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
【√】值得注意的倒是那些名字不长的机构,它们的办事程序冗繁,它们的部门充斥冗员,与这些机构打交道,才是一件让人身心俱疲的事情
最近,“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谓躺着也中枪。起因是3月10日宣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多达14个字的机构名称,引来广大网民纷纷吐槽,于是网民们充分发挥穷搜博采“没有最长只有更长”的精神,将这个有着45个字的名称超长的机构给找了出来。该机构名称见诸2008年04期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中的一份通知,说明这事可信度极高,并非网友恶搞臆造出来。不过事情似乎并没有到此为止,网民们深挖超长机构名称的热情未减,目前已挖掘出50余字甚至60余字机构名称若干,且大有继续刷新纪录的可能。
机构名称冗长,除了说明命名者缺乏概括能力,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相反,在全民猎奇心理的驱使下,过长的名字,说不定反而容易让人记住。就比如“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这个机构刚成立,在众多网民的吐槽之下,倒仿佛是做了一场免费广告,让很多了知道了政府序列中有这样的一个机构。
这样的效果其实早有人尝试,比如早先风靡一时的“知音体”标题,虽然并不以长为目标,却也个个长得理直气壮。还有比如一些电影片名,就以超长取胜。曾经看过一部法国喜剧片,名字叫《这些在飞行器里的了不起的男人们;可是,我怎么才能花25小时10分钟的时间从伦敦飞往巴黎呢》,电影拍得不错,再配以这样威风八面的片名,是不是更能让人记得呢?
我倒觉得公众批判的目标大可不必放在机构的名称上,那些动辄几十个汉字的机构名称大都不是常设机构,而是因事设立的临时机构,除了说明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一般不会设立常设机构,甚至也不会增加人员编制。就领导而言,可能连他本人都不知道究竟担任了多少领导小组的组长、副组长或者成员。从存在的时间上看,这些机构有长有短,有些只存在于文件中,从来没有实际运行过,有些早已经消失了,被人遗忘了。这些机构的存在不足以对人们的行为构成多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倒是那些名字并不很长的机构。它们的名字并不冗长,但它们的办事程序冗繁,它们的部门充斥冗员,与这些机构打交道,才是一件让人身心俱疲的事情。最近一则新闻说一个人为了办一张准生证,竟然盖了40多个公章,整个办理过程耗时两个月,接触单位10多个,接触工作人员60人。网上有人为湖北省45个字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计了个公章,45个汉字以螺旋形向外扩展,看上去霸气侧漏,夺目异常,但就算这样,也不足以望40多个公章文字总数之项背。
我们的机构改革基本上是遵循着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轨迹运行,虽然总的趋势在减少,但要论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我们的习惯思维中,总有“要做事,设机构;要重视,设机构”的逻辑,似乎只要一设机构,事情就好办了;一设機构,就表示对这件事重视了。另一种类似的思维方式是,“要成事,提高机构级别;要重视,提高机构级别”,似乎一提高机构的级别,什么事都迎刃而解、手到擒来。有这样的思维定势,总会冲动下产生新的机构。
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不去注意我们究竟有多少个机构,而去关心我们的政府有多少职能,多少行政权力。机构的设置只是这些职能的包袱,在职能不变的情况下,包袱大一点,机构就少一点,包袱小一点,机构就多一点,所以机构改革,最终是职能的转变。职能不转变,机构再改革,也还是治标不治本的折腾,到后来,机构还是会走上膨胀的老路,不是变多就是变臃肿,其本质并没有多少不同。
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经常在地方调研的时候,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办个事、创个业要盖几十个公章,群众说恼火得很。这既影响了效率,也容易有腐败或者叫寻租行为,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回过头来看看那个“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也许它的名字有点冗长可笑,但我倒希望它能够更长一点,把政府的职能都包含进去,打上一个超级大包袱,虽然名字难记一点,但去办事,也许只要一个公章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