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任虎林
摘 要: 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价值的迷茫和生活的意义的迷失导致人的价值危机和生存危机,价值教育必然受到全世界重视并成为研究对象。本文研究了20世纪末及当代价值教育概念的界定,结合我国的时代背景,思考和探讨我国进行价值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价值观 价值教育 启示
一、引言
价值教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当代社会被国际教育学界重新重视,是有其时代背景和原因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针对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特点,在汲取既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经验,对其进行了界定,形成了一种新的直面现代价值危机的国际性教育思潮。价值教育优先发展并复兴于西方,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关于价值教育的界定
1.国外专家的观点
从价值教育的内涵来讲,因为对价值观(Values)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学术界很难界定价值教育。
从缘起上来说,德国哲学家尼采在1880年突破了前人,最早用“Value”的复数形式“Values”表示“价值观”,在此之前,人们只使用单数形式,即“个人的或主观的道德态度和信念”。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人们对于价值观具体指称什么,还没有达成共识,也没有人给出价值教育的定义。英国价值教育慈善机构“格登·库克基金会”总裁Dr.William Robb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给价值教育下了如下定义:“价值教育是一种活动,可能发生在任何机构中,常常是人们在年长者、权威或更有经验者的指导下,得以明晰他们自己的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原因,评判这些价值观以及相应行为对自己及他人的长久福祉的效果,反思并获得他们自己认识到的对自己和他人长久福祉更有意义的价值观和行为。”[1]
德国学者Wolfgang Brezenka曾说,“价值教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人笼统的教育称谓,是反对片面强调“解放”、“反权威”、“社会批判”、“科学导向”、道德最低主义和道德主官的教育思想的统称。价值教育被用作一个中立的集合名词,主要用来指称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常常包括宗教教育、世界观教育、政治教育、社会经济教育和法律教育。[2]
英国价值教育的倡导者和专家Monica J.Taylor认为,价值教育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综合性术语,包含了广泛的课程经验: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教育;个人和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多元文化/反法西斯教育;跨课程主题,特别是公民、环境、健康等。[3]
2.我国学者的界定
在我国,说到价值教育,人们倾向于将其等同于道德教育。如果等同,那么价值教育的可探讨范畴就缩小了。李荣安在2001年的世界教育年鉴中,说道:“在中国,道德教育、价值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定义分别是很不清楚的,三者在用语上基本可以互换。例如,道德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并且被认为是传递思想意识的工具。”[4]对于价值教育的定义,我国学者和西方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界定,这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因为人们对价值的定义不一致造成的。
我国较早提倡实施价值教育的学者王逢贤曾这样论述,教育就其本真意义上来说,是促进人的素质向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高级社会活动。教育中不存在无价值目标和内容。价值教育是促进人的价值素质,包括价值观念、价值能力、价值体验等要素发展的高级社会活动。[5]
我国著名教育哲学学者石中英曾论述道:“价值教育是一种完整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区别于‘科学教育、‘知识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又渗透其中。”价值教育所关注的不是学生有关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或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是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的形成、价值理性的提升、价值信念的建立和基于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价值教育就是在旨在引导和促进人们反思自身生存和发展方式、原则或方向不断加以重构的教育。
学者王坤庆认为:“进行价值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是当代中国教育哲学朝向实践方向发展的生长点,也是新世纪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重要选择,尤其是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而言,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理论先导。在理论上,我国虽然有重视价值教育的传统,但在理论研究上并没有很多的总结与深入探讨,尤其是在建构系统的价值教育理论上明显落后,专门的研究也不多见。”[6]
三、我国实施价值教育的对策启示
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和学校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选择那些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方法,加以利用,并教育学生,从而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和实现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进一步转化西方已有的价值教育应用。
1.价值教育的内容上,应遵守价值人性化的原创,包含中西方优秀文化。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学校的发展迫切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核心价值教育的方向必须是明确的,培养学生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精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宗教教育是价值教育的基本内容。道德教育应该成为当前价值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价值教育的内容首先应该遵循双向原则,在多元社会中,追逐个体成就的动机越来越强烈,个人的志向成为现代人追求成功的动力,相比之下,关心他人的成长和维护社会的和谐对个体而言不受到重视。价值教育内容应该遵循价值人性化原则,就是说在价值教育中淡化价值的物性意义,更多地重视价值的精神内涵。其次,价值教育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外,在价值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还应该包括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西方文化中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等观念。
2.价值观的灌输:通过课程、课外活动、教师进行价值引导。
西方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价值教育的良好成果对我国价值教育有很大的启发。在开展课程新一轮改革中,明确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贯穿于学科教育之中。教师要挖掘有助于进行价值教育的素材,并在课堂教学与活动中阐明道理和经验,不断增强学生对于价值的敏感度。例如,制定班级道德纪律,教师可以通过班级讨论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参与班级纪律的制定,使学生了解纪律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讨论违反纪律的后果。教授不同课程的教师可以进行不同价值方面的引导,如社科教师可以探讨社会公正问题,理科教师可以强调科学研究中精确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文科课程更富于道德意义。
3.隐性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
长久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通过课堂上的直接传授,而忽略了隐性课程的影响。那么什么是隐性课程?学校的校风、校园道德文化、班级的气氛、学习方式、学校里的人际关系等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方向。学校应该创造正面的校园道德文化,发展美德的整体环境。“教育者可以根据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发,去唤醒隐藏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学生德育素质发展的隐性因素,使之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德育素质发展影响的教育资源。”[7]
4.学校、家庭与社区的通力合作。
家庭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决定着人的价值观的原始取向。社会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不容忽视,广告、媒体、影视、网络等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家校社三者之前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加强沟通与支持。具体方法:学校应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与学校订立明确的道德协定,给孩子灌输优良的品格教育和付诸品格期望;家长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定期聚会或开讨论会,成立家校联席会议。我国价值教育要切实注重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合力的作用,建立起家庭价值教育、学校价值教育、社会价值教育的立体网络。
四、结语
价值教育的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为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作用。借鉴和思考西方价值教育成功经验并立足于我国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生活,对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构建和谐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ill Robb.What is values education[J].The Journal of Values Education,1998.1.
[2]Wolfgang Brezika.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Roger H M,Cheng.Value education for citizens in the new century.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6.
[4]Jo Cairns&Denis Lawton&Roy Cardner.Value,Culture and Education.Kogan Page Limited,2001.
[5]王逢贤.价值教育及其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6]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7]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