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增强对外传播能力的路径探析

2013-04-29 07:06温如慧
新闻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对外传播纪录片

温如慧

【摘 要】纪录片是一种具有跨文化、跨时空传播属性的媒介形态,担负着记录社会、传播国家形象、交流文化等重要使命,它是实现对外传播的有效形式。从《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如何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纪录片 对外传播 《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美食类纪录片,于2012年5月14日晚22:40分播出后,红遍大江南北。截止5月22日,这部长达7集的纪录片,平均收视率达到0.5%,第4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超过了同时段所有电视剧的收视率。墙内开花墙外香,《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海外授权签约金额已达到35万美元,授权地区遍及东南亚、欧洲、美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在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作为一档深夜播出的纪录片,不管是播出时段,还是观众的收看习惯,《舌尖上的中国》都不占优势。但从播出效果看,它不仅虏获了国内观众的“芳心”,也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这对纪录片来说,是少见的。本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对外传播策略、拍摄手段等进行分析,以期为国内纪录片如何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纪录片是实现对外传播的重要形式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对真人真事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①。由此可见,真实是它的生命。相比其他的电视艺术形态,纪录片内容的纪实性、表现手法的丰富性,让它更容易营造一种亲切的“真实感”,从而获得国际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的理解与认同,在政治传播、跨文化交流、建构国家形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纪录片作为一个国家的“相册”,能较为完整地记录一个国家的发展变迁,是国家实现对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效形式。通过纪录片所传达的中国价值观、建构的中国形象,更可信、更生动,更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因此,如何打造一批可视性强、承载价值量大的纪录片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范本。

二、《舌尖上的中国》对外传播取得成功的原因

1、全球视野,清晰定位

《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国内外,首先得益于其清晰的定位。而影响其定位的有两方面因素:一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定位,这是大前提;二是纪录片本身的定位,这是内核。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美食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努力追求的目标。由此可见,《舌尖上的中国》在拍摄之初,就定位于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加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而这种定位与央视纪录片频道“全球眼光、世界价值、国家表达”的定位相契合。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说:“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此,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索。”这种定位上的吻合不仅支持了《舌尖上的中国》用高清设备拍摄,保证了影像质量,也使其借助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平台加大了传播的力度与影响力。

2、国际化选材,真实展现中国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美食类纪录片,制作组跑遍了全国70多个地方,拍摄了近百种食物,历时13个月,制作了7集内容,分别是《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以及《我们的田野》。

每一集都采用碎片式的剪辑方式,把不同地域的特色食物进行组合和嫁接,向受众展示中国的饮食文化内涵、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舌尖上的中国》真实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如在第3集《转化的灵感》中介绍豆腐时,前后共细致介绍了3种不同种类豆腐的做法,包括鲜豆腐、奶豆腐、毛豆腐等,地域跨度从云南到内蒙古再到安徽,给观众献上一道道美食,一幅幅美景,只引得人“直吞唾沫”。

“民以食为天”,即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不同,饮食文化作为一种普适性文化,兼具独特性与共通性,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这体现了《舌尖上的中国》选材的国际化视角。

3、故事化表达方式,再现中国群众形象

《舌尖上的中国》大获全胜的另一个法宝是:它在展示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的同时,用富有情感的故事贯穿,勾勒了中国人民勤劳善良、富有创造力、敬畏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形象。《舌尖上的中国》,它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吃”,通过情感链接、故事感化的形式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中国价值观,让观众在享受中国饮食文化盛宴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认识和接受变化中的富有现代化气息的中国。

在第1集《自然的馈赠》中,为介绍食物藕的采挖,《舌尖上的中国》并没有直白地告诉观众挖藕是一件多么辛苦的劳动,而是刻画了一个真实的挖藕人形象,通过对他们的细致描写,让观众得知“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其解说词是这样的:“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精彩的解说词配合精美的画面,一个勤劳、勇敢、善良的挖藕人形象就立刻浮现在观众脑海中。而这些普通人物形象的再现建构了一个平凡、真实、客观的中国形象。关注小人物、述说小故事,是《舌尖上的中国》吸引受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快节奏的叙事风格,国际化的叙事语言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交叉叙事、设置悬念等方式来加快叙述的节奏。片中大量浅深镜头和特写镜头的交替使用,给观众带来应接不暇的视觉感受。这种紧凑感符合观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心理。如在第4集《时间的味道》中,高楼、闹钟、流水、冰雪等镜头快速切换,腌肉、泡菜等食物快速展现,配乐时而低缓、时而高亢,这些镜头表现方式都把观众牢牢锁定在电视机前。

而在叙事语言上,《舌尖上的中国》真正做到了用国际化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在片中,几乎所有故事的讲述都是主人公和故事先出现,然后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背景介绍,这充分体现了编导在叙事过程中语言的国际化风格②。

在第1集《自然的馈赠》中,有这么一段解说词:“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它巧妙地将敬畏自然、热爱自热的价值观通过藏民采摘松茸的动作表现出来,自然而不僵硬,更易被观众接受。

三、对中国纪录片加强对外传播能力的思考

纪录片是一种具有跨文化、跨时空传播属性的媒介形态,担负着记录社会、传播国家形象、交流文化等重要使命③,它是实现对外传播的有效形式。从《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如何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1、自觉进行国际化定位

中国纪录片承担着对外传播的责任,其自觉进行国际化定位非常重要。但反观中国纪录片现状,当前纪录片塑造和对外传播的意识有了,但“自觉性”仍不够。除了《复兴之路》《故宫》《圆明园》《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大型政论片、历史纪录片外,多数纪录片,特别是人文类、现实生活纪录片,在对外传播方面,仍处于不自觉状态④。

中国纪录片需要编剧们的自觉意识,同时也要导演们的清晰定位。一部纪录片要建构什么样的国家形象、要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念,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自觉地对中国纪录片进行国际化定位,是中国纪录片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

2、主动用国际化视角选材

纵观中国以往的纪录片,其镜头往往聚焦在祖国壮丽山河、历史建筑中,注重拍摄历史人文类或地理发现类题材,缺少现实主义平民化视角的作品。有的则是通过反映社会边缘、弱势群体、少数民族或是社会阴暗面,来吸国外观众的眼球,都没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一个更为真实、全面的中国⑤。这些现状反映了中国纪录片在对外传播能力上的欠缺。

其实,观众更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重要事件的发展态势、社会的现状等。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和视角,在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现状,选择既能反映中国面貌,又具有共通性的题材。

3、学会用国际化叙事方式

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社会,必须学会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来述说中国故事。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是,把中国形象、中国价值观乃至政治话语寄托在具体人物或真实的事件中,让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影片所传达的思想。说教、僵硬的语言表达方式只会引起观众的厌恶与反感。叙说中国故事时尽量少说话、少宣传,多用镜头、画面表现。

其次,在叙事过程中,要淡化意识形态色彩,舍弃以往的宏大叙事,从小入手,以小见大,做到真实、客观、全面地展示。只有真实、真诚、真心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正如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所说,对中国而言,广泛开展纪录片国际合作,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全球题材、东方视角”,应当成为中国纪录片增强对外传播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4179.htm

②李薇,《〈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叙事的标杆》[J].《当代电视》,2012(8)

③张同道、胡智锋:《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2

④武新宏,《电视纪录片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现状分析》[J].《电视研究》,2012(2)

⑤陈晓夏,《提升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能力的思考》[J].《现代传播》,2011(3)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2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对外传播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