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兰心桃李芳华(五)

2013-04-29 07:44麻雯飘飘
北京纪事 2013年6期
关键词:马连良编曲京剧

麻雯 飘飘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推出的京剧 《少年马连良》,历经大大小小十多次改动,于2013年6月1日公演。这部戏充分体现了戏曲创作的艰辛和严谨,更是群策群力的典范之作。

在这一年来的创作、筹备、编排、演出的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中,学院的领导、老师、导演、编曲、舞台、配乐、专家顾问等,每一个人都奉献了自己的热情和力量,缺一不可。在不断地改进中,《少年马连良》成就了新的京剧经典。在这里,每一位参与创作、演出的人员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也对此剧寄托了美好的希望。让我们走近他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刘侗:为少年儿童提供平台

2013年6月1日对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少儿戏剧场的正式揭幕,刘侗的心中百感交集。自从2012年底就任北戏院长以来,他便全力推动此事。偌大的一个北京城,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剧场少之又少,他迫切地希望广大少年儿童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阵地和平台”。幸运的是,建立少儿戏剧场的想法一经提出,便受到了文化局领导的赞赏和支持。

“从文化局局长陈冬、书记张文华到主管局长吕先富都为少儿戏剧场的成立提供了大力支持。恰巧,市文明办出版了一套名为《中华美德故事》的书籍,我们和文明办合作,挑选书中的12个人物故事,创作三台戏——一台京剧、一台地方剧和一台音乐歌舞剧。这将作为今年少儿戏剧场冬季演出季的首演剧目重点推出。”刘侗介绍。

社会各界名流对少儿戏剧场也鼎力相助。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为少儿戏剧场题写了牌匾,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启骧先生还给北戏书写了“树德育才”的校训。这些支持更激发了刘侗的信心,“少儿戏剧场的开办是‘六个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和创作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更好的舞台实践机会,面向更广泛的观众。”

少儿戏剧场以北戏在校学生为演出主体,同时接受全国和世界上优秀的儿童剧目,集演出、观摩、教育、交流于一体。作为全国首家少儿综合艺术演出场所,少儿戏剧场承载着艰巨的使命,这里将成为弘扬、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园地。

“让更多的孩子在这个舞台上进行艺术实践,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从长远的建设方略来说,我们希望将少儿戏剧场建成北京的文化地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和运作后,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发展方向。我想,只要我们把握住节目质量、搭好平台,应该会走得很顺利。”刘侗对少儿戏剧场的未来充满信心。

少儿戏剧场的开山之作《少年马连良》自然备受瞩目。马连良,北戏的第二任校长,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大名鼎鼎的马派创始人。从马连良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中选取在科班坐科学艺的历程,高度浓缩提炼之后呈现在舞台上。广大观众不但能够了解一代宗师的成长轨迹,而且还能感受到贯穿其中的美德与情怀。

“把《少马》演好,意义重大。”刘侗在为剧组作动员时,总结了其中的五大意义。

“第一,让我们的孩子了解先辈是如何刻苦学戏的。在艰难的环境里,学子们遍尝艰辛、孜孜以求,终于完成了科班的学习。马连良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先天的嗓音条件并不好,在基本素质有所欠缺的情况下,加倍努力,克服自身不足,向老师虚心求教,最终成为一名优秀毕业生。北戏的孩子在排练和观看《少马》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第二,对北戏的意义。北戏建院60年,培养了京剧人才近3000人,其他门类的艺术人才近7000人。这么多年来,《少马》是北戏第一部原创京剧,其中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北戏有能力去创排一台赏心悦目的京剧作品,这是北戏教学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体现,对今后的教学体系建设、职业化教育建设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希望这部戏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越远越好,推向中国京剧艺术节,推向海外。通过这部戏的演出,孩子们不断锤炼意志,提升表演水平,也加大北戏的影响。总之,这部戏对北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第三,对孩子们的意义。在北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参演如此重要的剧目,他们是第一受益者。《少年马连良》的两个小主演在这部戏中克服了很多自身的弱点,他们的进步有目共睹。他们不仅要跟指导老师学习唱腔的表现、人物的塑造,还要学习创作方法。一个演员要能够创造性地表现人物和剧情,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在《少马》的创排中,孩子们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四,对京剧的意义。我分别在中国评剧院和北京京剧院做了5年和6年的创作管理,自己又从事了20年的编剧创作。我深知,一个艺术门类的创作,重要的在于如何把握这门艺术的本质和创作规律。大家都在谈京剧的传承、创新、培育、发展,可为什么不尽如人意?我们自身是有问题的——没有坚守本体和艺术规律!从创作剧本开始,我力主让李仲鸣先生来指导这出戏。按照他的创作思路和审美要求,在全体剧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少马》紧紧抓住了京剧的本体,遵从了京剧艺术创作规律和方法。所以,看过这出戏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这是一部真正的京剧作品!

