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观调查研究

2013-04-29 09:55张晓琳林节
2013年6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

张晓琳 林节

摘要:目前高职学院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创业是解决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市高职院校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女大学生创业认识的现状和主要特点,提出高职院校如何针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的建议。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观;创业指导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学生人数攀升,其中女毕业生比例也持续增加,就业形势较严峻。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699万人,是建国64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而统计显示,今年面向毕业生的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大概下降15%。其中,在同等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只有男大学生的87.7%,女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也比男大学生低近9%。受自身素质,社会、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通过创业解决就业压力的女大学生面临一定的困难,但这不失为一条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路。本研究将通过调查了解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创业认识和创业经历,为有针对性的提出创业指导措施,真实解决女大学生创业困难提供事实依据。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扬州市高职院校在校女大学生,调查采用的主要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样本选取是采用方便抽样技术,对愿意配合的女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5%。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在校女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现状进行了调查。第一部分调查内容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调查内容为创业认识,第三部分调查内容为创业准备。

三、调查分析

(一)女大学生创业意向

在被调查对象中,81%的人认为创业是实现理想的一个途径,44%的人认为创业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81%的人认为创业要理性。有50%的人对创业比较有兴趣。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认可创业是就业选择的途径,有基本的创业愿望,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女大学生会直接选择就业即创业,说明大多数人对创业的前景还存在忧虑,有创业的需求但还没有坚决的创业决心和信念。总的来说,女大学生创业潜力还比较大,但由于对自身素质和资源的担忧等因素,女大学生创业的热情没有被完全激发,如何挖掘女大学生创业市场,需要高职院校从创业教育的角度进行思考。

(二)女大学生创业决策原因

在被调查对象中,38%的人选择由于就业压力大,15%的人选择成功女性创业事例的影响,38%的人选择家庭和学校的支持。调查数据显示,整体就业环境的压力,促使现代女大学生会考虑创业途径。同时,学校的引导也是促使部分女学生进行创业决策的推动力,说明学校能否进行创业指导、提供创业平台、开展创业培训,甚至从最基础的开展女企业家创业讲座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决策有较大的影响。

(三)女大学生创业素质认识

在被调查对象中,56%的人认为女性创业需要具备强烈的挑战精神,93%的人认为女性创业需要拥有出色的沟通及交际能力,75%的人认为较好的专业知识是创业必备,68%的人认可管理及领导艺术,94%的人认为女性创业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87%的人选择需有较好的市场认识水平。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能认识到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社会资源是创业素质的基本构成,但对自身是否具备这样的素质并不十分清楚,说明学生的大多数认识是自己积累和学习的,并没有真正接受过关于创业的能力测评和训练,所以显得创业信心不充分。

(四)女大学生创业优势认识

在被调查对象中,94%的人认为女大学生的创业优势是年轻有活力、用于拼搏、细腻、精算、善于沟通。86%的人认为女大学生的拥有学习能力较强的优势。54%的人认为女大学生专业素质较高。总的来说,女大学生整体上还是认可自己的性别优势的,但优势如何转化为创业的动力,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并通过各种课堂内外的创业活动进行强化,才能真正为女大学生创业所用。

(五)女大学生创业阻力

在被调查对象中,73%的人认为创业环境一般,22%的人认为创业环境较差,5%的人认为创业环境较好。75%的人认为创业阻力主要来自于缺乏资源,44%的人认为创业阻力为个人心理作用,31%的人认为创业阻力来自社会舆论,13%的人认为创业阻力来自家庭。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整体的创业支持环境在改善,但在扬州高校,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政策、项目孵化平台还较少,使得有些女学生有想法但无法实施。另外女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比较传统,希望稳定,不愿意过早担负事业压力这些心理想法使得创业无法在女大学生中推广,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声下,高职院校就需要从转变就业观念、争取创业政策和基地等角度来克服女大学生创业阻力。

