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永宏 陈红梅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众所周知,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注重词语的积累,因而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词语就很多。教学中,学生只要基本上知道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精确的解释,因为语文本身具有模糊性、含蓄性和弹性。因此,我认为词语教学模糊一些,或许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会更清晰。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联系学情,让词语简单起来
《月光启蒙》中有这样一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其中“混沌”一词学生较难理解。我问道:“听着母亲的歌谣‘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你能联系歌谣的内容谈谈吗?”学生有了短暂的沉默,我微笑着说:“你们现在正处于‘混沌状态呢!”(暗示学生“混沌”就如此时的状态,学生有了切身感受)过了一会儿,学生一个个举手回答,我又不失时机地评价:“你们‘混沌的心也豁然开朗了!”这看似模糊,但根据学生课堂的实际学习情况来教学,让学生对词语心领神会,使较难理解的词语变得简单起来。
二、巧用插图,让词语明朗起来
苏教版教材每一课都配了精美的插图,巧用插图能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词语。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纷纷质疑:文中的“相媚好”“翁媪”是什么意思?我没有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说:“仔细观察插图,你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果然,学生仔细观察后明白了:从门口坐着的两位老人可以看出,“翁媪”就是指老年夫妻;从老两口亲热的样子就可理解“相媚好”了。但随着教学的展开,学生对“无赖”一词的理解却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诗词中的“无赖”是说小儿游手好闲、品行不端。面对学生这样的理解,我没有作过多的评价,也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依旧让他们到课文插图中找答案。学生经过再次仔细观察后,从小儿卧在岸边剥莲蓬的顽皮样子明白了“无赖”的含义。这样,不需要查字典,也不需要教师讲解,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词语的意思就明朗起来了。
三、实验演示,让词语清晰起来
《埃及的金字塔》一课中提到用木橇运大石块的情节,体现了古埃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但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木橇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如果让学生查字典来理解,那么到底什么是木橇,如何省力,学生仍然会感到很模糊。于是,我装了满满一包书,放在课桌上让学生拉,然后在包下放了几根圆柱形塑料管,告诉学生这就相当于一个小木橇,再让他们拉。通过实验,学生既形象地认识了木橇,又切身体会到了木橇的省力,更惊叹于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或许什么是木橇,要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解释,他们仍然感到模糊,但在头脑中对木橇的认识已非常清晰。
四、模型演示,让词语真切起来
还以《埃及的金字塔》为例,文中介绍了金字塔是角锥形的。但学生对“角锥形”没有感性认识,平面的课文插图也不能给学生清晰的印象,学生想象金字塔的外部结构时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于是,课前我动手制作了一个小“金字塔”模型,正方形的底座,每一个面都是三角形。课上,当我出示模型后,学生对金字塔的外观就一目了然了。或许学生还不能用语言准确描述词意,但学生头脑中对“角锥形”已有了清晰的印象,对金字塔的外形已有了真切的认识。
五、创设情境,让词语形象起来
很多时候,词语的意思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我们不妨就模糊一些来教授。还以《月光启蒙》为例,文中有这样一句:“小院里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芳香”,学生都知道是“芬芳的香味”,但在文中如此解释显然不到位。于是,我创设情境:在这美好的月色里,你被母亲搂在怀里,听着母亲深情吟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播放清唱歌谣,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看得出你们都陶醉在母亲芳香的音韵里了,从这音韵的芳香里你品出了什么?短暂的沉默后学生纷纷回答:从母亲的音韵里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感受……虽然没有让学生精确说出“芳香”一词在文中的意思,但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分明已嗅到了这种“芳香”。
六、结合语境,让词语丰满起来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对“厄运”一词的理解,我没有让学生说什么叫“厄运”,而是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谈迁遭遇了什么样的厄运?学生通过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明白了: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50多岁时完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在即将付印前被小偷偷走,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是飞来横祸,这是天大的不幸。至此,“厄运”一词在学生的心中就丰满起来,学生对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有了更深的认识。
七、品读想象,让词语活化起来
《九寨沟》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文章。在描写九寨沟的自然风光时,作者运用了“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清澈见底、色彩斑斓、五彩缤纷、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等词语,来表现九寨沟的瑰丽神奇。我先入情入境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让学生反复品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当学生投入地描述自己眼前出现的具体可感的画面时,词语的意思已经跃然纸上了,语言的意义已在学生的心中活化了,实现了词语与精神的同构。
“水至清则无鱼。”实践证明,模糊一些理解词语,能收到比用清晰的表达、明确的语言等科学手段更优化的教学效果,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