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尚
香文化历史有多久,香炉的历史就有多久。
香炉虽是日常用品,然自古以来,即为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所喜好,焚香沐浴,即成古时时尚生活之一。书房中有香炉,可以静心;闺房里有香炉,可以暖意。香炉型制,千姿百态,质料不拘一格。
山寨定窑,半夜清香入梦来
收藏,有人靠眼力,有人靠实力,而有人靠的则是运气。慕容蓝手里的这件宋代土定香炉,就是靠运气淘来的。那年她回老家唐山。在北京闯荡好几年,事业小成,房车不缺,也该回去看看了。那是一个很热的夏季,大人孩子都在外面乘凉。孩子们玩得最多的就是各家的香炉。“这玩意儿,我们老家没人当回事儿,都不拿它当好东西。”夏天的时候,人们拿它插上香盘,点着了熏蚊子。小孩子和泥的时候也用它来舀水。可慕容蓝见了这东西,打心里喜欢。她跑到邻居家,看了好几个香炉,没一个品相好的,而且年份都很晚。在北京呆得时间长,她知道收藏这玩意儿,年份太短肯定不行,品相太差了也肯定不行,连自己看着都不喜欢,那还怎么收藏?
本来兴致勃勃,可是看了很多以后,渐渐被那些看不上眼的东西消磨殆尽。她回北京的前一天,她小叔来了。他听说慕容蓝回来了,又听说这“小丫头”到处踅摸香炉,赶紧跑来说手里有定窑香炉。慕容蓝一听,眼睛就发亮,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得其一,藏家都当另眼看待。不过她心里也二乎,定窑瓷她只在一个玩家子那里把玩过,真遇上了,心里没底。
眼前的是一件豆形香炉。圈足底座上面环绕着一条龙,香炉的上部以上升的云纹为其装饰,造型典雅,给人以沉实雅静又富有动感的感觉。香炉的装饰形式多种多样。这件香炉上面的云纹飘浮多变,使人联想到飘动的香气。如意云纹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纹饰之一,它象征“圣洁、吉祥、如意、安康”。器座的圈足装饰,虽然极其简洁,白色略有些发黄,仍能显示出它的雅致和宋代人的审美情趣。香炉里面可放置檀香、云香等等。这种香炉的造型也叫“博山炉”,特征是盖子就像一个小山头。传说博山是仙人住的地方,秦汉之后的人喜欢追求长生不老,总希望自己能够接近仙人住的地方,所以就造出了这种形式的玩意儿来。
拿在手里,慕容蓝就感觉有点不对,和曾经把玩过的定窑瓷器有差别——质地略粗,虽是白釉,颜色有些偏黄。猛然间想起《南窑笔记》,书里面说这类瓷器也属于定窑系瓷器,但不是正宗的定窑。定窑是官窑,这类是民间的,叫“土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山寨定窑。有了这个底,任凭她小叔怎么忽悠说是宋代定窑,她都当是梦话。最后她来一句:“你这就是一个山寨定窑,古代的假冒伪劣。”欣然拿下,回北京的路上心情特好,此后她就一直把香炉放置在自己的卧房中。宋代的范成大在一首《卜算子》里说“半夜清香入梦来”,对她来说还有熏炉为伴。
“这件香炉原来有盖,买的时候因为太喜欢了,没有去考虑盖的问题。等后来想起来,再去找,已经找不着了。”她说这算是一个小遗憾吧。
白铜香炉,斜倚熏笼坐到明
藏品讲究材质第一,造型第二,文化联想第三。这三样凑一块儿不容易。比如材质,我在朋友那儿见过一个紫檀木香炉,铜的、瓷的、玻璃的都见过,紫檀的第一次见着,材质是很特别,但是造型很一般,圆腹、三足、无纹饰,很难引起什么文化联想。这只紫檀香炉顶多也就算是一件精品而已。
前不久,有朋友带着去一位藏家那儿,看了一件清代白铜盒式香炉。此炉为盒式三层,制作得小巧玲珑,装在一个木盒中。主人取出来,我和朋友都愣了,这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香炉的材质为白铜,青铜的、黄铜的见过不少,白铜的还是头一回见。工艺细致精美,属不可多得的精品。最重要的是,主人告诉我们:“盒是原配。”哇!绝就绝在这里了。藏家介绍,这只香炉“在古代属于文房陈设之物。从其整个的造型上看,它突出地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简洁美的追求。和我从前见过的一些香炉相比,虽然功能一样,可是审美风格大不相同。一般的香炉装饰多比较繁复,装饰效果突出,而它体现的却是一种简洁典雅的审美趣味,它和书房中的其他雅玩配置在一起,十分贴切。既不喧宾夺主,又能相得益彰。”
打开香炉的盖,放进去香料,香味就可以从盖顶镂空的孔洞中散发出来。满屋的幽香,香令人幽,无论古今。“藏万卷异书,袭以异锦,熏以异香”虽然茅屋木窗,纸窗土壁,吟咏其间,人间一乐,雅事一件。
“香炉的使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产生于西汉早期,就其使用的材质来说有两种,金属和陶瓷。造型以豆形为主。瓷制产生于东汉,东汉后期成为时尚。从出土发掘品来看,三国时候的香炉造型为‘敛口扁圆腹,形似罐盆,或有提梁,或有双耳,底为圈足,样子很古拙。香炉的器壁上多镂有圆孔,为的是让香气可以从中散出。而西晋时则改成炉体为球形,其用来散发香气的孔洞在上面,为三角形,整体显得小巧玲珑。到了南朝又出现了青瓷三足、四足盘托炉。唐代更进一步创作出绞胎五足炉、三彩兽足炉等等。再后来,人们出于新奇,制作过一些奇形怪状的香炉。可这些奇形怪状的东西,都好景不长,也许因为它们太奇形怪状,与传统的审美形式大异其趣,渐渐为人们所冷落……”玩收藏的人都喜欢滔滔不绝,听着听着,我也觉得应该有这么一件才好。
“斜倚熏笼坐到明”的意味呼之欲出。它展示着古代艺人的另一种高超艺术造诣。寓繁于简,寓动于静,寓万变于不变。书案之上设有这样一件典雅的香炉,可以营造意境,渲染气氛。
收藏,藏的是物,品味的是文化,养的是心。
明代宣德炉,绵绵浮空散氤氲
前十来年,宣德炉在香炉中属于大红大紫的那一路,也是最难辨别真假的。一位玩摄影的哥们儿那天跑来告诉我说,香港藏家马先生从国外淘换来一件明晚期的宣德炉。于是我按着朋友写的字条找了去。见了马先生,直接道明就想看一看他的宝贝。马先生说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他是个信缘分的人。
宣德炉放在他身后的保险柜里面,马先生取出递给我。接它的时候我差点闪了腰。没想到这件东西竟然有那么重的分量!
