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丹敏
2012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文章,将3D打印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标志之一。随着2012年美股上市公司Stratasys股价翻番、3D Systems一度暴涨近3倍,3D打印作为一个新的产业开始正式被各方重视。美国还给3D打印赋予制造业复兴的重任。在我国,随着3D打印技术在桌面级机器领域的逐渐成熟和应用,2013年民用市场有望迅速崛起。在国内,中央美术学院2012届毕业生宋波纹,则早在3D打印技术尚未被人们高度关注之前,就成功将这项技术应用到艺术品设计领域,并完全打破了常规的设计理念,毕业后她成立的格物工作室,成为国内第一家应用3D打印的艺术工作室。
争论
“你怎么会想到做灯?这已经有多少设计师在做了,而且这几乎是一个创意枯竭之地了,你怎么才能做出与众不同的灯呢?”2011年6月,当中央美院大三学生宋波纹向她的导师本(Ben)说出自己毕业设计的想法时,这位来自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的老师完全不能理解。他建议波纹改为设计笔,不要走灯具设计这条路,在他看来这条路已经被无数设计师走得几乎没有创意空间了。因为要设计灯,不光是造型, 还考虑灯光,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做成,实在太难。
“但是我要做的不仅仅是灯,我想利用现在的3D打印艺术,突破以往灯的形态。”宋波纹解释。
“3D打印技术在国外也有一些艺术家在应用,用这个做产品已经不是什么创意了。”
“是,所以也不仅是技术的问题,其实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融入中国人看待事物的方法,体现我的精神世界……”宋波纹接着解释。
两个人互不相让。
有同学劝波纹,别跟自己的导师僵着,要不还是换个设计方向吧。宋波纹面临选择。“我决定不再解释,把自己的想法实现在作品中,做给老师看就可以了。”
理念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份作业了。宋波纹不但要对老师做个交代,也要对自己做个交代。以理科生背景考上中央美院的她,平时喜欢读书,尤其喜欢中国哲学方面的书籍,大一大二两年跟同学们一样,在美院尽情汲取艺术教育的营养,爱到处玩,爱各种意外收获。直到2011年6月,她在国外网站上第一次接触3D打印技术。3D打印,又称为增量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就是通过打印机打出而非加工出各类日常用品与工业产品。3D打印在20年前技术刚发明时主要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的重要零部件生产,如涡轮制作,这些部件生产要求高,传统工艺往往无法达到或者成本过高。后来逐渐应用民用,比如用于工程制造的小批量或者单件产品生产。
“我突然发现,这个技术可以完全打破我所学的设计常识,将产品设计推向另一个实现领域。” 现在产品设计的一般方法,就是设计师先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东西,然后动手设计制作完成。“我们认识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根据我们经验做出来的也是很死板的,一般设计师控制每个点、每条线,只能是想到了才能做出来。我必须突破这种传统设计的条条框框来实现设计的无限可能 。老子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浸淫太久了,怎么才能到达‘三生万物的境界呢?那就必须先跳出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来看看这个混沌的现实。”
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最精髓的思想出发,宋波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艺术的审美。“我们看中国文人的山水画,画的是一种感觉,并非真正的水,画里包含了古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而西方做出来的东西,圆柱就是圆柱,方就是方,都可以清晰描述。但是中国不一样,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去描述,因为它从来都是先有意,后有形。” 波纹喜欢水,第一个作品就选择宋代马远的十二水图进行研究。“我不是去模仿他,也不是研究它的画法,而是看它背后的精神是什么。我要做的作品是创造一个规则体系,就像上帝造物,不预设目的,一切发展全凭物性自流 。”
这个体系要由很多软件来实现,也有很多方法。然而两年前,波纹所能了解和利用的信息少之又少。3D打印技术应用水平呈金字塔形,低端部分应用很广,现在国外小学生都会用个人3D打印机来做东西,这种机器很好操作,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只是低端模型。而波纹挑战的是顶端的技术,属于高级工业领域, 怎么利用这种技术为艺术设计服务,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波纹开始自学一切可用的软件,甚至自己动手编程,开发软件新功能,“那个时候几乎天天不睡觉,一点点地从国外网站扒拉技术相关的东西,成天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些事儿,那段时间基本就是靠野路子过来的。”
用3D打印技术实现古人山水画中水的形态之美、气势之美、境界之美,并非易事。“刚开始怎么做怎么觉得不对,还是太僵硬,水那种亦柔亦刚的感觉怎么都抓不到。中央美院五号楼后面有个小水池,没有进展的时候我就会去看,恰好那是10月的某一天,我坐在那里看水,波光粼粼,风一吹,产生小小的曲面,每个小曲面都有很大的张力,瞬间感受到水的某种力量。这让我想起大一时去郊区和同学一起玩竹筏漂流的情景,那时不小心掉到水里, 隔着水看阳光,感觉所有东西都被撕碎了,一切都没有了边界,很神秘、很神圣,至今我对水还是存有那种敬畏的感觉。”
2011年11月,宋波纹的第一件作品“秋水迥波”完成。原先反对的导师对此大加赞赏,并且不遗余力地向朋友介绍推荐波纹的作品。
2012年3月,宋波纹完成了十二水灯里的八件。
2012年6月,《十二水灯》在设计学院毕业展上展出,水灯获得最高奖——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提名奖。
格物
2012年12月,设计师的新年礼物展,在亮点艺术中心,水灯再次引起高度关注。很多人问:这是什么材质?怎么做成这样的形态?为什么看上去很软的感觉,但是摸上去却是硬的?大家很好奇。来自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定制需求也随之而来,宋波纹看到了这个领域的前景,也坚定了创业的决心。
2012年7月,宋波纹创办工作室——格物,这也是国内第一家3D打印艺术品工作室。团队第一个加入者是波纹的男朋友,从大二认识以后,这一对恋人谈恋爱的方式就很特别,很少一起逛街看电影或出游,大部分时间是在一起交流思想,喜欢讨论有关中国文化精神的话题。
正因为立志于建立一个全新的艺术创造体系,格物创业的模式也很有特点。半年以后,核心团队增加到四人,虽然各自的专业背景不同,但是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们拿出很大精力专门做艺术品,另一方面做一些项目来支持公司运作。但是做项目也不是简单的接活儿拿钱,而是输出我们的艺术理念和世界观。我们给很多500强企业和高级商务会所做艺术定制,得到了他们的肯定。”
当然,他们也遇到了很多创业者遇到的同样问题。比如工作室租金成了工作室头疼的问题,格物工作室几经周转,半年中换了3处工作地点,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创业团队也曾试图寻求一些外在的政策支持,比如得知2010年北京就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但是一条条对照后发现:已经毕业的他们户口已经不在北京,不符合北京生源这一条;也曾给一些创业园区打电话,结果被告知,创业园区优惠政策主要提供对象是归国留学人员。宋波纹说:“其实我们也很希望能找到一个相对固定的、优惠的艺术产业聚集地,3D打印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会有更大的空间,我们也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