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哨兵
【摘 要】民生新闻以民本思想为基点,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成为媒体提升竞争力的新亮点。但是近几年,民生新闻出现了公信力危机。重塑民生新闻的公信力,民生新闻才能焕发出其应有的魅力。
【关键词】民生新闻 公信力 新闻自律 新闻监督
民生新闻记者奔跑于街头巷尾,报道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一时间,民生新闻成为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民生新闻节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观众从最初的惊喜和新鲜开始慢慢冷静,出现收视疲劳。再加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冲击,民生新闻收视狂潮不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生新闻出现了公信危机。
一、公信力和媒体公信力
所谓公信力,就是因公众的信任所产生的社会权力,或者说社会影响力。新闻媒体公信力,即“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①公信力就是媒体的生命力,是媒体的无形资产,是媒体在长期发展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在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的逻辑排列中,公信力处于核心和基础的位置,没有公信力,新闻也就失去了权威性和影响力,失去了发挥引导力的可能。”②民生新闻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它对大众的影响能力,进而决定着民生新闻栏目的生存和发展。
二、民生新闻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1、报道事件琐碎迎合低俗
民生新闻报道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情,但往往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例如下水道堵塞、邻里矛盾纠纷、街头闹剧、奇闻趣谈等内容。虽然这样的新闻有看点,但这些过于强调个体特殊性,忽略了普遍性,容易使观众产生厌倦、厌烦的心理。如果民生新闻栏目乐此不疲地重复报道这些内容,回避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最终将导致民生新闻栏目走向庸俗化,并且使民生新闻的公信力下降,造成观众的流失。
2、扮演专职部门任意批评
民生新闻常常通过舆论监督,促使相关部门解决不少老百姓的生活问题,给老百姓造成了一种错误观点,那就是有事情找媒体,因此媒体充当警察、法官、裁判等角色的事情常有发生。有时记者为追求轰动效应,喜欢以裁判的角色主观片面地去解读新闻事件,造成报道失实。这就会使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发生混乱,从而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怀疑。
3、人情经营介入有偿新闻
现在很多民生新闻当中有“人情稿”现象的存在,“新闻当事人”通过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作用于新闻媒体从业者,插入或者取消自己的“人情稿”。其中,“曝光性稿件的夭折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利益,错误引导了公众对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认知,导致了媒介审判的不公正性,最终造成公众对新闻媒介信任的丧失。”③
另外,媒介的经营活动渗透入新闻制作流程,也会损害媒介的公信力。当经营与采编二者融合起来的时候,新闻本身的目的性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完成社会功能,而开始向经济利益倾斜。为了钱,一些媒体常常把广告演绎成新闻。“广告性新闻也称有偿新闻,一般具有新闻要素,在新闻报道形式中塞进广告性的某些内容。”④这种做法不但严重欺骗了受众的感情,更使信息的客观性发生畸变,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导致新闻媒介的信任危机。
4、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民生新闻”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有关。现如今新闻从业门槛低,新闻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使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信息源出现差错、轻信偏信谣言、错误或者片面拼接新闻事实、蓄意炒作是它们中大多数的症结所在。另外,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全民记者时代推动了民生新闻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很多“民间记者”文化素养、政治素质参差不齐,赚取稿费是他们的主要目的,甚至成为谋生的手段,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个别“民间记者”制造假新闻就不足为奇了。大量的假新闻、“偏”新闻充斥荧屏,势必造成公信力的缺失。
三、重塑民生新闻公信力的方法
1、关注民生热点,增强权威性
民生新闻栏目对热线投诉不能有闻必录、有事必报,也不能局限于一家一事,而是要关注民生热点话题,做到“重大事件不缺位,热点问题不迟钝”,强调深刻、理性,深入剖析问题、事件的历史成因、社会背景、现实影响和未来走向,增强权威性。与时政新闻相比,民生新闻可以对同样的新闻有不同的解读,从民生视角入手,介入公共事务,解读公共政策,强调公众的关注、参与。
2、做好舆论监督,提升引导力
“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增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舆论监督并不是要包罗万象,看见问题就监督、看到不足就批评,而是需要慎重对待,科学分析,认真筛选。要选择那些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问题,认真研究调查,为大局考量,在适当的时机推出,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工作。”⑤做好舆论监督,首先要敢于监督,另外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做好舆论监督,还要建立跟踪反馈机制,抓好追踪报道,做到有头有尾,决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3、参与社会生活,弘扬公益性
除了关注民生热点、做好舆论监督外,民生新闻还应该强化新闻的社会服务功能,给老百姓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虽然解决市民的生活问题并不是民生新闻的义务,但是民生新闻的魅力就在于其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帮助和公益性。”⑥
民生新闻报道应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实现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要策划和组织贴合栏目理念的活动来提升民生新闻栏目的影响力。比如,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百姓评论员”,“寻找身边的感动”等活动拉近了百姓和栏目的距离,提升了栏目在观众心中的地位。
4、强化新闻自律,提高公信力
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做好新闻自律,像爱惜眼睛一样珍惜职业形象。新闻自律,是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介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对于记者来说,要加强新闻自律,就必须要有严谨和客观的态度,有社会责任意识,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同时,记者还要廉洁自律,增强法制观念,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对待报道内容,要抵制名利的诱惑,抵制不良风气和消极现象。
民生新闻的公信力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民生新闻栏目的权威性、美誉度、影响力。只有在彰显公信力的前提下,不断摸索适应新时代的传播技巧、规律和观念,这样的民生新闻才有温暖而直指人心的力量, 这股电视“民生潮”才会更长久。
参考文献
①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J].《新闻爱好者》,2004 (3)
②周斌、齐国占,《关于提升民生新闻公信力的思考》,http://www.nytv.com.cn/nytvweb/newnytv/NewsTemplate.asp?NewsID=164043
③魏国宾,《地方台民生新闻发展误区分析》[J].《魅力中国》,2009(8)
④陈先元:《大众传媒素养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⑤常法武,《舆论监督:提高引导能力的着力点》[J].《新闻战线》,2011(3)
⑥沈茜玉,《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思路分析》[J].《青年记者》,2012(29)
(作者:淮北市广播电视台首席编辑,《直播淮北》栏目执行制片人)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