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党员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党员群体成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不容忽视的群体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这一群体的特点以及目前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发挥研究生党员主体作用、探索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方法、动态设置研究生党组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推进党务工作人员专职化、加强网络建设等措施,以期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23-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截止2013年4月2日,我国经主管机关审批和复核的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854个,其中,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从最初个别的探索到如今186个,超过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数的20%,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中外合作办学中,面对中外不同的教育理念,经历中外不同的文化环境、政治环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能否培养和坚定研究生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成为事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重大课题。因而在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中,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加强研究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达成社会主义办学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党员群体特征
习近平同志在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1]当前,随着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党员群体已成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不容忽视的群体之一。這一群体既是研究生,又身处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因而结合了两者的双重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思想方面,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生群体不仅像中外合作办学的其他受教育群体一样广泛的、直接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且,与本科生相比,他们的思想更为成熟和老练,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思考更加深入,产生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随着研究生求学历程呈现先工作后入学的趋势,研究生的社会阅历不断丰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进一步导致了研究生思想的多元化,这对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的党建工作产生了一定冲击。
2.心理方面,自我意识强化,集体观念相对较弱。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生群体不仅同绝大多数研究生一样,已进入身心发展的成熟期,整体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更加注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而且,与一般高校的研究生相比,中外合作办学出国交流机会多、时间长,在远离母校和组织的异国他乡,即使生活上有困难,也很难向组织反映,造成党组织难以及时把握其思想状况。而国内国外分散的教育模式也不利于党建活动的定期开展。班集体、党组织的影响力比本科阶段大为减弱,给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党建工作增加了难度。
3.学习方面,注重专业和语言,忽视政治理论。主观上,相比本科阶段,研究生党员总数大。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大多通过本科推免或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录新生,研究生素质相对较高,党员比例也符合上述特点。由于入党意愿的多元化,“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现象时有发生,研究生党员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度不高;客观上,研究生学制短,任务多,精力有限。研究生教育学制多为2~3年,期间除了专业学习,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开展科研工作,无论是在实验室内钻研、在实验室外调研,或是在图书馆阅读大量文献及论文写作,都消耗了研究生们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生来说,在上述学业压力之外,还另有一项语言学习的重任。除了英语的相关要求,随着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国家越来越广,其中不乏德、法、西、意等非英语国家,囿于目前我国课内外学习和掌握第二门外语的情况尚不普遍,因此招收的不少新生并不具备外方合作国的语言基础。要想在短期内(多为1~2年)语言达标从而顺利出国,必须花费相当的时间精力攻克语言关,从而消耗了研究生党员政治学习的热情。
二、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中研究生党员群体的特殊性使该群体应当成为研究高校党建工作的维度之一,透过这一特殊群体观察党建工作的现状,不难发现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党组织凝聚力有待增强。首先,由于中外合作办学两国教学多时空的特殊性,在研究生党员出国学习期间,国内党组织及时的联系、教育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尽管党组织主观上不愿放弃对出国党员的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远程工作效果并不理想,表现在出国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方面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党组织和党员沟通渠道不畅等方面。而党组织活动的开展也多为“根据上级党组织的管理任务,结合本单位实际统一部署安排,未能根据出国学生党员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开展针对性教育”[2]。其次,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一般根据年级和专业划分,然而随着专业学习和科研的不断深入,研究生之间往往打破年级限制,也不拘于同一个专业,而是以实验室或课题组为纽带。此时党支部的成员不再是其日常学习生活中密切接触的群体,党建活动也无法保证切实回应党员们的实际需求,给党建工作的推进带来了一定困难,比如支部活动或临时紧急会议,有的党员难以参加;有的党员要经党组织多次动员方能勉强参加;有的党员虽然参加,但主动性不高,没有从思想上参与到组织生活中。
2.部分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待丰富。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生接受中外双方教师的指导,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宽阔,渴望接触新生事物。与此相比,尽管学习型、创新型党支部建设项目一直在开展,但真正富于针对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党建工作内容和形式仍然欠缺,有些党支部为了避免陷入“组织生活泛娱乐化”的泥淖,保守地沿用传统的讲座、座谈、经验交流等形式开展枯燥单调的政治理论学习,无形中拉大了党员对于组织生活的心理距离;有些支部日常组织生活不积极、不规律,甚至仅在党中央为各级党组织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时才安排相应的活动,不利于研究生党员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系统理解和深入把握。特别是对比中外合作办学课堂上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沉闷的组织生活难以回应研究生党员的个性特征和现实关注点,从而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3.部分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党建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从目前来看,非独立法人的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多设有基层党组织。但是,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等性,为了满足外方对学生管理日常事务性工作的需要,语言能力往往成为挑选研究生工作人员的一大标准,而对研究生党建工作本身所需的政治素养和理论功底关注不多,导致党务工作人员在党建工作中威信和感染力相对不足,难以推动研究生党支部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同时由于机构体量相对较小,事务多编制少,工作人员通常身兼数职,难以全身心地、系统地思考并带领研究生开展党建工作。
