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克·库尔毕朱瓦特
丑闻!自民党联邦议会党团主席莱纳·布鲁德勒引发了一场关于“性别歧视”的大讨论,因为他对《明星》杂志女记者说了不雅的言辞,并看了一眼她的胸部。
丑闻!安奈特·沙万的博士论文涉嫌“引用处理不当”,虽然她作为德国教育部长获得了科学界众多代表的肯定,工作成绩优异。
丑闻!联邦总理候选人、德国财政部长佩尔·施泰因布吕克“顺便”赚取了125万欧元(私下赚得的演讲费),尽管这是合法收入,并且按规定为它上了税。
丑闻!德国时任联邦总统霍斯特·科勒在一次阿富汗之行中说的“联邦国防军也代表着德国的经济利益”使半个德国愤怒不已,尽管这和联邦国防部文件中的陈述非常相似。
丑闻!联邦总统克里斯蒂安·伍尔夫丢掉了职位,因为他被指责受贿,然而实际上,涉及金额仅仅400欧元。
观察德国联邦政治的一系列丑闻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些小事儿。不管是让自民党主席基多·韦斯特维勒走上下台之路的“后罗马时代的堕落(他认为政府给予的失业救济金方案‘哈茨4让懒人富裕了起来)”,还是引发联邦国防部长卡尔-特奥多尔·楚·古滕贝格辞职的“博士论文抄袭风波”都不例外。外国人都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德国人居然为这种事情生这么大的气,他们要么是气量太小,要么是喜好吹毛求疵,抓住一点小错不放并大发雷霆。
奥地利前部长艾恩斯特·斯特拉斯尔不久前因受贿被判四年监禁;法国曾经的总统候选人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陷入“强迫女服务员为其口交”的质疑;前意大利总理斯蒂尔韦奥·贝卢斯科尼被控诉滥用职权和涉嫌与未成年少女性交易,他因逃税被判刑四年。与这些丑闻相比,德国仿佛是一片与世无争的田园风光。但是,它并不风平浪静,反而丑闻不断,至少在公众的认识里是这样。所有政治媒体都详尽报道了这些事件,挖出每一丝细节,写上轰动性标题并兴致勃勃地给出评论,《明镜周刊》就拿韦斯特维勒、古滕贝格、伍尔夫和施泰因布吕克做过封面文章,政治家滑入了质疑的深渊。就因为这么点事儿?
一个国家的政治丑闻显示出它的民众会对什么感到愤怒,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性格、脾气和人际关系。见惯不惊、一笑了之的态度则体现了民众能够容忍政治家什么。意大利心理分析师塞吉奥·本维努托曾经这样描述过意大利:贝卢斯科尼为体育酒吧和强烈仇视政治家的异见人士行政,而贝卢斯科尼不是普通的政治家,他并不关心政治,所以他不是这些异见人士仇恨的对象,也因此即使丑闻缠身仍然能够坚持很长时间不下台。
体育酒吧当然不是德国政治家行政的地方。尽管举国上下都为足球疯狂,德国足球界仍然不会对政治产生足够的影响。德国的政治中心是生态超市,这里的原则是责任感、符合标准。这是一个干净的世界,不是体育酒吧那样的堕落环境。对生态超市来说,定义“政治丑闻”的门槛显然要低得多。
敏感性表现在哪里?在沙万和古滕贝格的事情上是诚实。政治家不该撒谎,不能拥有他们不配拥有的头衔,也不能出尔反尔。
霍斯特·科勒的话会引发丑闻,是因为德国对战争问题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在两次由德国挑起的战争之后,这个民族想和战争划清界限。投入战斗是出于经济利益,这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因为德国人只能接受道德上完全无可指摘的参与战争的目的,即维护人权或是促进民主。对经济大国德国来说,出于经济利益参与战争是让人不悦的。
对伍尔夫和施泰因布吕克来说,则关乎政治家和金钱的关系。伍尔夫有受贿的嫌疑。德国人认为自己的祖国是干净的,事事运转良好是因为没有贿赂买通的行为。德国人还坚信人人平等,禁止过富现象的出现。社会敏感性成为基多·韦斯特维勒的灾难,他的失宠归因于他的挑衅性。他评价德国的失业救济金政策“哈茨4”为“后罗马时代的堕落”和“毫不费力的富裕”。
所有这些显示出德国是一个想要正确处理与金钱、战争、个人头衔关系的民族,重视社会团结,摒弃愤怒的争吵。正确、和平与一致在这些丑闻中是首要衡量标准。不用怀疑,我们会是永远的正派人士。或者,只是媒体在夸张这些小事,大肆渲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丑闻?撩动民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它的专业加工,丑闻只是促销的工具?
