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官微的灾难报道分析

2013-04-29 15:03黎铭
新闻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

黎铭

【摘 要】本文以《人民日报》和《四川日报》在新浪微博中的官方微博作为研究对象,以4月20日为时间节点,分析两者在此次灾难事件报道中存在的异同,以期为其他媒体官微关于灾难报道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社交媒体 微博 灾难报道

自人类步入自媒体时代以来,微博凭其即时性、交互性以及内容的个性化迅速窜红,不仅打破传播的时空壁垒,在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同时,促使信息透明度得到了提升。对于我国媒体来说,灾难性报道已不再陌生,在历经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灾难性报道的磨砺后,各大媒体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人民日报”与“四川日报”在4月20日地震发生后当天,前者共发布149条微博,其中有148条与地震相关,一条是关于H7N9的报道;后者共发布147条微博,全部和地震相关。两大微博在媒体人员到达现场之前,通过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填补了信息鸿沟,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本文通过对比两者在地震发生当天所发布的微博的异同,以期为其他媒体官方微博关于灾难报道提供借鉴经验。

一、多渠道的信息来源

传者利用信源向公众描述他们无法亲眼看到的事件。“人民日报”和“四川日报”除了引用他人的信息之外,其本身也是信源。4月20日当天,两者的信源分为八类:认证企业官方微博、本报记者、门户网站、用户微博、电视媒体、原创媒体、社会以及无法确认信源。

首先,两者的信源都是以“认证企业官方微博”与“本报记者”为主。其中,“四川日报”以“认证企业官方微博”为信源的有47条,“人民日报”为43条;以“本报记者”为信源的分别有36条、34条,两类信源所占比例并不悬殊。地震发生当天,博主没有过多的时间和途径深入考究信源,因此他们会选择获取最方便、具有较高可信度的信源。在新浪微博中,不同的标识代表不同的用户身份,新浪机构的认证企业微博有蓝色V的标志。比起个人用户来说,机构微博需承担更高的社会责任,同时,经新浪认证,其言论将受约束,真实性更高,由此带来的可信度自然提升。而两者各自使用自家记者发布的信息为其信源,则是出于便捷和独家的动机,这是无可厚非的。

“四川日报”和“人民日报”分别有16条和8条的信息属“无法确认信源”。在突发性灾难面前,时间的紧迫,博主作为把关人,负责将事实呈现在公众面前。对于无法确认信源的信息,该不该发、发多少、怎么发,这对于把关人来说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无法确认信源的信息中,两者都发表了关于“最美新娘”的典型人物报道,博文称:雅安电视台主持人穿着婚纱报道灾情。该微博发出后不久,便有网民质疑该主持人在“作秀”,更有号称是“现场目击者”的网民发表微博称:该主持人在地震发生后,不顾余震和他人安危,拒绝取消婚礼,如此新娘居然被各大媒体誉为最美新娘。为凸显新闻价值,媒体习惯性地将某些事实“定义化”,在灾难报道中,举凡“大爱”、“最美”等词比比皆是。盲目下定义,不搞清事实的来龙去脉,往往会使报道与事实相违背。

“四川日报”在地缘性方面更有优势,在四川本地有足够的人脉资源,渠道的便利性促使其更易获取灾区信息。因此,“四川日报”与“人民日报”在信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信源分布来看,“四川日报”更倾向于从“民间”获取信息,体现在引用个人用户微博(包括普通用户和认证用户)作为信源占总信源的9%。在以前的灾难报道中,媒体总是以记者或政府领导人作为主要的发言者,缺少群众的声音。而“四川日报”在此次灾难报道中,重视群众向媒体提供的信息,让普通用户也能通过权威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情况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微博的交互性,用户可以通过私信、@功能和其所想要与之相对话的对象直接交流。

“四川日报”不局限于引用新浪机构认证的微博,还引用了在腾讯微博中经过认证的机构微博为其信源。例如,引用了名为“熊猫首都-生态雅安”的腾讯微博,此博主的腾讯认证资料为: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官方微博。突破新浪微博的局限,通过引用其他门户网站旗下的微博作为信源,有助于降低信源的同质性,有利于提升该微博的信息含量。

二、全方位的报道内容

微博的信息内容必须符合广大微博用户的需求心理。从信息内容归类来看,“人民日报”和“四川日报”发布的信息颇具人文关怀。

两者在4月20日当天的信息内容十分丰富,除传统的关于灾区、伤亡人数、典型人物、领导人活动以及救援等方面的报道之外,还包含了路况、基础设施抢修等内容,从多个方面向公众尽可能地还原灾区现场。此外,还针对身处灾区的群众的需求,提供气象、地质预报等信息。

