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国际事件传播的丛林法则

2013-04-29 00:44刘笑盈康秋洁
世界知识 2013年6期
关键词:博客战争信息

刘笑盈 康秋洁

Internet,正式译名为因特网,因其连通全球的广泛接入性特征又称国际互联网,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简称为“互联网”。互联网的实质,就是通过虚拟的相互连接将位于不同地方的计算机形成集合网络,并由此将源于不同计算机的信息汇合到系统架构中。或者简单地说,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就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21世纪初叶,全球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刚刚超过3.6亿,而截至2012年,这个数字已经增至将近25亿。

互联网具有与生俱来的媒介性质,必然在信息传播领域崭露头角。1998年,联合国便正式将互联网确认为具有世界性信息传播功能的大众媒介,并且赋予其“第四媒体”的名号。正如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全新媒介,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内容,而且通过改变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进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互联网在促进国际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力,也在逐步影响着人们看待国际事件的视角、视域和理解,其在国际事件的发生、衍进和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初登国际传播舞台:从9.11事件到伊拉克战争

发生在2001年的9.11事件,可以说是互联网迅速成长为媒体的里程碑式标志。纽约世贸大厦遇袭的数分钟内,美国各大新闻网站的点击率就开始迅猛上涨,包括CNN、MSNBC、YAHOO、ABC、FOX在内的很多网站因为流量激增而产生登陆缓慢甚至暂时瘫痪的情况。CNN网站表示,在事件发生的一小时内,该网站的访问量已经突破了900万,创下网络浏览的最高纪录。英国媒体BBC以及YAHOO的新闻网站,也在短时间内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相关调查显示,事件发生一周内,全美每天上网查询新闻信息的网民有1亿1700万人次。CNN网站的日均访问量达460万人次,而FOXNEWS网站的访问量则增加了437%,高居各大新闻网站之首。就连平日里鲜有问津的美国政府机构网站,也在这段时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大量关注。传统媒体尚未能够及时做出报道的时候,互联网已经将有关信息发往世界各地。在电话通讯不畅、传统媒体有限的情况下,互联网迅速成为建立沟通、实现传播的主要方式,普通市民作为目击者、评论者,参与到信息传播的全过程中。9.11事件促使人们更加倚重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参与传播的重要渠道。同时,互联网对于国际事件的传播报道以9.11事件为始而一鸣惊人。

两年之后的2003年,伊拉克战争进一步确立了互联网在国际事件传播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都与传播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越战被称为“广播战”,阿富汗战争被称为“电视直播大战”,而伊拉克战争则被称为“互联网大战”。伊战前后,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铺天盖地,不仅包括CNN、NBC等主流新闻媒体的网站,更有无数未经专业修饰的个人网站参与其中。同时,互联网报道方式的多样性也发挥到极致,文字、评论、图片、视频和数字影像等,彼此链接、应有尽有。研究表明,战争爆发前几天,有大约26%的美国人通过上网来了解美伊之间是否会爆发战争,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3月20日战争爆发后几天内,网上新闻的读者人数激增,每天上网浏览新闻的用户超过了33%,明显超过平时。在这段时期内,56%的美国网民登陆无以计数的伊战报道专题网站去浏览新闻报道、综合信息和有关评论,每七个互联网用户中就有一人(14%)因为想了解战事新闻而延长了上网时间。尽管这一时期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仍是电视等传统媒体,但是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信息的人数在伊战期间冲刺到了新的纪录,远高于9.11事件。

博客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作为网络日志的博客,也是在9.11事件后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2002年,由于许多网站开始进军博客而被美国媒体称之为“博客之年”。在伊拉克战争中,由于美国邀请了500多名各国记者编入美国军队而进行“嵌入式”采访,信息开始被政府控制,舆论一致十分明显,此时,这一刚刚出现的新生事物开始大展拳脚。战争中开设博客的有三种人,一是不满信息控制、试图揭示真相的新闻记者,二是直接参与战争的美国士兵,三是交战各方的普通人。可以说,战争中的博客在揭露真相、引导舆论、抒发情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03年3月20日,美国“福布斯”评选了最受欢迎的五个伊拉克战争的网络博客,其中排名第二的就是一个从事独立报道的战地记者的博客,开辟了与美国主流媒体不一样的视角。又如2004年著名的美军虐囚事件,也是由美军士兵的博客传递出来的。再如一位生活在伊拉克的年轻作家、网名为“河湾”的“巴格达女孩博客”,因为内容丰富而引人关注,其博客的内容还被拍成了记录片。战争也推动了博客本身的发展,2003年美国的博客数量不过10万,2005年,这一数量已经超过了800万,访问量超过了5000万。

凸显国际媒体功能:从伦敦地铁爆炸案到“阿拉伯之春”

