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出现为我们语文教学朗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下面笔者就近段时间以来的语文教学为例,谈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一、巧用多媒体进行点拨,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悟性和灵感
巧缘于教者的设计,应是教者的教学艺术,更应是一种教学境界。我们用多媒体不是源于形式的追求,不是为了参加什么比赛,更不是为了图省事而是为了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为了让语文课更生动更精彩。
有的学生在理解一篇文章形式结构美时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指导学生朗读《安塞腰鼓》一文,读出气势,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美的统一。文章中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段文字学生缺少体会,不妨借助视频和现实生活的感受。当《千手观音》中面带恬静微笑的21位演员千只纤手漫颤、千只慧眼闪烁,共同演绎天衣无缝 “盛世开屏”,在一个纷繁的世界里,无声处展现着生命的蓬勃。激荡的生命啊!克服局限、突破自我,执著追求真善美;磅礴的力量啊!使师生身处多媒体前,感受善良、智慧、美好,荡涤了浮躁、浅薄和纷繁。
二、巧用多媒体创设一下诵读情景,给学生一份信心
新课标明确地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作为教师我们当为学生创造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环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培养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以家的画面,美丽的音乐为背景进行情景朗诵,兴致高了起来,气氛活了起来,显然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地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景朗读刚刚进行完,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当轻盈与空灵的歌声回荡在整个教室,学生发现原来诗词是可以唱的!文章是有音韵美的!在歌声中我们穿越时空,仿佛画下作者那期盼、希望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的眼睛。
三、巧用多媒体渲染一点诵读氛围,升华一下感情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美的主要特征。学习语言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体会语言表达的意美。所谓意美即思想内容的美,表达观点的美,美在它的意境,它所表达出的情感。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背影》中的父亲简洁而又朴实的语言饱含着无限的爱子深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渲染一点氛围,让学生进一步升华诵读的感情。
那时候正是一家人最困难的时候:祖母的去世,父亲失去工作,他没有落泪,但当他看到埋怨狼藉时的我眼泪簌簌地落下来。唯有父亲那坚强有力的话在耳边响起: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崔京浩的《父亲》音乐响起: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学生诵读:学生1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并再三嘱咐了茶房,甚是仔细。学生2但他还是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学生3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尽管父亲事情繁忙,尽管已托付了熟人,尽管“我”已长大成人,但父亲仍然放心不下,唯恐路上有所闪失,最后还是决定自己亲自送,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教师说:“儿子虽然已经20岁了,但父亲总是为他做这做那,在父亲眼里,儿子始终是最重要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样温柔的爱啊!”当再读 “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不少孩子哭泣起来。
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让我们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更好的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语文美学教育开辟更广阔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