可以确定的是,在德国,小丑闻可以掀起大波浪。这一方面是由于,重要的政治问题不会在德国两极化。在欧洲的危机政治、能源转型和联邦国防军的国外任务执行等事务方面,联邦几大党基民盟、基社盟、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都意见一致。另一方面,在联邦政治中,极少出现严重的政治丑闻。最近的一桩是1999年轰动一时的德国前总理科尔的政治献金丑闻。如果德国财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逃税了,施泰因布吕克的额外收入或沙万的博士头衔这样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可惜的是,事实不是这样,也没人能指责朔伊布勒不逃税。
不可否认的是,媒体喜欢扩大事态。它们肯定不会明目张胆地伪造或诽谤,但是标题或标题页可能不会完整地表现信息的各个方面,而只是突出一个方面。但在这一点上也不能过分指责媒体,实际上,激发出正在搜索新闻的民众的狩猎热情正是民主的一个建设性因素。必须将事实公布于众,这样民众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记者也是德国“生态超市世界”的一部分,他们是“正确世界”的创造者,并通过报道支持强化这种正确性。
这种正确性看起来非常可笑或是小气,但是它也许起到了预防和确定标准的作用,而正是这些标准使德国成为世界上运行最良好的富国之一。它是一个早期预警系统,那么多人都监督着、防卫着,不良风气不至于蔓延。在意大利的人际关系中不可能形成德国性格。德国人对意大利有着强烈的向往,有时也崇尚野性和粗野,但是在危机时刻,德国人还是宁愿按德国法律和健康卫生体系办事。
在性丑闻方面,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出现德国的贝卢斯科尼和德国的斯特劳斯-卡恩(曾任法国财政部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因性丑闻下台)。在德国,这个主题似乎并不会引起关注,尽管“婚外情”也肯定存在于德国政治中。和美国完全不同,它们很少成为媒体报道的主题。在美国,婚姻破裂是很大的丑闻主题。可能是德国人对性不是很感兴趣,或是他们认为这个问题无所谓。非婚生的孩子霍斯特·赛贺佛能成为巴伐利亚州州长和社民盟主席,也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而在性别歧视问题上则完全不同,这在关于自民党议会党团主席赖纳·布吕德勒的讨论上就可见一斑。尽管原因不值一提,比起那些博人眼球的“性丑闻”可以说不是个事儿,却仍然闹得沸沸扬扬。这反映了德国社会在这方面存在的不满情绪,女性对机会平等的渴求以及人们希望拥有在各个场合都能保持尊严的权利。
尽管德国政治家的错误在有些国家是可以原谅的,但是按照德国对一个合格政治家的标准来看,他不再称职。丑闻,不管它多小,都能用于挑选合格的政治家。它是一把尺子,能够衡量出谁能胜任高位,谁不能。伍尔夫不能,布吕德勒也不能,沙万也必须下台,因为她在民众中的信任度已经降为零。
德国的高标准并不一定就好。至少,在体育酒吧比在生态超市常常会有趣得多。但是德国人首先需要的是正确,因为唯有如此严苛的道德洁癖,才能保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