(六)女大学生创业准备

在被调查对象中,44%的人选修过创业课程,37%的人听取过创业成功人士报告,25%的人参加过创业技能培训,25%的人参加过创业计划大赛。但从自身的兼职经历上来说,87%的人有过除家教以外的兼职实践。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女大学生都是通过自己参加校外实践来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而通过学校途径谋求创业知识和培养创业技能的比例很低,说明目前高职院校针对女大学生开展的创业活动较少,还不能满足大多数同学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等,少数女学生不愿参与到以男生为主的创业活动中,导致在校获得的创业训练相对较少。

(七)女大学生创业可能性

在被调查对象中,6.25%的人认为今后创业可能性为0,43.75%的人认为创业的可能性在25%以下,31.25%的人认为创业的可能性在25%到50%之间,12.5%的人认为创业可能性在50%到75%之间,6.25%的人认为创业可能性在75%以上。由此可见,不到15%的女大学生今后创业的可能性高于50%,说明大多数女大学生有创业想法,但真正付诸行动的人仍占少数。

(八)女大学生创业可能性与创业准备关系

那创业可能性与创业准备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以被调查者今后创业可能性比例作为因变量,以被调查者创业准备中的参加创业活动的次数作为解释变量,因变量和自变量均为数值变量。

本文将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式形式为:

y=β0+β1x+ξ

其中,系数β1表示解释变量对创业可能性y的影响,其值等于y的变化值,正的系数表示有利于女大学生创业可能性的提高,负的系数表示相反的影响。ξ代表随机干扰项。

本文使用EXCEL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1。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校参加创业活动的经历对女大学生创业可能性的影响是显著的,系数为正值,说明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条件下,参加创业活动的经历越丰富,今后创业的可能性越大。总体来说,女学生参加创业活动(包括兼职)的机会不多,导致有些女学生有兴趣,但并没有有效的渠道进行创业实践。

四、调查结论

综合上述调查分析的内容,可以总结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创业观呈现以下的特点:

1、 创业意识逐步提高

相比过去几届的学生,对创业感兴趣、有过创业打算的女大学生的比例有所提高。近两年就读的女大学生已经逐步在转变就业观念,不再是传统的要求就业就要稳定工作、“白领”工作,而是正视创业途径,把它看做实现理想的一条通道。

2、 创业分析能力增强

女大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创业内外部环境因素,认识到宏观上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制定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微观上相比男性,女性创业有独特的优势,并且也能意识具备强烈挑战精神、良好专业素质、出色沟通及交际能力和拥有一定管理能力与社会关系的女性创业更易成功。

3、创业实践相对滞后

虽然部分女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是从创业准备上来说,较少有学生对成功女性创业企业进行过调查,参加过的创业活动仅限于听讲座,几乎没有学生参加过创业计划大赛。除了上课之外的兼职经历也不丰富,导致创业行动明显滞后于创业意识,所有真正能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女大学生凤毛麟角。

五、高职院校针对女大学生创业指导启示

由于学校的支持是女大学生进行创业决策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真正促成部分女大学生将创业付诸行动,必须建立有效的专门的创业指导体系。

1、 分阶段提升创业素质

对低年级的女大学生可以进行创业能力测试,让女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潜质。通过创业通识课程的讲授,加强对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该具备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抗压能力的训练,让有创业兴趣的学生产生企业想法。对高年级的女大学生可以开设创业专业课程,如创业营销、创业电子商务、创业财务等,并围绕课程开设有关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综合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她们的动手能力。同时鼓励表现优秀的同学积极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展示自己。

2、 搭建平台推动创业实践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如成立创业协会、举办创业论坛、暑期创业调查等,鼓励女大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上的创业活动。另外要强化创业实习,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女大学生校园创业。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女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创业咨询和就业指导。(作者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雷波,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浅析,出国与就业,2010年8月。

[2]王丽芹,促进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年6月第3期。

[3]周游,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9月第3期。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
新时期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
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
韩剧传递的婚恋观及其对女大学生影响的伦理思考
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女大学生的“厌学”现象研究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