“还有一个意义,《少马》是少儿戏剧场的开篇之作,将会对北京市少年儿童今后的文化生活和传统艺术教育普及开一个好头。孩子们看了这部戏后一定会喜欢,剧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精神。此外,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情感宣泄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总导演】李仲鸣

我是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参加戏的创作,从暑假开始导演工作。剧本的改动少说10次,小动还不说,可以说我们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从创作伊始到如今的公演,过程曲折,困难很大,但是大伙儿群策群力,最终战胜了困难,完成了任务。在这里特别要感谢学院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让这部剧不断改良、不断完善。

我记得去年学院给我寄来第一稿,看完,我回了4个字:不太满意。第二稿我还是4个字:太不满意。第三稿我亲自搭建构架,把原来的两稿砸烂,重新写。当时,大家都比较同意我的意见——将马连良的老师贾洪林的生平和故事,加进《少年马连良》这部戏中,而贾洪林作为一个隐形的主线,突出师徒情,丰满了马连良的人生和艺术的成长经历。这样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加进来,剧本又改了2稿,我们还是觉得意思是对了,但是整个剧目表达还是不够。这样,戏就冷冻了起来。

去年年底,刘院长找来了很多功底很好的编剧,我们坐下来又讨论了几次。刘院长提出将贾洪林从原来的隐形神秘人物提到台前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剧本需要为他的出场作大的改动。从此稿开始,这部戏的剧本形成了雏形,几经改动,剧本不断丰满起来。到年底校庆我们进行了公演,但是因为时间紧,剧本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今年,我们请来了专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给这个剧本提意见。之后,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又进行了几次改动,最终在5月初定了稿。这个剧目的编剧工作确实是不容易啊。

在导演过程中,我说它是活剧本,因为随着不断的改动,剧本的想法都要通过舞台人物形象、艺术上、技术上的处理来体现。这个剧目是编导合一,也符合戏曲编导的特点——有的是先有了导演的设想,然后再编曲、写词,不满意再改;有的是先出了舞台设计,根据舞台,调整填词。可以说这部剧是大伙儿通力合作的结晶。我非常感谢学院和所有参与创作、演出人员的良好配合,与他们的合作真的很愉快。

【执行总导演、执行制作人】李红宾

近一年来,导演李红宾为《少年马连良》这出戏付出了太多,日益消瘦的面庞上,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提起《少马》,李导总有说不完的话:“少儿戏剧场的首演剧目是《少年马连良》,我们感觉十分自豪,自豪的同时也感觉到压力骤增。刘侗院长对《少马》非常重视,这出戏不但再现了马连良的成长历程,对学生们有所感化和启示,更重要的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通过排戏,我们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剧本经历了16次大改,主创人员倾注了所有的心血。“我们有像滕莉老师、朱金贵老师、张晓波老师、贾明举老师、陈晨老师这样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优秀教师团队,有一群可爱勤奋的孩子,才使《少年马连良》得以排演并不断推进。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我们通常安排在晚上6点以后排练,经常要排到晚上九十点钟。周末双休对于我们来说十分奢侈。”在排练过程中,主创团队对重点的几场戏进行了反复调整,为了达到普及和传唱的效果,主创人员群策群力、精雕细琢。李红宾说:“我们总想做得再好一些,精益求精。”

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少年马连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少年马连良学习的过程与练功的艰辛,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间还穿插着动人心弦的情感故事:通过师生情彰显了萧长华先生的慈祥、郭先生的严厉、贾洪林先生的愿望和叶夫人的关爱;通过师兄弟之间的情谊,彰显了马连昆、高连峰等”连”字辈学员的童趣与率真;通过母子情,彰显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通过兄妹情,彰显了一奶同胞的骨肉亲情。《少年马连良》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还被媒体赞誉为“当今少有的‘不像话剧的京剧”。著名历史学者袁腾飞评价道:“观戏校多少才俊传承薪火,幸甚至哉!”人艺著名导演苏民先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感谢你们把马连良这颗种子种到了观众和孩子们心里,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这一切让李红宾欣慰不已。6月1日在少儿戏剧场的演出自然是重中之重,他感慨道:“为人师方感师恩,如今,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我比他们还紧张。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迎接挑战,让《少年马连良》影响更多的人。”

【编曲】续正泰

在传统京剧中,娃娃腔的运用很少。像《少年马连良》这部戏中的男一号如此大量的娃娃腔运用是从来没有的。所以在编曲上要经过很周密的设计、改良,定位上则要把握住马连良的性格特点,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少年马连良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在传统上认为的不算学京戏底子很好的男孩子。但正是这样的一个男孩,本着对京戏的热爱,通过执着、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性格,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最终成为了一代宗师。

