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禾
在法国,从来没有一座建筑可以像巴黎圣母院这样受到世人瞩目和历史垂青,它曾见证了法国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近千年巴黎宗教和世俗生活的亲历者。今年3月23日,巴黎圣母院迎来了它的850岁生日,为此从去年12月12日至今年12月11日,圣母院将举行为期一年的庆典活动,也开始了其新一轮的翻修工程。
一座饱经沧桑的古老建筑,何以能够保存至今,成为法国最受欢迎的古迹?它又经历了怎样的风云变幻?
历时180年的大工程
巴黎圣母院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的斯德岛上,那里是古老巴黎城市的发源地。圣母院的前身是圣史蒂芬大教堂,10世纪时已经成为巴黎乃至法国的宗教中心。随着商业的发展,巴黎人口激增,原有的教堂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而且教堂也已陈旧。同时,商业发展令城市变得繁荣,也带来了竞争,各大城市争相修建更为辉煌壮丽的大教堂,将资金投入新式风格的建筑中。巴黎也不例外。1160年,出身伐木工人之家的莫里斯·德·苏利担任巴黎主教,任职长达36年。他决定在巴黎修建一座奇美的哥特式教堂,于是就有了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规划。1163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圣母院奠基。1189年,高圣坛建成并开始举行奉献仪式,唱诗班席、西立面和中堂于1240年先后竣工。直到1354年,巴黎圣母院最后才完成原定的设计方案。
中世纪教堂的修筑资金主要来源于民众的捐献和当地教会的拨款,但也不乏统治者给予财务支持。法国国王路易七世曾于1180年给巴黎圣母院捐款,教堂东北角小门“红门”上屈膝跪着的皇室人像就被认为是路易七世与他的皇后。基于此,有说法认为路易七世也参与了圣母院的奠基仪式。圣母院的修建凝结了建筑师与石匠、铁匠、细木工、雕刻师、玻璃工等无数人的辛勤成果,至于最早的一批建筑师如今已无从考证,有明确记载的建筑师主要有让·德·谢尔、皮埃尔·德·蒙特叶、尚·埃维等人。
虽然1354年巴黎圣母院已经竣工,但按照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点,也可以说圣母院并未真正完工。因为哥特式教堂的钟塔之上应该建有尖塔,由于中世纪时难以完成难度过高的尖塔工程,于是巴黎圣母院在建成之后数百年都是没有尖塔的。如今世人看到的中央尖塔,不过是19世纪进行维修时建筑师加上去的。
千年历史见证者
巴黎圣母院还没有竣工时,就已经成为法国宗教、政治和民众生活中重大事件和典礼仪式的表演场所。历史上有24位法国国王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典礼。1238年,路易九世在此举行加冕典礼;1248年,路易九世率领第七次十字军东征埃及,队伍就是从巴黎圣母院出发;1302年,腓力四世在此召开第一次全国三级会议;1430年,英王亨利四世在此加冕;1455年,查理七世在巴黎圣母院为圣女贞德举行平反仪式;1660年,22岁的路易十四与西班牙公主玛丽-泰雷兹在此举行盛大婚礼。
正是由于巴黎圣母院在法国宗教和政治事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象征地位,在18世纪末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期间,这里也成为破坏最严重的地方。1793年,巴黎民众涌入圣母院,将国王廊上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28尊雕像,误认为法国国王雕像将其捣碎,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女神,宗教信仰遭到严重亵渎。1795年至1801年,巴黎圣母院被迫关闭。直到1801年7月,为了取得教会的支持,时任法兰西第一执政的拿破仑与罗马教皇签订协议,承认天主教是“大多数法国人的宗教”。1804年12月,拿破仑选择在象征法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巴黎圣母院举行隆重的加冕礼,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为他涂抹三次膏油后准备给他戴上皇冠时,拿破仑却自行取来皇冠戴上,并亲自为妻子约瑟芬加冕。也许在他心目中,权力并非来自上帝,而是来自人民。
保护圣母院
在法国大革命中遭到破坏的巴黎圣母院,愈发破败不堪。虽然巴黎圣母院在法国社会地位卓然,但它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修缮,在19世纪以前仅有两次较大规模的修缮。1698年,路易十四世曾要求修建凡尔赛宫的建筑师罗伯特·德·科特,对唱诗班席进行改建,以符合当时流行的审美标准。18世纪,万神殿建筑师J.G.苏弗洛在教会要求下,将教堂正面的中央大门门口扩大,以便车辆能够直接进入大厅。直到1831年,一部名叫《巴黎圣母院》的小说的风靡给巴黎圣母院的保护带来新的契机。维克多·雨果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了充满诗意的讴歌和赞美,引发巨大反响,人们希望能恢复这座教堂昔日的风采,于是发起募捐计划。雨果在发表《巴黎圣母院》之前,就曾撰写过关于当代历史建筑保护问题的文章,特别是针对倒卖历史建筑废料的“建筑破坏黑帮”给予了猛烈抨击。
民间对历史遗存的保护行动,引起政府当局的重视,他们开始关注古建筑的现状保护。1840年,法国政府公布了首批受保护的567处建筑,巴黎圣母院就在其中。1844年,巴黎美术学院建筑学教授维奥勒·拉·杜克开始承担巴黎圣母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护工程,共持续22年。如今人们所看到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这一时期重新加以修缮后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在维奥勒·拉·杜克的指导下,从雕像、排水系统、窗户、墙面到大厅穹顶,巴黎圣母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改建,并按照中世纪哥特式的风格,新建了中央尖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奥勒对巴黎圣母院的修缮被当作成功的经典案例,维奥勒也成为遗产修缮和保护领域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不过后来也有学者对巴黎圣母院的这次修缮工程予以质疑。作为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堂应该与市民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但维奥勒只是保留了巴黎圣母院这座单一建筑,拆除了围绕在教堂周围的古老的市民住宅,这就割裂了巴黎圣母院的世俗功能。
由于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发力,作为法国最负盛名的天主教堂,巴黎圣母院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上世纪80年代末,巴黎圣母院外表被清洗一遍,清除了数百年积存的污垢,风化污损的地方得到修复;90年代,为迎接千禧年到来,圣母院的正面墙面和石雕进行了维修;21世纪初,圣母院的北楼钟塔和后半部圆室进行了修复;为迎接850岁生日,圣母院南楼钟塔更换了新钟,大厅里的管风琴也进行了仔细清理。如今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期已经安排到了2020年。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通过立法来保护文化遗产的国家。1887年通过了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规定了保护文物建筑是公共事业,政府应该承担义务。1913年又颁布了新的“保护历史古迹法”,规定列入保护名录的建筑不得拆毁,维修要在国家建筑师的指导下进行。“国家建筑师”制度是法国政府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专门设立的。保护建筑的维修、《马尔罗法》(1962年颁布的历史遗产保护法律)规定的历史保护区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包括新建、维修、拆除等活动,都需要国家建筑师的评估、咨询和同意。除立法外,法国政府每年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维修费,文化部作为历史遗存保护的管理者,每年的财政预算占政府财政预算的1%,其中10%用于历史性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像巴黎圣母院的维修预算都是一年一审批,上不封顶。除了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还有众多社会捐赠,保证了巴黎圣母院能够每年接待人数为1400万的游客和朝圣者。法国人对待历史遗存的态度和做法值得世界其他国家学习。
巴黎圣母院在塞纳河畔屹立了近千年,它本身展现了法国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发展史,也见证了巴黎和法国的历史和发展轨迹。尽管只有一百来年历史的埃菲尔铁塔成为法国新的建筑地标,但是巴黎圣母院在法国人心目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