马先生说真品宣德炉都沉。他说这是他去年去美国玩,在一次藏家聚会上淘换来的。见到它时,马先生也是先用手拖了一下,沉甸甸的感觉让他心里一亮。沉和沉的感觉不一样,马先生说:“真宣德炉的沉,是沉甸甸的感觉,沉得有一种饱满感,像活物的那种分量感。而假的要么很轻不打手,要么就是死沉死沉的。”
当时的出价为8000美金,马先生觉得这样的价格在国内市场上,顶多也就买一件很普通的“后仿宣德炉”,弄好了能买到清末的。他把这件东西仔细地看了又看,“淘换藏品,尤其是淘换这类仿品众多的藏品,光凭一个感觉是不够的。器型、包浆、手头要都对得上。”他觉得这是一件明代晚期的作品,这东西在国内的市场价格他很清楚,8000美金拿下并不算贵。
宣德炉在国内把人们都弄怕了,是以大多数藏家对它都敬而远之。这次古玩聚会上,也有好几个人反复看过这件宣德炉,就是没有人下手。马先生很贼,他没说自己的看法,只说“说不好”。淘换古玩的人就怕有狐疑,一疑就没人敢碰了。马先生知道不先吓退这些感兴趣的人,这件宣德炉非宰死他不可。聚会结束后,东西还在,问津的人已很少了。马先生一路砍价,不足5000美金拿下。这东西在国内拍卖市场上曾有过百万元的拍卖纪录。“给老婆省了不少钱呢”,马先生美得在心里嘀咕着。
这件宣德炉双耳为兽头,底座为原物原套。马先生说有兽头的宣德炉本就少见。抚摸这件宣德炉,总的感觉是很细腻,炉壁比较厚,看上去敦实、古朴。炉体好像被一种珠光宝气的氛围笼罩着。香炉线条流畅,特别是底座,造型极其简练,很有点明代家具的风格。
宣德炉的来历有段故事,说明宣宗即位后,有暹罗国王来朝贡,并带来数万斤风磨铜作为礼物。风磨铜是一种极为细腻的铜,像金子般金光灿灿。宣宗看后很是喜欢,于是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以此铜为原料设计并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的质量,他们还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一般经过四炼的铜炉就会现出珠光宝色,而宣德炉要经过十二炼,档次低一点的至少也要经过六炼,这种精益求精的加工精神是宣德炉名声大作的主要原因。宣德炉好就好在色泽晶莹而温润,颜色精美,变化无穷,是明代人留给后人的珍品之一。
古代贵族子弟有“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习惯,有钱人家为了保持屋子里面气味纯正,就用熏炉烧起香料,当香气从炉中飘出时,满屋清香。以这种气氛迎客,有对客人极尽尊重之意。
宣德炉一共也就做了5000多件,主要用于坛寺庙宇陈设,宫内文房书院陈设,赏赐有功大臣和皇亲国戚,其他部分藏入国库。其款式为“大明宣德年制”。山东省文物鉴定专家史大仕说:“后代仿制宣德炉的特别多,也有年代之分,鉴定它的早晚,一看重量,早期的重一些,壁厚一些,用的铜多一些,加强它的凝重感。晚期的就省工减料了,一般壁薄、轻。二看款识,都是六个字‘大明宣德年制。到后期就比较潦草,不是那么规整了。三看造型,早期的比较凝重。四看敦实,晚期的轻飘、高,五花八门什么样都有。五看线条,早期的线条都非常流畅,晚期就不注重这些了。”
香炉,用以焚香驱逐异味的器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长安的能工巧匠就能制作精美绝伦的香炉。它还有不少异名,香炉也叫香熏、熏笼,《事物异名录》中记载的别名还有:傅山、金猊、宝鸭、香山道人、银囊、鹊尾炉等。收藏时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