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2013-04-29 13:48:47仓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意识

摘要:当前,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对于强化感恩意识、营造感恩教育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90后”贫困大学生的特点及感恩意识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基于工作实践思考如何对贫困生实施感恩教育。

关键词:“90后”贫困生;感恩教育;道德素养;情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87-02

当前,“90后”已成为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主体,“90后”贫困生作为其中的经济弱势群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绿色通道、各项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在贫困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自强不息、勇于担当、乐观积极、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但是,不可否认,一些受助学生出现了不知恩、不感恩的现象,表现在实际中的感恩行动更少。因此,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要加强感恩教育,这对于完善资助工作、培养贫困大学生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和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一、“90后”贫困大学生的特点、感恩意识现状

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使得“90后”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心中萌生了强烈的欲望,希望拥有较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但家庭经济拮据无法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反而助长了他们矛盾的心理,对外界的资助和帮扶不能抱以正常的心态,导致行为偏差。现实生活中,“90后”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极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资助;但又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和愤愤不平,表现出过分的自卑、敏感、焦虑以及依赖性。许多受资助大学生一方面需要社会多方面的资助来缓解经济压力,但在接受过资助后又表现出一定的“冷漠”:不仅缺乏感恩意识,更没有感恩的实际行动。这其中,一部分学生并非不想感恩,而是不知道如何感恩;一部分学生是不愿意甚至根本不想感恩。更有甚者,不能正确看待贫困,盲目攀比,向父母提出过分的物质要求;不念及父母的养育之恩,反而将经济拮据的责任归于父母的无能,这类学生虽比例较小,但也不容忽视。以上种种不知恩、不感恩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贫困生如何看待并传递这份关怀和爱心尤为重要。

二、“90后”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90后”贫困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特点。因家庭经济困难,“90后”贫困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压力指数显著高于一般学生,而他们的心理适应水平普遍低于一般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卑和无望感强烈,很多贫困大学生表面上很自强,但事实上内心很脆弱、很自卑、自我否定、抑郁孤独、消极、逃避、无助;二是人际交往困难,因为自卑与自尊难以平衡,致使他们有渴望融入集体的愿望,但又觉得别人的资助只是出于同情和怜悯,导致他们难以合群;三是身心难以平衡,身心状况欠佳。经济压力带来的不仅是心理上过于紧张,而且在生理上欠佳,使得身心发展严重受挫,对他人的善举失去了应有的反应。

2.资助政策与感恩教育出现脱节。多年来,国家和高校一直致力于制定和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在实际开展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确保资助的公平、公正、公开上,而对资助之后的工作不到位、不及时;同时,在落实各项资助政策时,重物质轻精神。许多贫困生尽管获得经济上的资助,但精神上尚未脱“贫”,还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心理问题。此外,在资助工作的开展中,感恩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造成资助政策与感恩教育出现一定的脱节。

3.社会与家庭功利思想对受助学生的影响。社会转型时期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对部分“90后”贫困生的思想意识与道德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价值取向上有重自身利益、轻集体利益的倾向。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性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少贫困家庭中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迫切,只看重子女的学习,特别是对子女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培养时,更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家庭感恩教育严重缺失。

三、加强“90后”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

高校资助工作除了要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是要让受助学生懂得铭记恩情、知恩图报,摒除诚信缺失、人际冷漠等不良社会现象,净化和改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1.激发贫困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原则。在资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让每位受助学生详细了解各类资助政策设立的背景、意义,真诚地传达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关爱。只有让受资助的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各界的关怀和体恤是分不开的,真正理解了社会的给予和他人的付出,才能促使他们更多地思考自身对社会的价值与义务,消除他们认为这些待遇理所应当享受的错误认识。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勤工助学岗位增多,这也是加强感恩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让贫困大学生凭借自己的劳动去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正是激发他们感恩意识的有效途径。在此,劳动已超出了其原有定义,更多地代表了对贫困大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肯定,这必然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同时,劳动的过程也促使他们与外界交流,无形中使他们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学会感恩。通过感恩教育,唤醒感恩意识,不忘他人帮助之恩;同时也能热情地去回报,延续爱心;在感恩与施恩中会体会奉献的价值和快乐。

2.加强对贫困生的关爱。在给予贫困大学生资助时,不能一味地提供无偿资助,要更加注重对他们心灵的关爱和扶持。基于当前“90后”贫困大学生复杂的心理特点,让贫困生心存感激,并不仅仅因为社会给予了他们更多物质资助和精神关爱。过多地强调外界的付出,反而会强化贫困生的弱势地位,使他们将感恩误解为“还债”,这样的感恩教育不但不能取得效果,反而容易使贫困生走向感恩的对立面,一边接受社会资助,一边又愤愤不平,这就失去了感恩意识培养的基础。实施感恩教育,必须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贫困大学生,通过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使他们学会正确看待所受资助,心怀感恩,学会感恩。高校中,尤其辅导员要及时发现贫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关注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和师长的关爱;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勇敢的面对现实,贫穷是暂时的,不必自惭形秽;要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不卑不亢,化压力为动力,用自己地努力奋斗,赢得今后更好的生活。

3.创新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感恩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感恩教育应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贫困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从点滴做起。通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例如每逢节日引导学生通过一张贺卡、一封感谢信、一个电话、一个短信等,感恩资助自己的人;召开感恩主题班会或讲座,宣扬一些自强自立、努力学习成才的贫困大学生典型,以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依托学生会、班级等各级学生组织,在开展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传递感恩教育的内容;以感恩主题作为假期作业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和父母一起完成,发挥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正能量;利用社会实践平台,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深入社会开展感恩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的感恩外显为自身的实际行动……以此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感恩教育对于做好当前“90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德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在方式、方法上进一步创新和丰富,为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红旗.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与对策的新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4-96.

[2]张萍.高校“90后”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62-163.

[3]柳礼泉,张红明,吴红艳.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2):3-6.

作者简介:仓伟(1981-),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辅导员、讲师。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