往由于制度性的安排进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在学生入学之后,学校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学习效果不好。虽然国家要求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更多服务于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观念的变化,学生逐渐不满足于获得工作岗位,而是对工作岗位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只顾着自己的培养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愿望,使得学校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却认为自己想要的职业和学校培养的方向存在差异,造成学校教学技术、资源的浪费,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根据当代学生发展的特点合理制定培养目标。
3.提高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落实的保证。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实力的象征,高职院校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质量对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师的聘用上,要严把学历关,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在教师上岗之后,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对内加大培训力度,对外聘请高素质的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与讨论,采取措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其次,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高职院校的大量扩招,学生的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不能再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应该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建立合理的评级机制。高职院校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评价上,除了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外,还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进步程度等,综合对学生进行评定,科学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4.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应该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前提。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高职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就业,满足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在确立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时离不开学生的就业需求,脱离了就业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该多开设一些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高职院校大多还采用学年学分制,这种管理制度带给学生较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选择喜欢的科目,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弹性学习机制,在保证必修课数量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的科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制订职业生涯计划,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促進学生的个性化。其次,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高职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实践锻炼不足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不能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多提供锻炼的机会,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未来工作模式,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家勇.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高教发展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3(3).
[2]张生明.课程设置模块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8-02-28.
[3]黄秋明,肖珍教.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现状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4]李平,宋建军.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控制理论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