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开篇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表明,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领域中不断渗透。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完善的过程。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人文基础,如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科学的兴趣和态度,往往对其学习起决定性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明确任务、指导阅读、走进自然三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任务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北京大学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通过语文课让学生有一定的语文方面的积累,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好在哪儿?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用什么样的句式,一定要让学生读范文,根据范文模仿写作,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
语文教材是学生成长的导师。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思想导向:尊重生命、珍惜真情、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其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会渗透进学生的潜意识,成为他们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的优秀品质,也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唐雎不辱使命,智勇双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如果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就会肃然起敬,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
中学语文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和能力,比如正确使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书报杂志的习惯,并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按照汉语的规范使用语言。
二、指导阅读
一个人在中学读了哪些书,是怎么读的,注定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都是以此为基点发展和稳定下来的。钱理群教授说:“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关怀教育首先要打好精神底子,这种底子应是浪漫的、理想的,能给生命添加亮色。人文教育给予的这点亮色,可以帮助我们在沉重黑暗时不绝望,也不走向虚无。怎样做呢?
首先,教师要定期推荐名著给学生,新教材每册书中都为学生推荐了经典名著,并且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除了适合学生阅读外,还可以让教师挖掘到与之关联的更多的可以让学生阅读的东西,如教了冰心的《纸船》可以让学生再读她的《繁星春水》;接触了巴金的《短文两篇》再推荐他的《家》;教了《傅雷家书两则》后推荐学生读《傅雷家书》;教了《智取生辰纲》后可以推荐学生读《水浒》等。
其次,结合我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从《弟子规》、《论语》、《大学》等入手,进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教育的熏陶,并且有意识地用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唐诗宋词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打好思想、道德、文化的底子。诗词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情感、灵性的极好教材。当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时,不禁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当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不禁为塞外那绮丽的雪景而痴迷;当走进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尔”时,不难体验到作者被贬谪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的心情;当读到李清照的《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时,想到女词人面对山河破碎、丈夫病逝、所收集的金石书籍散佚,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肝肠寸断。学生诵读这些优秀诗篇,用它们打做人的底子、打文化的底子,底色亮丽,在人生的旅途中将受用不尽。
三、走进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开始,我们就在他们面前关闭了通向大自然迷人世界的大门,他们不能倾听小溪的淙淙声,不能倾听白日里融雪的水滴声和云雀歌唱。学生仅仅在背诵描述这些神奇事物的枯燥无味的干瘪句子。”这位大教育家是怎样使学生迷恋大自然这所学校的?他这样描述:“我们坐在山岗上,感受到晚霞、夏天的黄昏、星星的闪光、蝈蝈儿的齐鸣声……空气中弥漫着草原野草的芬芳……”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亲近自然,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校外去,看看春天的野草、夏季的荷塘、秋季的农田、冬天的雪野,让他们走进自然,感悟浓厚的人文气息。师生在一起品味生活与自然之美,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的东西和情感在大自然鸟语花香、淙淙流水中,自然就产生了。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让学生去听、去看、去细细品味领略大自然博大的胸襟和独特造化,体会人的心灵广阔,从而形成饱满的生态伦理情怀,这是封闭的课堂永远无法代替的。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还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个体的与集体的、社会的与自然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广阔的生活领域,用眼睛、心灵、身体去阅读实践这一部无字的活书,“向天下的万事万物学习”,正所谓“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的眼光局限在课本上,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归根结底,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为中学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对中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奠基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是中学生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