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地区与中国内地班级心理辅导现状比较

2013-04-29 00:44彭熠
考试周刊 2013年50期
关键词:港台

彭熠

摘 要: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经常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港台学者对心理辅导教育进行研究,着手本土化进程。其中,对于常应用于班级的团体辅导也开始了探索,这些研究成果对大陆学者后续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对于实际工作中的班级心理辅导教育开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港台 内地 班级心理辅导

一、引言

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目标。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层面。他们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普遍性和规律性。这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

就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人员配置情况而言,人数常控制在十人左右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显然不能及时满足同龄学生的大量心理需求,班级心理辅导形式便应运而生。吴丽娟(1985)指出“学校班级辅导是我国的特色,是以团体辅导的模式运用在班级”[1]。因此,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这样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对于普及心理常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防止因缺少关怀、引导而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特殊功能,是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所难以替代的。

二、港台地区的研究

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运动始于1954年。自1982年开始,台湾师大、彰化师大等高校成立了几个“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分片负责学生的咨询心理辅导教育,培训中学的心理辅导队伍,并在具体操作上给予指导。在台湾教育厅的主持下,还编了《团体心理辅导手册》、《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手册》等实用性操作指南,具体指导中学的心理辅导工作。

可贵的是,台湾地区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学习西方国家的基础上既有学习,又有创新,他们将团体的规模扩大到班级,在班级中再分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实施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将班级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个重点。此外,他们还参考美国学校心理的理论架构,尝试将团体的心理辅导与团体的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将临床心理学引进校园,确定一种“学校临床心理师”的模式,一方面面对学校各种对象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协助学校处理一些校园危机,如自我伤害,校园冲突等,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工作[2]。

香港地区的心理辅导在使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上,也做了一些实质性的探索。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香港着重探索在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开始于70年代初期,最初的工作完全由班主任策划和推行,后来逐渐得到专门负责家庭与儿童福利的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的帮助。目前,班主任仍是心理辅导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样的发展对于中学进行班级心理辅导的普及有很大帮助,但是这样的辅导人员心理学专业素质较难掌控,需要不断发展和探讨。目前,这种模式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框架的形成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内地的研究

我国大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北京、上海、湖北、江苏、辽宁等地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与实践工作。主要形式有:建立心理辅导室,针对学生的一些个别问题开展咨询与辅导;少数试点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排入课表;大多数是结合班级,在团队活动时间进行。由于贯穿了新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上海是中国内地最早在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地区,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实践探索走在全国的前列。他们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在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形成了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如2000年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吴增强发表了《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一文,就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做了研究,比较系统地对“班级心理辅导”与“班级主题班会”、与“团体辅导”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介绍了班级心理辅导的特点,班级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辅导的形式等[3]。这些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新世纪,出现了大量与心理辅导在中小学的应用相关的著作,使得此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钟志农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对于现在中小学较为常用的辅导形式进行了辩证的论述,认为心理辅导应将理念放在第一位。他认为理念是班级团体辅导的灵魂,班级团体辅导的价值及其深刻性主要就是体现在辅导理念上。他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精神,需要有很鲜明的层次感和连续性,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4]。鞠玉翠撰写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论述了心理辅导方法和教育途径,认为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班级活动与管理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实施,这样有利于在班级中形成互相尊重、接纳、合作的气氛,从而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5]。

港台地区在心理辅导教育起步较早,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探索逐步展开,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结合了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使之更加本土化。由于港台地区与祖国大陆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因此,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对起步相对较晚的大陆心理辅导教育来说,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丽娟.理情教育课程设计[M].台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舒敏熠.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16).

[3]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J].思想·理论·教育,2000(11).

[4]钟志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J].思想·理论·教育,2001(10).

[5]鞠玉翠.中小学老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3(3).

猜你喜欢
港台
辱警电台“受罚”在港引关注
港台地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
港台地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
香港成立「港台青年創意聯盟」
CEM之经济分析与管制模式——港台引进复数表决权股之介绍
何为糗事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