传统京剧里,很多戏对于娃娃腔的表现都是拔高声音来处理,但在这部戏里,如果单纯拔高声音表现,那么人物会比较苍白。因此不能一味拔高,而是要通过声音的起伏变化,表达少年马连良沉稳、执着的性格。这种复杂的娃娃音的处理,让编曲有了难度,通过编曲要表现出少年马连良情感的波动,表现出师生情、母子情等的变化,编曲的定位需要极其准确。最终通过大家的努力,这部戏的编曲很好地表现出了这些特点,应该说这是一次对编曲的挑战。

【编曲】艾兵

《少年马连良》是一部由孩子挑梁的京剧,它不同于成年人的戏,在作曲上不能写得太复杂、太深奥。那种在京戏中场面很大,很华丽的,有大腔、大过门、气氛浓重的曲子在这部戏里用得很少。最终呈现到舞台上的形式是板式变化不大,简单流畅。整部剧所用的传统唱腔多一些,将朗朗上口的词套进去,孩子学起来很容易。创作的时候是去繁取精的过程,对京剧艺术功底要求很高。总体来说,这部戏我们编曲的主旨就是——易学、易唱、易流传。

【顾问】马小曼

对于《少年马连良》这部戏,编剧、导演、学院的刘院长、老师们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心血。我第一次看完就很感动。一部好戏不可能一次就成功,都是需要千锤百炼的,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一点点修改、完善。学院对此戏做到了精益求精,特意邀请我们来提意见。当时我就说过,这部戏框架很好,整体内容表现得也很好,只是可以更多地强调师生情。除此之外,我们也提了一些技术上的小改动。戏校尊重我们的意见,看得出他们对创作的认真态度。

我认为,这个剧不是给谁树碑立传,而是要通过它教育年轻一代从小奋发图强、从小立志。梦想不可能轻松得到,是需要艰苦的努力、勤奋的学习作为基石的。有劳动才有收获,正是这个主题,让《少年马连良》具有了非常好的励志意义。

【顾问】马龙

首先,感谢学院排出了这么优秀的一部戏。这部戏可以说在选题、选材上都非常恰当。我记得前任王院长看过我的书《我的祖父马连良》以后就说过,希望能把书中这些素材写成剧本演出来。如今,这部戏在“六·一”问世,以此来纪念曾经的老校长马连良先生非常有意义。这部戏的另一个意义是京剧人表现京剧人,这在京剧中非常少见,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以学院为基础,演出的内容又是马先生当年在科班的生活,以学生阵容来表现,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其他的剧团都不具备这个优势。

我希望这部戏成为学院的招牌戏。如此经典的剧目,如果能传承下去,将是对京剧事业的一份贡献。

【主演】许周熠

小马连良的扮演者许周熠眉宇之间透着一股英气,相貌不俗。13岁的他是北戏初二的学生,一直跟随李红宾老师学习武生。他年纪虽小,却已凭借一出精湛娴熟的《林冲夜奔》荣获第14届全国小梅花大赛金奖“十佳第一名”。

马连良初入科班时,学的行当便是武生,让许周熠来演绎再合适不过。但《少马》中还有大量的老生唱段,为了弥补唱腔和念白上的不足,老师特意为他增加了相关课程。“我是河北保定人,说话有些口音。李红宾老师、滕莉老师和贾明举老师帮我一点点抠,进步了很多。”许周熠不断地超越自己,真正做到了文武兼修。

许周熠在《少马》中的表演可圈可点,令人印象深刻,许多观众都特别喜爱这个灵气逼人的孩子。马连良的女儿马小曼在长安大戏院观看《少马》之后大受感动,紧紧地抱住许周熠,不禁泪水涟涟。这一刻,他的心中除了满满的成就感外,更多了一层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马连良先生,了解京剧,他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主演】唐苏阳

唐苏阳是北戏京剧系高职三年级的学生,当他得知自己将出演《少年马连良》中的大马连良(十六七岁)时,感觉“挺兴奋的”。之前,虽然接触马派的戏不多,但马先生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他。通过《少马》的排演,唐苏阳进步飞快,不但驾驭了颇有难度的唱腔,而且在诸位老师的指点下,掌握了塑造人物的要领。

“这部戏的表演方式跟传统戏很不一样,导演李仲鸣、李红宾和贾明举、滕莉等老师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反复磨炼、慢慢体会,用心表达内在的情绪,这样塑造出的人物才不会空洞。”从2012年8月11日建组那天起,唐苏阳一日都不敢懈怠,整个暑假都是在排练厅度过的。

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唐苏阳收集了大量马连良先生的影音资料和书籍。“马先生的表演潇洒至极,一旦站在舞台上,他便不再是他本人了,完全变作剧中人!”了解的知识越多,便越迷恋马派。演绎了少年马连良之后,唐苏阳对未来的规划变得更加明确:“如果条件允许,将来一定朝马派发展。”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猜你喜欢
马连良编曲京剧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马连良巧解矛盾
京剧表演开始了
春日景和
十唱共产党
马连良的最后时光
简论电脑音乐编曲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