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雲匀
摘要:生源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本文客观指出了高职院校生源持续紧缩的大背景及其对高职招生工作造成的冲击,并从社会经济环境、教育系统本身、高职教育内部三方面剖析了其原因,进而提出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内抓改革、外树形象”,在招生宣传、教学实力、就业质量、生源拓展等方面积极应对。
关键词:生源紧缩;招生难;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11-02
生源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也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但生源持续萎缩成为全国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全国高职招生的大背景:生源持续紧缩
从2008年以来,我国高考已连续多年报名人数减少,2008年的报名人数为1050万,2012年下降至915万,5年间净减少135万,降幅达12.8%。与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年减少形成反差的是,计划录取人数却在持续增长,平均录取率不断提高。2012年全国计划录取人数687万,比2008年的599万有较大幅度增加,平均录取率更是从2008年的58.7%上升至75%,5年间增幅接近20%。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9年,小学校数量、招生人数、在校学生都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小学生总量已经达到了增长极限,没有任何潜在生源。招生数量从2001年起逐年下降是短时间无法逆转的趋势。报考人数连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据南京财经大学程瑶、章冬斌教授根据我国《中国统计年鉴》中人口出生率的分析,全国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将持续到2018年,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减少30%左右,生源减少的大环境不可逆转。高考生源持续萎缩,首当其冲的是高职院校,反映到招生上就是高职院校招生难。从重庆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在部分省区的招生难问题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在部分省区的考生报考率有所下降;二是在部分省区录取后的新生报到率低;三是部分省区计划及预算费用严重下降。
二、高职院校“招生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环境原因
1.产业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足。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矛盾集中体现为产业结构仍然是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在所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中,低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大,而对高层次、高技能、高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不足。经济增长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量不同步,未能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未能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更多适合的工作岗位。
2.社会文化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格外重视教育价值体系中的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意涵。在人们的普遍价值观念中,认为本科教育才算正统的大学教育,看轻高职教育,把高职教育看作二流教育,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歧视高职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
3.社会用人制度和就业难问题叠加。在用人制度方面对高职教育影响较大的是,一些主要行业部门的职业准入制度尚未形成,企业用人缺乏职业资格标准和对劳动者不同学历实行不同报酬的基本规定,致使一些企业招工无标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学历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敲门砖,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考生和考生家长都不甘心仅接受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直接影响对高职院校的报考和选择。
4.国家投入不足影响高职对学生的吸引力。从我国的教育投资分配来看,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投资的主体,其比重远大于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而高职教育发展,构建职业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家有限的投入,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教育系统本身的原因
1.“大扩招”:对高职院校产生强烈的挤压。近年来,我国本科院校在全国招生计划、招生比例总体上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本科院校以其具有优势的办学质量与影响力,不仅包揽了成绩相对较好的考生,也随着招生计划的扩大,录取分数的降低,吸引了较低考分的考生,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缺口日益扩大。
2.“复读热”: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报到率。新生报到率是高职院校最为关注的问题。考生放弃录取选择复读,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率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考生自认为高考未能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加之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认可度有限,考生试图通过复读改善命运,力争考取满意的本科院校,所以放弃报到。
3.“出国热”:造成高职生源的进一步流失。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走出国门,接受世界级的高等教育。从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数据可以看出,当年高考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近20万,比例达到21%。留学生低龄化,也是目前出现的新趋势。近几年,在申请自费留学中,中学生留学比例已占总数的70%以上,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而留学生中除了出类拨萃的人才外,不乏有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学生,这也造成了高职生源的进一步流失。
(三)高职教育内部的原因
1.办学特色不明确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思想上定位不准,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缺乏对高职教育办学规律、特点的研究,不能与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相结合,不能和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办学缺乏针对性,过分强调知识本位,忽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学生不能学到实用技术,没有专业特长,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培养出来的人很难符合社会的需要。
2.软硬件建设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大多教师缺乏实际参与企业运作的工作经验。而“厂中校”、“校中厂”的办学模式并未真正落实到实处,造成教师参与生产项目、技术研发的机会较少;行业专家深入课堂不足,导致人才培养不能真正符合行业、企业发展要求。软硬件建设的乏力,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对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三、内抓改革、外树形象:高职招生难的应对策略
招生形式严峻,感觉招生工作越来越难,是高职院校普通的共识。在生源持续减少、短时间内无法逆转的形式下,
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做起,加强品牌建设,用质量取得社会的认可,用良好的办学形象吸引考生,用贴心的服务赢得人心,内抓改革,外树形象,解决招生难的问题。
1.合理安排招生计划,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学校安排招生计划前,要统筹掌握计划省份当年高考实际报名情况,根据生源情况制定招生计划。各省历年高考报名情况都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变化,尤其是在近几年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滑的情形下,根据各省高考报名情况,调整招生计划显得尤为重要。要在搜集、了解其他院校市外招生计划安排和完成情况、计划省份本科录取比例动向的基础上,结合兄弟院校计划情况,掌握变化规律,以确定计划人数。同时增投外省招生宣传,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正面宣传学校,把学校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师资力量、设施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毕业生就业率和往届毕业生在事业上取得的成绩等,都客观地告诉考生和家长,便于考生、家长公正地评价学校,选择学校,以提高学校在考生、家长中的认可度。
2.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高职院校对学生吸引力的根本。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利用重庆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的契机,准确把握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时代背景,瞄准市场需求,形成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匹配紧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建设与学校定位一致的专业和专业群,培育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对连续3年生源差、就业率低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学校要深入行业、企业掌握最新发展动向,掌握人才需求信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教育适应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符合企业要求,使之增强活力、增加竞争力。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教育质量是解决招生难问题的可靠保证。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双师型”专业教学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引进高端专业技术人才,聘请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人士担任学科带头人,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定期输送教师深入企业培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二要抓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学校实验实训能力,增强对考生的吸引力。
3.多措并举抓好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是考生、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就业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招生质量。学校层面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入企业了解人才需求,挖掘对口专业就业岗位,积极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就业平台,努力促成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提升学校的社会认知度。
4.高度重视外埠生源,扩大外埠招生比例。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政策的落实,以及重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步提升,市外考生多愿意前往重庆读书、发展,为重庆高职院校吸引市外生源创造了有利条件。2011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考录取政策的改革方向之一就是分级考试录取,本科与专科分开考试、分开录取,最终注册入学,这也为积极开辟市外生源市场提供了良机。因此,应高度重视市外生源,扩大知名度,适度增加在四川、云南、贵州等传统生源较为充足的地区的招生指标,积极开拓中南地区的湖南、江西等省的招生市场,为生源拓展提供长足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3]程瑶,章冬斌.2020年前适龄人口变化与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