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
摘 要: 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除了习得教学知识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自我锻炼能力 锻炼兴趣 运动技能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无教师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目标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衡量,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体现。学生上体育课时只想老师让他们自由活动,不想上课。采取应付的方式是,在体育课上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动作示范,课外时间几乎全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自我锻炼能力低下,轻视体育课,漠视体育锻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努力,学生也没有锻炼的意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因此,应十分重视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引导和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所谓自我锻炼能力,从《教育学》角度来讲,指的是知识、技术、能力和智力的有机结合,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探索新的知识,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是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自觉的锻炼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
一、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
当前,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各地随之实施了科学规范的目标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重视目标教育,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所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各种知识技能对他们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用途。一旦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达到某种重要目的的手段,他们就会产生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体育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使学生明确体育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其他学科的帮助,对提高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性。事实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体育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办法。如:在上技巧课的时候,先放好垫子,有教师先做一遍完整的示范动作,动作优美舒展,然后用语言激励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激情。鼓励法是在课的各阶段安排一定的小高潮,对动作质量、学习态度、意志行为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另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场景和效果等,以便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如:在上跳箱课中,有个别学生有些胆怯,不敢做动作。可先让一名学得较好的学生做一遍示范动作,通过示范讲解动作要领,使学生懂得跳箱的技巧,在思想上鼓励他战胜自我,消除胆怯心理。学生在老师的保护帮助下完成动作,第二次就能在老师的监控下独立完成动作,从而无论在技术与思想上都前进一大步。其他学生通过教师对技术动作的讲解与分析,更进一步认识了技术动作,能自如地运用技术动作。学生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如何战胜恐惧心理,分析动作要领,领悟后再进行练习就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
二、教会学生掌握几项运动技能
走、跑、跳跃、投掷、爬越和涉水等人的基本活动能力,既是人的相应个性心理特征的反映,又是人的随意运动技巧的具体表现。它们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与顺利完成的程度。体育运动是学习和发展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的良好手段与重要途径,人的基本活动能力是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只有发展人最基本的活动能力,才有助于运动技能形成巩固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把人的基本活动能力贯穿于教学始终。如:在课的开始和结束时进行一些跑、跳练习。同时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几项运动技能,这既是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的需要,又是发展学生运动技能的需要,可为学生今后独立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逐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学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已逐步达成共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与其他教学指导思想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将成为今后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社会到学生对体育观念已发生了巨大转变,学生体育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家都踊跃地参加体育锻炼,但由于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形式尚未实现高度统一,因此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尚无根本改变。通过经常性的练习,人们会逐渐加深对体育锻炼的作用、目的、本质的认识,从而强化体育锻炼的动机,坚定信念。因而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通过主观上的努力使锻炼得以坚持。体育锻炼习惯属于积极性习惯,它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但有时人们总会受到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对体育锻炼的热爱和由此产生的深刻认识能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创造条件进行锻炼,重新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使这种锻炼行为贯穿于一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相对稳定不变的锻炼行为——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还要特别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使锻炼成为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进而为今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屈东华.对我国大学体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2002(4).
[2]孙玉金.终身体育教育及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相关分析,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