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

2013-04-29 08:54吴海韵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奴仆词语文本

吴海韵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语言积累并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加强了对阅读的教学指导,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文本没有深入对话。而品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在品读中品味文本的语言本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要对文章细细品读,品出文章的真意。但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描写,是朦胧的,无法寻得真意,却又能引发无限的想象,是美的。遇到类似的描写时,我们可以展开联想,朦胧体会,让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本真。例如,在进行课文《月光启蒙》的教学时,文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好吗?读完它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生1:我觉得将故乡的爱幻化成柔美的月光,写得很美。

生2:母亲的歌谣,满载故乡的爱,满载母亲的爱,写得很好。

师:是啊,那我们再来找找文章还有那些类似的描写。

生3: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师:同学们太棒了。那同学们可不可以告诉我是什么让作者写出这些美丽的句子的?

……

通过品读,学生放飞思维,展开了无限的联想,体会到文章的精妙与美丽。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妙,激起了阅读的兴趣。

二、在品读中触摸文本的人物形象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对人物进行描写。这些文章语言精美、简练,描述生动。按道理,这样的文章应该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这样。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单靠自己的能力不能理解文章的精美和韵味,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品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品读,感受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完美刻画。例如,《爱如茉莉》一文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体现了父母之间平淡而感人的真爱。文中作者的父母通过特别的行动,表达了对对方的深深爱意,同时也表达出人间的真爱是无私的、高尚的,也是永恒的。文中有很多句子是相当精彩的,如“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一句看似简单的描写,其实是为下文作铺垫。

师: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文中的妈妈睡觉会挂着微笑?

生1:我觉得是妈妈感觉到了爸爸对她的爱,所以在睡梦中都会露出甜蜜的微笑。

师:嗯,同学们说得有道理,但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出去后,妈妈一点也不像刚睡醒呢,而是很清醒地看着作者呢?

生2:我知道了,因为妈妈早就醒过来了,因为怕吵醒爸爸,所以没有动,妈妈觉得爸爸很爱她,所以悄悄地笑了。

怎样的品读才算是有效的品读呢?我想,正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即阅读不能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深入到文章的内里,读出被表面掩盖的东西。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人物描写的文章时,要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找出人物的灵魂和精神,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

三、在品读中拓展文本的深刻内涵

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的阅读,更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对词语的累积,获得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展开拓展性品读,将语言教学还原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这个特定情境中开阔视野,体会词语的真意。例如,在教学课文《卧薪尝胆》时,我对文中的词语“奴仆”作了拓展性教学。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文中句子: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接着,进行下面的引导。

师:大家能不能告诉我,这里的“奴仆”是什么意思呢?

生1:我觉得是下人的意思,文中写到越王作了夫差的奴仆后,给吴王养马驾车,受尽屈辱。所以,失败、没有地位、没有尊严,还受人侮辱和差遣的人被称为奴仆。

师:嗯,理解得非常好。现在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们对奴仆的认识。

生2:在奴隶社会,有权有势的会买很多奴仆供自己使用。

生3: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很多奴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单纯地就课文讲解词语“奴仆”,而是将“奴仆”一词引入历史、引入生活,让学生在变迁的历史中去感受“奴仆”一词的演化,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完成词语的积累。

总之,对阅读教学而言,品读是最高效的阅读方式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引导学生展开对文章的有效品读,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领悟,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奴仆词语文本
低语的猫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空杯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西夏使军、奴仆、官人、私人问题再探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不要做孩子的上司或奴仆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