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作为媒体的功能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极度重视时效和现场的国际事件报道中。2005年的伦敦地铁爆炸案之前,由于可以通过移动网络接收来自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新闻信息,手机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系统中的一环,这一事件促使手机第一次进入了主动采集、发布信息的媒体序列。当爆炸发生时,传统媒体还未及回神,第一张发自现场的手机照片已经通过互联网传遍全球。亲历事件的亚当·斯塔西在混乱中举起手机抓拍身边正在发生的一切,随即将照片发给了运营博客网站的朋友。亚当发来的这些图片以及简短描述,渐次将伦敦地铁爆炸的现场以“即时直播”的形式呈现出来,迅速成为点击率最高的网站内容。其中一张照片——直面镜头的一名男子用手绢捂着嘴,身后是从火光烟尘四起的车厢涌出的人群,很快登上世界各大媒体的新闻头条。BBC新闻网站当天收到网民提供的约1000张照片和20段录像,其中很多被立即采用。随后几天内,来自网络的图片和信息,频频出现在包括美联社、BBC、《卫报》等在内的各大媒体报道中。可以说,伦敦地铁爆炸案是一次由“公民记者”和网络媒体主导的国际事件传播报道,传统媒体反过来成为网络媒体的资源汇集、信息整合者,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手机也由此获称为“第五媒体”。

几年之后的2010年底到2011年春,在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地区政治变革中,互联网所扮演的角色开始进一步多样化,远未局限在事件的传播报道上。这些阿拉伯国家本身的互联网普及程度其实并不太高,但其主要使用者都是以中青年为主的社会活跃群体,也是“阿拉伯之春”的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这场变革前后持续达数月之久,互联网对整个事件的影响贯穿始终,既有起始之初的联络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传播扩散,也有持续推进的影响反馈。最早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经过社交网站的传播迅速引起国内民众的普遍不满,进而联络组织形成反对力量。随后,示威者与军警部队的冲突流血场面都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多媒体形式发布传播。这些信息又进一步通过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站的交流互动迅速引起更多的关注,从而引发更大规模的骚乱。在国内动乱升级的同时,互联网也将来自世界的舆论影响反馈到当地,尤其是西方国家政府的干预和谴责,使得原本复杂的局势愈发犹如脱缰野马。内部冲突升级,外部压力骤增,所有这些经过网络的反复推动、传播就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导致震荡从一地一国逐步蔓延到其他国家地区。在这场持续了两年多的国际事件中,由于包括推特、脸谱和YouTube在内的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形式的参与介入,这次变革又被称为一场“互联网革命”。我们甚至可以说,“阿拉伯之春”是一场由互联网发起、推动、传播的国际事件。

鸟叔骑马舞的启示

“阿拉伯之春”的余波至今犹在,及至2011年包括“占领华尔街”等在内的一系列事件中,都可见互联网对国际事件的影响。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对网络媒体、新媒体的深入讨论——互联网对国际事件的影响究竟利弊何在?前路何往?

互联网影响国际事件的积极之处在于:其一,成本降低、范围扩大。连通全球的信息网络可以极大地降低信息交流的费用,信息采集和传播的成本都得以降低。同时,信息的传播打破时空限制,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实时共享”。其二,信息增加、透明度高。互联网络把国际间的新闻信息交流和多种服务融会交织在一个平台之上,使得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都大大丰富,也使得信息发布的透明度大大增加。其三,互动性、反馈性增强。传统的受众转变为网络用户,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通过主动发布、主动选择、互动回馈参与国际传播活动,并由此催生了以公众参与为主的“公民新闻运动”。

从反面来看,互联网对国际事件的影响也有不少弊端:首先,易变性增强,应对难度大。互联网传播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开放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转载自己关注的信息和相关评论,这也为引导、操纵国际舆论提供了可能性,进而能够推动、导向国际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转变,从而致使应对的难度加大。第二,传统媒体受到冲击,国家在国际传播方面的控制受到了削弱。第三,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垄断,加剧国际传播秩序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在互联网的技术和资源方面都占有绝对的垄断优势,尤其是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互联网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美国还独揽国际互联网的域名和地址的实际运营。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质疑美国对互联网的控制权,认为国际性资源应由全球共同监控,并呼吁由联合国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相关事宜。然而,此事至今仍未有进展。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对国际事件的影响有一个逐步确立、渐次加强的过程。现实是,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的传播格局,形成新的“丛林法则”。有人说,当前是一个没有核心读者的时代,传播媒体正在经历着困难时刻,但是受众并没有消失,就如YouTube上韩国鸟叔的骑马舞视频,几个月间就超过了12亿人次的点击量,创造了人类传播史上的奇迹。当前的传播革命,不仅在于信息接受方式的改变,更在于信息传递者和接受者的思维方式及社会形态的根本改变。这种改变也必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今后的国际事件,包括其发生、发展、演变和处理的全过程,甚至成为事件本身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博客战争信息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订阅信息
博客天下
展会信息
博客相册
战争
博客相册
我为博客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