三、加强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对策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面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提出加强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对策。
1.发挥研究生党员主体作用,动员多方力量推进党建实效。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是研究生党建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中,党员有成长成才、报效社会的渴望,要把这种内在动力和党的宗旨、任务、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党员有出国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望,要把这种内在动力和富有针对性的组织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贴近研究生党员学术发展、语言学习、国外生活、未来规划等现实需求的活动,激发研究生党员在党建工作中的主体意识,在党员与党组织的良性互动中,实现政治觉悟和学业发展的共同提升。同时,教育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制度是中外合作办学必然面对的现实,党建工作者应当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一同服务于研究生培养和党建工作实效。要突出合作办学特色,如依托党组织搭建多种平台促进外籍留学生与中方研究生的交流融合,邀请外籍留学生介绍本国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不但可以增进双方感情,而且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党员也是难得的学术道德教育经历。
2.探索出国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新方法。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未来中外合作办学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多模式的发展,出国研究生党员的数量也将持续增加,在部分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中,出国党员人数甚至多于国内党员,因而必须重视出国研究生党员的党建工作。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出国研究生党支部或党小组,选举政治上较为成熟的出国研究生党员担任书记或组长,为党组织及时了解派出研究生党员的思想动态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可行的预备党员考察转正制度、党费缴纳制度、党员汇报制度等,为党组织规范有序的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要抓好行前教育,通过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强化党员身份意识;要利用网络平台,及时通报国内党组织工作动态,因地制宜地安排组织生活,与派出研究生党员保持经常性沟通,加强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3]
3.动态设置研究生党组织,增强组织活力。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研究生党支部。一般而言,低年级以年级和专业划分,高年级时则把支部建到实验室或课题组,以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在学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做科学研究和学风建设的带头人,实现党建和学业的传帮带。也可以保持党组织的稳定性,不改变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原则,而是充分发挥实验室、课题组的纽带作用,鼓励同一实验室不同党支部的研究生党员带动支部与支部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一定的规模效应既能够启迪更多智慧的火花,又能够开展形式更为多样的活动。另外,要发扬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党员开放性的特点,加强与其他研究生组织的合作,通过联合举办相关主题活动,活跃党支部组织生活氛围,为研究生党建工作注入新动力。
4.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加强党员教育是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在教育的内容上,党性教育是核心,其中党员意识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党史教育和党章教育缺一不可。在教育的形式上,要转变传统沉闷的组织生活开展方式,借鉴中外合作办学的课堂教学经验,灵活采用体验、分享、引导、互动等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通过参观、实践、拍摄纪录片等途径,全面调动研究生党员的参与热情,变“要我学”、“要我做”为“我要学”、“我要做”。
5.推进党务工作人员专职化。业务娴熟、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在党建工作的成功推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类人员的不足是造成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格局难以提升的重要因素。因而要充分运用中方合作高校成熟而丰富的组织资源,适时配备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专职党建工作人员,以促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系统思考适合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党建工作模式和方法,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建设强有力的研究生党员干部队伍和富于凝聚力的基层研究生党组织。[4]
6.加强网络建设,健全沟通平台。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有效延伸了传统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教育、管理和服务领域。网络是研究生党员极其熟悉的沟通和学习平台,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党员思想多元化的特点,片面要求统一思想往往收效甚微,而依托网站、微博、SNS社区和即时通讯工具(QQ、飞信等)搭建网络互动平台,不避矛盾,善于答疑,将研究生党建工作与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深入贴近研究生生活、思想动态,能够有效开展富于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尤其在海外党建工作中,网络平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网络建设开展一系列网络党务举措,如党务会议网络视频模式、党务学习红色博客模式、思想汇报红色邮箱模式、支部会议QQ群模式等,不仅有效解决了海外学生党员及时顺利地思想汇报、发展入党、期满转正的难题,也切实加强了海外学生党员参加党务活动的规范性、定期性和严肃性。[5]
参考文献:
[1]第19次全国高校党建会情况概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12-14.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45/201109/124917.html.
[2]瞿欢欢.关于提高高校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0,(6).
[3]汤力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高校出国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6).
[4]李昕,陆居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研究生党建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5]郭强,孙秀成.信息化视阈下海外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与创新模式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9).
作者简介:宗琛(1985-),女,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