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开头,以期引领学生跃跃欲试,充满趣味的进入文本。但是,有些教师在切入新授时思考不够缜密,以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前不久,在一次听课中,一位老师在新授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一文时是这样切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歌。”(韩红《天亮了》)
师:歌听完了,有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及演唱者吗?
生:沉默。
生:这是韩红演唱的《天亮了》(终于有一学生举手回答)。
师:你知道关于这首歌的一个故事吗?
生:没有学生举手。
师:老师告诉你们:这个故事是……
师: 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文,看看课文与这个故事有何相似点。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这首歌是陌生的,关于这首歌的故事更是一无所知。教者用歌曲导入课文(《天亮了》就是一首体现父母爱心的歌曲),这样导入的出发点非常契合文本,但教者却忽略了一点,学生对歌曲知之甚少,谈何情境设置呢?可以说,这样的切入是失败的。如果我们稍微调整一下导入流程,老师先声情并茂的讲述关于歌曲的故事,然后欣赏歌曲,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情境切入的效果。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呢?
笔者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切入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巧换文题的切入。这是指教师有意改换文题的关键字根,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圆满完成任务的一种切入法。比如,讲授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将文题中的“表”换成“记”,让学生比较两种文题的差异,了解“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而《出师记》则以记叙写景为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谈了哪些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用类似的更换法,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能力。
2、添加标题切入。这是指在教学中给课题添加修饰语或另立标题的一种切入法。例如,教苏教版《变色龙》一课,以“_____的奥楚蔑洛夫”的形式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学生读课文后能够从不同角度概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再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晏子使楚》……均可以用这种形式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以达到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作用。
3、点讲故事切入。这是指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故事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法。譬如,新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选择以学生感兴趣,课文所涉及的故事“法显带着七个和尚过沙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忆故事,以“沙漠真像法显所说的那样可怕吗?沙漠里真有魔鬼吗?”激发学生的思维,化难为易,完成教学任务。
4、评点警句切入。所谓警句,就是简练而涵义深刻、动人的句子。如果课文中有警句,抓住它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领会警句,最终理解课文的主题。比如,鲁迅的《故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师抓住这一富有哲理性的警句,请学生思考: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文中的主要人物闰土和杨二嫂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展开教学,就带起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5、紧扣结尾切入。名篇佳作,往往妙在结尾。在教学中,抓住文章的结尾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讲授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文章结尾写:“相同的故事第二天在这个镇上和其他地方重演。”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故事重演,又为什么说“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达到熟悉课文,最终理解文章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