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犹太人为何而来?

2013-04-29 00:44潘光汪舒明
世界知识 2013年6期
关键词:犹太风险投资犹太人

潘光?汪舒明

迅速发展、日益国际化的中国向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全球犹太人敞开了机遇之门,而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越来越多的犹太人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潜力,积极参与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开创了新的成功之路,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同时,他们在中国的社团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

“这里有比女朋友更吸引人的东西”

上海犹太社团主席毛瑞斯·奥哈纳在中国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来自摩洛哥最古老的塞法迪犹太家族之一奥哈纳家族,是法国公民,长期在法国经营纺织品贸易,并与一些中国公司建立起了合作关系。他第一次来中国是为了一笔小生意,原本只打算逗留几天,但一到中国就发现这里有巨大的商机,于是在上海一呆就是几个月。他太太有点放心不下,半开玩笑地问他:“你在上海是不是有女朋友了?”他笑答:“这里有比女朋友更吸引人的东西——商机。”此后,他与中国的生意越做越大。1999年,在他的动员下,他们全家来到上海定居,并斥资5000万买下一栋办公楼,创办了龙飞公司。现在,他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主要是向欧美出口中国制造的各类商品。他的供货和生产基地主要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但近年来那里的成本上升很快,于是他开始将供货和生产基地向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安徽等地转移。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他向灾区捐献了一座学校,并打算将部分业务转到灾区,帮助解决那里的就业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他收到的定单急剧减少,但同时运费随着油价的下跌而下降了。他充满信心地说,只要善于应对危机,及时抓住机遇,在中国的生意还可以进一步发展。

根据毛瑞斯的介绍,现在上海地区犹太人从事的主要商业活动就是转口贸易,总额一年可达20~30亿美元。此外,有一部分犹太人在电子行业、高科技产业和房地产业经营,还出现了一些犹太人开办的小型咨询公司或律师事务所。同时,医疗卫生方面也有许多犹太人参与的合作项目。但是,犹太人的犹太身份并不能轻易辨识,因为许多人往往强调自己的国籍,而不愿突出自己的犹太身份。比较而言,以色列公司和个人在华投资、创业的情况更易追踪,因为其往往将自己定位为犹太企业或犹太人。因此,笔者对以色列公司和个人在华创业情况做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这或许更能反映出犹太人在当今中国创业活动的概貌和影响。

多数在华犹太人“满意”自己的工作

在中以建交以前,两国已经在军工和高科技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1992年中以建交为大批以色列企业和个人来华拓展业务打开了大门,而中国的入世和迅速发展更推动了这股热潮。由于中以两国在经济技术方面具有巨大的互补性,以色列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天地。以滴灌、育种、温室种植等为主的农业技术,是以色列较早在中国舞台展示其独特优势的领域。现在,以色列已经在中国开办了许多家示范农场,展示以色列在蔬菜花卉种植、奶牛饲养及挤奶以及干旱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以色列的温室技术、灌溉设备、肥料和种子也已在中国广泛应用。在IT、医疗仪器、航运、钻石等领域,以色列公司也成功打入中国市场并占有了可观的份额。IT产业是以色列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在以色列对华出口中几乎占了半壁江山。以色列航运业进军中国的标兵是以星综合航运有限公司,起初它在中国主要从事集装箱运输,后来得益于远东地区、尤其是中国集装箱运输的迅猛增长,渐渐发展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之一,并开辟出近百条海运航线。

近年来,以色列风险投资公司在华的频繁活动引人注目。2002年8月底,以色列Giza风险基金创立人、主席兼CEO霍尔兹曼亲自到上海考察,揭开了以色列进军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序幕。2004年4月,一批以色列风险投资家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2004年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当年6月,以色列风险投资协会在上海召开研讨会,以色列副总理兼工贸部长(后担任总理)奥尔默特亲临致辞,大大促进了以色列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当年底,以色列Infinity-IDB中国公司在华成立第一家风险投资基金。2005年,中国—以色列风险投资基金成立,主要面向中国中小企业。2006年,上海科技投资公司与以色列CHF公司成立全国首家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公司——巨龙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中以双方投资1000万美元,基金总量可达1亿美元,主要投向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的高增长科技企业。

根据以色列在华使领馆提供的信息,以色列在华企业主要位于东部沿海的大城市,80%以上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总体来看,以色列企业在华业务主要还是提供服务和产品,在技术合作、联合研发等方面还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潜力。以色列企业比较重视将在华所获的利润用来支持中国的公益事业。

有意思的是,现在许多年轻的犹太人已将中国视为机遇之地,尤其在以色列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国对他们更具吸引力。以色列人艾里克博士曾在剑桥大学工作,2004年来中国寻找教职,最终被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聘为教授。以色列人丹·本-卡南在黑龙江大学任教,成了改革开放后定居哈市的第一个犹太人。来华犹太人在职业上也出现了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来华犹太人主要是工商业者,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来华犹太人担任部门经理、项目经理等中层管理者。随着中国东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良好专业素养和国际交往经验的犹太人将在中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在笔者收回的上海犹太人情况调查反馈表中,绝大多数在沪犹太人对自己的工作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只有个别人表示“一般”。

需要指出,犹太人在中国的经济、商业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如个别企业和个别人在创新性经营活动中存在违法和投机现象,安利公司就曾在华开展大规模的传销活动,后在中国有关方面明令禁止后停止。同时,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缺陷,也是犹太人经营的高科技企业和犹太人才来华创业或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的一个障碍。

他们怎么看中国

目前中国境内犹太社团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组织教育、宗教、文化和社会活动,维系犹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俗,并努力构建适应犹太社团日常生活需求的设施和氛围。

许多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而来华犹太人亲眼目睹中国的变化、感受真实的中国后,对中国通常有更客观的认识,往往存有好感。以前以色列人都要求孩子学习法语、德语等外语,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学习中文。在上海,毛瑞斯的两个女儿曾在复旦大学进修中文,他的夫人则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正努力学习中国的茶道、中医和按摩。从收回的在华犹太人情况调查表中,笔者还发现不少在华犹太人对长城等中国名胜古迹特别钟爱,北京的正统派犹太人还曾在长城举行安息日活动。在收回的上海犹太人的反馈表中,约3/4的人说自己有一个以上的中国好朋友,有的还娶了中国妻子。关于对中国的印象,绝大多数在华犹太人表示肯定。在要求他们罗列的5~6个描述对中国印象的词中,较常出现的是“友好”、“安全”、“悠久的文化”、“变化”等。

当然,在华犹太人在反馈表中也提到了中国大城市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首先是污染问题(主要包括空气、噪音),其次是交通问题(包括司机的素质、雨天打不到出租车、交通拥挤等)和市民素质问题(包括随地吐痰、不遵守交通规则、乱挂衣服、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等),还有就是缺乏适应外国人需求的娱乐活动、医疗保险问题和看病难、英语公共信息不足、乞丐破坏市容等。

阅读链接:

《30余年间全球犹太人来华新热潮》

——《世界知识》2012年22期

《在华犹太人如今有几多?》

——《世界知识》2013年3期

猜你喜欢
犹太风险投资犹太人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自尊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阿莱雅维的《犹太女》
一类分数阶房地产风险投资系统的混沌同步
浅析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浅析风险投资阶段性
英国社会是如何对待犹太人的(1066-1656年)
犹太人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