两者的信息内容都以伤亡人数的相关报道为主。对于灾难性事件,人们更倾向于关注伤亡人数、被救援人数等等与灾区人民生命息息相关的信息。灾区房屋崩塌严重,覆盖面广,使得发现、统计伤亡人员的数量会不断变化,使得伤亡人数的报道成为主要的信息内容。

除伤亡人数的报道之外,“人民日报”的信息内容以救援,政策、政府领导人动态以及其他类为主,三类内容的信息条数分别为22条、17条和19条,且报道救援与报道伤亡人数的信息条数相差无几。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微博本应有着更为充分的话语空间,但作为《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其言论注定烙上《人民日报》的叙述印记。沿袭《人民日报》传统的报道体制,以救援、政府活动等正面报道为主。由此可见,同一媒体机构不管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网络媒体发布信息,其叙述框架大体一致。

“四川日报”也有不少信息内容与救援有关,同时,也兼有灾区、灾民情况,交通路况和基础设施抢修、通讯情况等内容。其中,关于灾区、灾民情况的报道高达26条,这与“四川日报”大量引用民间信息作为信源有关。另一方面,比起“人民日报”,“四川日报”所关注的内容“更接地气”。所写内容直击现场,从房屋状况,景区情况,灾民的心情、感受以及灾区粮食发放地点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公众展现出真实的灾情,更具现场感。

三、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

面对同一事实,不同媒体会有不一样的报道风格。微博对于信息的写作形式无任何要求,用户可在140个字符的信息框中以任何形式发表言论,传媒机构也不必拘泥于传统媒体的写作方式发表博文。在灾难报道中,作为权威媒体的官方微博,在发布信息时应注重可读性,使公众能够快速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以下是“人民日报”4月20日发布的微博:

【揪心!震中区域大概50%房屋倒塌】记者连线成都军区空军机长叶烈箭:“我刚刚从芦县上空飞回,看到老房子损毁严重,震中区域大概50%房屋倒塌。还能看到山体滑坡,道路堵塞,伤员在招手求助。”

以下来自“四川日报”同日发布的微博:

#雅安地震#芦山广播电视台记者表示,当地老房子有些已经坍塌,部分老小区房屋变形。

同是报道灾区房屋坍塌情况,两条微博在写作方式、涵盖的信息量上存在差异。“人民日报”该条微博以单元素导语为开头,以简短的话语和数字概括整条微博的主要内容,并以“揪心!”一词点出博主的态度。博文中有数据支撑,向公众阐述了灾区房屋的情况之外,还包含“山体滑坡”、“道路堵塞”、“伤员招手”等信息,信息量丰富。相比之下,“四川日报”对于灾区房屋的报道则显得有些薄弱。例如,在说老房子的情况时,“人民日报”融入了程度副词:“老房子损毁严重”;而“四川日报”是“老房子有些已经坍塌”,没有形容词、副词的描述公众是很难通过平白的文字去想象灾区房屋情况的。再者,“人民日报”运用了一个巧妙的感官动词“看到”,这比“四川日报”的“表示”来得更为真切、生动。

两者当天关于地震自救方法的博文,先看“人民日报”:

【地震来了怎么办?镇静自若:当机立断的十几秒钟】当你正在学校上课时,当你正在楼房内时,当你正在平房时,当你正在公共场所里时……地震来了该怎么办?点看长微博,告诉你答案!扩散周知!祝一切平安!

以下来自“四川日报”:

#雅安庐山7级地震#【如何避震】今晨0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后,再发多次地震。大家千万不要惊慌,如何避震见下图!速度收藏,转发周知。据人民日报。

可以看到,上述两条博文都有导语,“人民日报”的导语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显得更为新颖。由此可见,导语并非越短越好,在简洁、精炼的基础上,需要一定的创新,才能吸引眼球。从正文看,“人民日报”的这条微博通过情境假设,概括出长微博是教导人们在楼房、平房以及公共场合等地方如何避震的方法,更为生动。

“四川日报”在灾难发生当天的报道中,发挥了地缘接近性等特点,广泛获取本地信源,让民众发出自己的声音。但从写作手法来看,“人民日报”的写作手法更为多样。总之,无论是地方媒体抑或中央媒体的微博,不断总结自身经验、相互借鉴可行之道,以促进共同进步。

(作者: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微博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神回复
在线内容早期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