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个人的秘史

2013-04-29 16:19杨献平
北京文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写作者莫言诗歌

杨献平

于我而言,文学可能只是一个人的生活、心灵和精神的秘史。这样一种想法,是现在才如此认为的。当初,喜欢文学,一个是得益于一个很好的同学。他叫刘二光,父亲是乡长。小学五年级的某一天,他让我和他去他家拿乒乓球拍。他们家就在学校旁边。我随他进到一个房间,很惊奇地在一个书架上看到诸多文学期刊和文学名著。怀着欣悦而忐忑的心情借了一本。此后,便开始了那种神奇的阅读之旅。尽管这期间大面积地穿插了金庸、梁羽生、古龙、琼瑶等人的作品,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始终没间断。到初三,自费订阅了《人民文学》《文学理论与批评》《北京文学》《诗神》《中篇小说选刊》等。至今印象深刻的有李存葆、刘毅然、肖亦农、刘宾雁、麦天枢、尤凤伟、莫言、阎连科等人的作品。其中,莫言的《二姑随后就到》,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肖亦农的《红橄榄》,还有几部记不得名字但情节依稀的小说和报告文学至今情节场景依稀。另一个是得益于一个女同学,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和暗恋之痛,开始学习写诗,还写一些连自己都不知要表达什么的日记体小说和随笔。

参军后,对诗歌的狂热几乎贯穿了我的军旅生活。当然,只能是业余的。我所在的单位干部多战士少,我的工作是参加各种任务中的空调保障。平时和一大堆干部在一个房间看书,或者做别的事情。下班后,吃过饭,一个人折回来,在充满烟味与汗味的办公室读书和各类杂志。有想法就自己动笔写几首诗歌。当然,那些都是幼稚之作。因了计算机方便,每在纸上写了,觉得还行,就用计算机打印出来。如此几年。弄得自己形容枯槁,174cm的个子,瘦到48公斤。回到老家,把奶奶和父母亲吓一跳。得益于几位不错的战友和领导,一个是郑崇德,一个是陈保证。前者早年转业到济南,多年没取得联系;后者转业不久后车祸去世。1993年开始发表诗歌,最先发表我习作的是原任《河北文学》杂志主编的王洪涛老师(据说先生已仙逝数年,没当面感谢,于今不安),再后来是陈洪根、刘兆启、侯治荣、李国旺,诗人作家何来、大解、刘立云、刘立波、曲近、林染、金蝉、郭碧良等等先生对我各方面的帮助、扶持和鼓励,我至今感动铭记。1994年,《解放军文艺》发表了我一组军旅诗歌,责编是诗人刘立云先生。此后,几乎每年,我都会在该刊发表一到两组诗歌。何来先生供职《飞天》时多次推出我的诗歌作品,并列为1990年代以来甘肃十大新诗人之一。在文学之初,我遇到的好编辑和待我甚厚的师友非常多。除上面提到的,现大都还在刊物工作。我始终觉得,感谢和感恩最好放在内心。

因为文学或者写作,尽管我至今一文不名,甚至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从不敢以作家自居,甚或以什么样的东西来自我标榜。但文学使得我在人生之路上觉得自己还有一点活着的勇气和乐趣,甚至可以在暗夜之中稍微心安,抑或自我膨胀那么几秒钟。但我仍旧觉得,文学是愉悦而痛苦的个体劳动,是人在世上最有意思、最应当用心去做的一件美事。由个人经验来说,我总是以为,爱好文学,或者写作的人都不坏,或者不太坏。至少不会伤天害理、月黑风高、血腥残暴。文学其实也是一种戒律与修持,不仅仅是文字的能力,还有精神和思想,内心和灵魂。因此,我时常对那些写出好作品而又谦逊,与人为善,不摆架子的作家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从某一方面说,在我们之前和周围的写作者,其实都是师长。他们的写作,是引领,也是告诫;是参照,也是激励。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喜欢并开始写东西的年代,是文学高潮中期。身边的诸多战友,无论谁,床头都摆着各类文学书籍,书架上也琳琅满目。甚至他们的购买和阅读比我更超前和深透。再后来,遇到一位师长兼好友,名叫裴云,是一个罕见的书呆子。有天晚上,他来我单位找我,然后把我带到他办公室。满室的书,进去就有一种坐拥古今天下的阔大和深邃。更是他,把我的阅读兴趣转到亚里士多德、卢梭、哈耶克、黑格尔、亚当·斯密、亨廷顿等人的书上。从此,我阅读纯粹文学作品相对少了一些。正当此时,文学渐渐小众,文学书籍大都藏在灰尘当中,取而代之的是成功学和计算机英语等各类参考书。我的写作体裁也由诗歌转向散文。起初,也有很多师长,给我以鼓励。而在单位,我却不敢再明目张胆地看书和写东西了。有身边人得知,在其他人面前说起,我赶紧低头,强烈的羞耻感和自卑让我无地自容。即使在老家,母亲知道我写文章后,也说,写那个干啥?不来钱,又不能成啥大事儿的!

其实我们都知道,文学的式微是必然的。世间诸事,其实都是轮回。不是迷信的那种,而是一种规律。文学艺术不会消亡,也不会成为主流,不可能人见仰之,人遇悦之。文学,说到底是写作者自身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与任何人无关。当然,人们习惯喜欢赋予作家种种职责和义务,但文学在现实当中终究是无力的,终究是一群人的纸上构造,虽然涉及庙堂、人性人心、时代社会,以及人的苦难与荣耀,不幸与美好,但文学却不会对任何现实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和效果。在现时,文学的意义其实已经非常寡淡,文学的人,最有意义的,最能体现个人品质的,除了拿出好作品,还应惺惺相惜,以同道为荣,不应当有更多的抵触和圈子,文学者相互尊重并互为参照和激励,才会使得日渐稀薄的文学氛围有更多的生机与希望。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坚持自己的,或者说,文学从来就是坚持自我,并且融汇百家,有大地原声与自由品格,人间烟火和精神向度的个人事业。于今而言,尽管文学寂寞甚至萧条,但可使写作者和为数不多的阅读者于纷攘之中谛听灵魂之音,在挫败与沮丧之中看到文字在时间中散发的幽秘光亮。

责任编辑 张颐雯

猜你喜欢
写作者莫言诗歌
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
诗歌不除外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莫言不言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